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0-01-18 07:15谢卫平
关键词:树人大学语文立德

谢卫平

(湖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教育改革发展时,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对我国教育事业和各级各类学校提出明确要求,为高等学校深入推进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语文是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应当自觉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将教学的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

一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立德树人是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因此大学语文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促使大学生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集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于一体,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语文是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简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根本的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印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培养民族特色、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摇篮,是培育民族优秀精神品格的重要源泉,是形成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根基。

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更多的是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更自觉地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但是目前有很多高校对大学语文课定位存在偏差,墨守传统教育的陈规,只是简单地教授语文基础知识,强调字、词、句的讲解,教学内容狭窄,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严重束缚学生和老师的思想,难以发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优势。同时,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往往采用大班上课,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既未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又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情感追求都有待加强。因此,迫切需要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二)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的可行性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旨在通过鉴赏名篇佳作,掌握人际交往的有效语言艺术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写作等职业关键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站起来会说,坐下来会写,为学生后续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独特人文品格的培育,培养学生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助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是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有力举措,也是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与昭示。

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2]6这里的“道”就是指思想、作品所蕴含的道理。“文辞”只是艺术表达,而深含的道德之实才是最为重要的。大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中国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倡导家国情怀、浩然正气、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弘扬爱国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传播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往往自带人文理想、价值导向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和刚性,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偏向隐性和柔和,学生很容易接纳。大学语文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通过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的完整呈现和条分缕析,拨动学生心弦,使大学生明白其中的道德理想,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产生共鸣。大学语文教学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学生非常轻松地感觉和理解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乐于接受,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云平台及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思维多元化、教学过程多维度、教学内容立体化,为大学语文教学汇聚了良好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可思考、可批判、可借鉴、可实践、可吸收的广阔空间。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行,而且理念更为先进、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方法更为创新,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可行之路。

二 大学语文立德树人应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所有课程都肩负立德树人的职责,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立德树人时各有不同的方式和侧重点。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立德树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立德”“树人”

《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3]14-15司马光认为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领,需德才兼备,体现其以德为先、以德为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42,主张以德为重,从而有余力于学习。《论语·述而》中“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71,强调思想上志向的高远,是基于德行的涵养,德是人生的根基,也是获取渊博知识的前提。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5]640“立德”“立功”“立言”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其中以“立德”为首,因为“德”是基础。

《管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6]25只有“树人”,才能超越于物质,使“德”得以传于千载。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德”与“树人”的关系。“立德”与“树人”是相辅相成的,“树人”首先必须“立德”,“立德”是“树人”的根本,“树人”是“立德”的目的。立什么样的德就会树什么样的人,也即立错德就会树错人。“德”是处在首位,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必须始终做到以德育为先、以修身为上,立好德、树好人,既要教书育人,更要立德树人。

(二)大学语文应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7]传承和创新这种“精神命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和重大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是立德树人的内在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大学语文应当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立德树人的绝佳资源。李贽的《序》阐述:“有德行而后有政事、文学,非德行则政事、文学亦不成矣。是德行者,虚位也;言语、政事、文学者,实施也。”[8]曹丕《典论·论文》则肯定“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9]243-244。陆机《文赋》云:“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於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於将坠,宣风声於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於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10]720各自从文学的创作出发点、社会意义、深远影响等方面,充分肯定文学的德育载体作用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功能,为大学语文教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学养,也为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1]因此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要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立德树人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人、塑造人和教化人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既要传大道,也要铸灵魂。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健全品行人格;引导大学生做到以品德润身、积美德善心、用大德铸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为整个人生打下向上、向善的价值基础,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 扎实推进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如何实施立德树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与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是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大学语文课应革新教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规范教学内容,深入发掘蕴含丰富立德树人教育资源的人文范本,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文质兼美的立德树人教育体验情境,最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高校立德树人目标。

(一)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意识

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并正确处理语文的工具性、素质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意识。

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审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高校进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引导大学生研读中国文学史上无数前贤先哲充满真知灼见、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的作品,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评价、写作等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大学语文知识教育体系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大学生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追求的思考和关切,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拓展和提升自我,内心世界更加丰赡和强大,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和健康。

同时要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成才规律,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理智能力、幸福体验、审美意境,观照学生的文化素质、行为方式、人生态度,指向全面、自由、个性、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精神、品格、人格、个性等方面更加优质。要经常开展立德树人途径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立德树人目标上来,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寻找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规律,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独特的立德树人作用。

(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必须牢牢抓住“用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中之重,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灵魂和统帅,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等方面,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思路,多维度、全方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的主题,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大学生的血液里流淌,在灵魂深处扎根,矢志不渝地服务人民、奉献国家。为此必须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加有关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美德的篇目,选取关乎国计民生的应用写作范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广的人文情怀、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重构教材体系

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秦牧《艺海拾贝·核心》中说:“我们写作任何作品,大的小的,都必须努力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12]11大学语文教材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教材中,在教材编写体系中牢牢把握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话语权。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避免学生后续学习的简单重复,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文学部分选取具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中华优秀篇目,写作部分选取具有实际运用意义的范例和练习,语言部分强调中国文字渊源,口才部分的实训教学,重视学生对祖国命运和人类生存发展重大主题的关注,从教学体系建构上为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立德树人提供可靠保证。

(四)增强教学时代性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光辉历史,产生了无数文化精品。我们既要注重学习传统文化,实现思想传承,又要注重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及时增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作为起航的风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大学生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要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必须加强奋斗精神的培养。因此要加强时代精神和时代使命教育,培养奋斗精神,锤炼坚强意志,引导大学生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大学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建功立业。着眼于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自身特点,结合大学语文教学要求,充分运用教材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处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因此我们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培育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品质,磨炼矢志不渝的意志,不负过往,不惧未来,勇敢前行。

(五)突出教学思想性

大学语文涵盖的内容不单单只是知识和技巧、智慧和文化,更是一种优秀而高尚的思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教育,涵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格局。要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突出思想性,无论是在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语文知识的讲授中,还是在布置学生作业和对学生习作进行讲评时,都要有意识地贯彻这一要求。要深入挖掘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真知灼见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要深入阐发作者或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要引导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体会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六)加强培养教师育人能力

注重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发展,提升教师素质,保证教学效果。《礼记·学记》有“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13]274,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是身为引路人的教师教学的本质,也是彰显社会责任、履职尽责的教师的本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先提升语文教师本身的素质,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更需要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增强育人意识和能力。除对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定期培训、技能比武以及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参加课程研讨及相关学术会议外,还要经常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筑牢教师理想信念之堤。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践行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七)在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

大学语文以祖国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精髓,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在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人文底蕴、价值观引领、培养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潜移默化的优势。教师要进行缜密的学情分析、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问答与交流、探究主题的内容拓展、人文情感的审美延伸,融感知与思维、质疑与审慎、记忆与回味、升华与运用于教学中,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大学语文的思想性、教育性,通过陶冶情操的篇章、优美的文字、打动人心的情感来拨动大学生的心弦,唤醒灵魂,建立信仰,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品格和品位。要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阅读释疑解惑,开启思想的智慧之门。

(八)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育人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要重视课程实践,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语文的实践育人功能。要做到与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密切配合,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中华经典诵读赛以及主题征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微视频、微评论,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显大学生的担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作用和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学识、增长才干,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自身责任感养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这段重要论述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探索与实践,契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的要求,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现大学语文课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共鸣。同时,大学语文课立德树人符合教育规律,彰显了教育目标,有利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树人大学语文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