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长艳
红色基因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最核心的、具有重大传承价值的、能够体现党的本质特征的精神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党的红色基因的传承。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县鄂豫皖革命老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传播,并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1]这是总书记在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千钧之问,也是对河南红色基因传承提出的新要求。河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基因文化。进一步研究和传承河南红色基因,既是对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指示精神的落实,也是激活河南红色基因记忆,让河南红色精神成为助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河南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先后涌现了杨靖宇、焦裕禄、史来贺等优秀人物。目前全省约有2 407处革命遗迹(其中707处被列为县级以上保护单位)、26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00处县级以上爱国教育基地、80多个革命老区[2]5-23。多年来,河南一直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成效显著。
红色教育体系比较完备。目前河南已建成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和愚公移山教育基地、南水北调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的“三学院三基地”红色教育体系。“三学院三基地”集研究、保护、开发、传承于一体,在中原红色基因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教学员范围广泛。依托“三学院三基地”,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人员及来自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6至2018年,“三学院”共计培训学员近40万人次,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红旗渠干部学院还承担了越南、老挝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委托培训任务(1)文中数据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课题组调研所得数据,下不一一注明。。河南红色教育不仅在国内颇有影响力,其教育影响也在逐渐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辐射。
教育内容深刻多样。河南红色教育机构能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教育活动。例如,红旗渠干部学院结合红旗渠精神资源和周边红色教育资源,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课程,设计不同时长、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培训模块,形成了以红旗渠精神为主线的特色课程体系。
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红色中原”精神依然激励和昭示着华夏儿女,发挥着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应有的作用。
红色基因既呈现于一定的物态化载体,如遗迹、故居、文物、文献之上,也沉淀于英雄人物、红色故事、红色传统与作风等精神性载体之中。只有通过载体呈现,才能完善红色基因自身的传承和发展。目前河南省红色基因已开发多载体呈现形式。
物质载体展示。目前河南省内的重要红色遗迹、旧居、文物、文献等的保护基本完善,革命场馆、博物馆基础建设相对完善,大都实现了免费开放。
新旧媒体融合传播。目前河南红色基因以报纸、杂志如《河南日报》等新闻性报刊等,以纪念馆址展示的静态图文如革命场馆的文字、图片说明等,以广播、电视如豫剧《焦裕禄》、话剧《红旗渠》、电视剧《桐柏英雄》等影视作品呈现的传统载体形式已颇具规模。新的传播技术,如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开辟了红色基因传播的新阵地,如2018年河南卫视《亲历者口述战争》(获得“百项网络活动正能量奖”)视频节目的连续播出,在国内影响显著。
学术研究成果展现。目前河南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研究成果,如著作和论文等有一定量的积累,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2019年4月,在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文化旅游厅等联合部署下,《传承中原——河南省100个红色和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将以权威、系统、厚重、独具中原特质的红色文化成果,写就红色家谱的中原篇章。[3]
近年,围绕河南红色资源的发掘和传承,河南省先后成立了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2001年)、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2007年)、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2013年)等研究性社会团体。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新时代河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些高校独自或与“三学院”联合成立了以“三大精神”为依托的研究性机构,例如,2018年安阳工学院成立红旗渠精神研究院,2019年10月27日郑州大学和大别山学院联合成立了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心,2019年11月6日焦裕禄干部学院与河南大学联合成立了焦裕禄干部精神研究院。这些学术研究机构,为河南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研究基地。
把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打造“红色旅游”这个具有中国特色和精神内涵的响亮品牌,唤醒国人的红色记忆,是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以大别山、桐柏山为核心的革命圣地旅游,以焦裕禄、红旗渠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旅游,以新乡先进群体为依托的党性锻造旅游等已成规模。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河南有14处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其中信阳市红色系列景区就有8处。2017年,红旗渠所在地的林州市,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的新县,焦裕禄精神发源地的兰考县接待游客分别为739.2万、468.92万、327.38万人次。依托“三学院三基地”教育体系,带活了一批以红色文化教育为载体的民营机构,如“新乡红色教育研究院”以红色教育为主体,2019年4月至10月进行了20个班次1 384人的培训。这些民营机构既传承了红色文化基因,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河南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与弘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代际传承一定程度受阻、物质形态保护不力以及传播效果不佳等原因,河南红色文化底蕴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掘,河南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还缺乏体系性研究和整体性开发,没有发挥出河南红色基因精神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红色基因的理论研究迅速升温,河南省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总体来说基础理论研究还需要加强。
