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2020-01-18 10:38徐铭杰
黑龙江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工匠校企

徐铭杰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1)

通过麦克思数据对于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毕业生对于工作缺乏创新力与使命感。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准则,高职院校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三位一体”的共享模式,引导学生走进工厂,近距离接触企业的实际岗位,充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弘扬企业的工匠精神。

1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社会价值

1.1 是发展强国战略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应该积极转变思想与认识,逐步提升信息化程度,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迈进。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市场契机,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1.2 有利于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

目前,高职教育更多地是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立德育人”本质的培养。“立德育人”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塑造应该成为立国之本,必须要重新思考,审时度势,注重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而不是本末倒置,不能为了利益而忘记了职业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并不是一个速成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积淀与累积的过程。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职业人专注与顽强的职业品质。

1.3 有利于精准定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并不是凭借院校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共同协作才可以完成。因此,必须深植于企业这一肥沃的土壤,让高职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全真演练,培养高职学生的大国情怀,要在工作中养成兢兢业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真正将“双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在“重技能”的同时,要引导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悉心沉淀、不浮躁、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搞“面子工程”,不浮夸,要真正成为制造行业的顶尖能手。

2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大多数支持政策流于表面

在国家职业教育的大形势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流于形式和没有具体落实的情况。企业往往对于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走走过程而已,并没有给予学生真正深入车间和去工厂学习锻炼的机会。此外,政府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够,社会上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没有给予工匠精神足够的重视与认可。

2.2 工匠精神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体现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都是由各院系的教师来完成的,并没有企业一方的参与。这样的培养方案往往理论性比较强,但缺乏与企业间的深度融合,制订出来的培养方案缺乏市场导向性,很难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要校企双方“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来,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2.3 教师与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契合点

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傅。这里面的师傅既包括校园里传授理论知识的专业课教师,也包括企业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能手。但这些师傅都不是复合型人才,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能力超群,例如:专业课教师很多都是初出校园,没有接触过企业的实战,空有一身的理论知识。如果在讲课时缺乏一定的企业背景,那么理论知识难免会有些空洞。而企业的师傅通常是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3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3.1 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通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秀事例不难发现,要想真正实现工匠精神的“落地开花”,必须要从政府层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可以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将校园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使学生进企业实习不再是走形式,而是应该有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当中进行系统性学习,完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可通过减税等方式吸引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当中来,进而为企业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双向就业选择。

3.2 多元化拓宽教学体系

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双向性的,不应该只拘泥于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要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塑造。因此,应该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光要开设专业课,还要开设其他拓展性的素质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全面提升。

3.3 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邀请一些具备工匠精神的行业能手来校进行宣讲,讲述自己的奋斗史。通过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可以感同身受,认识到追求工匠精神和传承大国工匠文化的重要意义。另外,要营造一种深厚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于心的重要作用。

3.4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对于部分没有社会经验的青年教师而言,要鼓励他们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并通过实战模拟操作与企业的技能高手进行交流,以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实操能力。还可以邀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到学生的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之中,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企业师傅身上那种精益求精的大匠之风,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专业课工匠校企
90后大工匠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工匠风采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工匠神形
工匠赞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