1.欠缺高度的理论概括
高度的理论概括和内涵凝练,有利于文化基因的自觉承续。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红船精神”进行了精准概括,让红船精神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后再次绽放出绚丽的理论光芒。长久以来,我们对河南红色精神的理论性研究稍显滞后,如作为党的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别山精神,很长时间只是在区域内研究和传播,并且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理论表述,如湖北红安、安徽金寨、安徽六安、河南信阳等都有自己的理论概括,自说自治,没有形成权威性表述。这就严重影响了大别山精神在全国的地位。
2.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019年9月16日,习总书记到新县鄂豫皖革命老区考察时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4],至此,大别山精神才作为中原“三大精神”在国家层面被提及。这是因为,我们未将河南红色基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红色中原”理论体系,没有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其中。
3.融入时代内涵不足
深厚的河南红色资源,是当代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要发掘其原生形态,也要对其进行时代解读。总体上,河南红色基因传承理论研究,缺乏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文化自信相联系的理论解读,缺乏红色基因在构筑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价值链接,缺乏红色基因在形塑共产党人行为准则上的尺度标准研究等。
由于传承者存在个体之间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代际差异,红色基因传承面临一些新问题。
1.革命先烈及其后代的平庸化倾向
红军后代及革命烈士家属是红色基因传承活的教材,是红色精神的现实承载者。革命老区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穷乡僻壤”,甚至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些地方一般都比较偏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落后,部分革命烈士后代、个别烈士后代经济困难,有的甚至依靠国家抚恤金或补助生活,一些英雄事迹在时光漂洗中逐渐褪色,红色基因传承存在断代的危险。
2.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主体作用发挥受阻
红色基因蕴藏在革命老区口耳相传的民风、民谣、民间故事及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革命老区群众是红色基因的直接承继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劳动力大转移的时代大潮之下,革命老区外出务工人数比其他区域更多,大部分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儿童。青壮劳力大多在外务工无法言传身教,老人大都不识字无力尽责,这就导致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希望和潜在力量的儿童缺失红色文化氛围。
这种状况在“将军县”新县普遍存在。如河南唯一的“将军村”所在的新县箭厂河乡,截至2018年年底,全乡1.75万人中,外出务工6 488人、留守儿童1 359人。“将军村”并没有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发挥主体作用。
3.年轻一代红色文化感知弱化
年轻一代是红色基因传承的主力军。年轻一代成长在远离红色基因产生的年代,当下社会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多偏向享乐化、娱乐化,对红色文化缺少认知,削弱了红色文化代际传承效果。
红色基因物质载体是承载红色基因的物质形式,是进行红色教育和传承的最直观方式。目前省内红色基因物质形态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1.革命烈士和革命遗迹遗漏
调研发现,“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的新县,革命战争年代4.4万余人捐躯,但新县政府部门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仅有1.1万余人。目前全省未定保护级别的革命遗迹1 700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70.63%,另有部分革命遗迹归个人所有和使用[2]5-23,其作用远未发挥。
2.革命遗迹自然风化厉害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建筑性红色遗迹由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被自然风化。笔者走访中发现,位于新县陈店乡代岗村大朱家村民组的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墙壁已经斑驳,土质墙面脱落,外围没有护栏。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省2 407处革命遗迹中有570处基本毁损,失去保护利用价值,占遗迹的23.68%。[2]5-23
3.革命遗迹遭到严重破坏
红色革命遗迹大都位于乡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的红色遗迹遗留在废弃的乡村,常年无人踏足、无人管理;有的革命遗迹位于村民生活区,即使被立碑保护,也常常成为村民堆放闲置物品或垃圾的场所;一些革命旅游景区由于旅客接待量大,管理不到位,不文明旅游行为如乱刻乱画一定程度存在,对红色革命遗迹是一种污染和破坏。
受众范围有限。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在河南已开展多年,但调研发现,其效力所及多限于决策层——政府部门,经营层——利用红色文化开发旅游,知识分子阶层——研究性群体等,受众范围不具有普遍性。比如,根据统计,在河南基层群体中,大部分老年群体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基本限于“红军、红色娘子军”等简单认知。
载体形式较单一。目前红色文化以书籍、期刊等纸质印刷品,革命场馆、红色教育基地的在场经历,声频、影视作品等传统传播方式为主。这种传播方式多以中老年受众为主,未能有效吸引青少年受众群体。
研究成果不多。在当前主要购书网当当网站上,以河南红色基因为主题的书籍极为少见,在中国知网能够查询到的以河南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研究性论文数量也不多。
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当下红色基因传承中,大多采用穿军装、走红军路、唱红歌、看红色电影、写红色励志格言等雷同形式,对于军装承载的意义、红军路线历史知识等知之甚少,对红色基因的内涵、理念、精神、价值更是难以企及。
新时代,河南要肩负起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的政治责任,自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怎么来的”的历史嘱托,发掘河南红色基因深藏的文化底蕴,阐释河南红色基因时代价值,为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精神食粮,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再增亮色。
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协同共建。
1.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红色文化的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决定了其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政府必须做好协调指导工作,在制度建设、环境营造、宣传氛围等方面运筹帷幄。一要提高思想认识,把红色基因传承提高到坚定文化自信和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二要深化宏观思考,注重红色基因传承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三要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红色基因传承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红色基因传承新格局。
2.充分发挥党校、高校、科研机构、研究性社会团体等的智库作用
深入发掘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是传承和弘扬的基础和前提。一要深入理论研究,为政府行为决策、制度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为红色基因传承和弘扬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二要进行红色基因专业化人才培养和输送,填补红色基因宣传人才缺口,提升一线红色基因宣传人员素质,避免出现宣传庸俗化、娱乐化、形式化现象。三要推进红色基因理论研究的学术和艺术转化。四要推进红色基因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区、进网络,发挥红色基因的文化熏陶作用。
3.激发民间力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
民间力量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要创新社会资金的投入方式,延展红色文化产业链和拓展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保持红色文化的生命活力。二要鼓励红色文化民营机构的建立,调动民间力量办文化,激发红色文化市场活力。[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6]。河南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存在类似问题,没有将独具河南特色的红色基因进行深刻的理论概括,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红色基因传承理论体系,这与河南红色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对红色基因蕴含的精神进行凝练和概括,不断发掘其新的时代价值,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完善党的精神谱系。
1.深入本源研究:发掘河南红色基因的原生形态
离开了具体形态的呈现,文化就是一种空虚。红色基因不仅呈现于“人、物、事、魂”上,也积淀于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实践中。发掘红色基因的原初形态是一项基础性工程,需要对河南革命遗迹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普查。一是进行物质性原生形态的普查。如战争或重要事件的遗址、重要会议的遗址、各种办公机构的办公地旧址、英雄故居、烈士陵园、综合纪念馆等。二是进行精神性原生形态的普查。精神是内化在传统与作风中的灵魂与气质。要对杨靖宇、王树声等大家所熟知的革命英雄人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故事,以及未登记造册的革命英雄、流传于民间的革命故事尽量做到普查和记录;对传唱的革命歌谣进行采集;对早期的红色艺术作品进行收集、梳理、记录等。三是进行制度性原生形态的普查。河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和主战场。党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这些制度也是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是可以保存、传递和再现过去经验的。要将这些制度性文件进行收集、整理、登记、存档。
2.进行理论概括:升华和凝练红色基因所蕴含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我们党在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先后提炼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并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其精神内涵,使得这些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阐发和弘扬。我们要结合河南红色基因的内涵丰富、时空延续、中原区位优势等特点,对河南红色基因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提升和凝练,从而有利于河南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
首先,厘清河南红色基因发展的历史脉络。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河南相继兴起工人运动、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河南红色基因文化经历了初期萌芽,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河南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这是河南红色基因的创新性发展。可以通过厘清河南红色基因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河南红色基因的不同发展阶段,理顺红色基因发展的承继关系,把握各个阶段的内涵特征。
其次,从历史文献中寻找红色精神的文本源头。党的革命精神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形成和概括出来的。比如,延安精神体系中的“抗大精神”因1938年何思敬《抗大精神》文章的发表才被首次提出。我们要尊重历史,从革命遗存中寻找红色精神的文本源头,结合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实践特征概括、凝练红色中原精神,形成红色中原精神谱系。
再次,整合内容架构,阐发河南红色基因新的内容。河南红色文化是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也吸纳了当代世界上先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成果,是在革命建设时期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文化,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发展并衍生出新的内容的文化体系。要对已形成共识的研究成果进行固定,对创新性成果进行发掘。
3.发掘当代价值:加强政治认同和构筑党执政的精神根基
红色基因不能仅停留在文献的堆积和理论的阐述中,它的生命力在于发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一要通过经常性的对革命场馆的拜谒、瞻仰,激活红色记忆,深化共产党人的身份认同。二要通过对红色历史经典的研读、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打牢红色基因根基,强化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三要通过深学细悟笃行,让红色基因成为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同时,要联系党的建设的实际,既要对红色中原精神有精准把握,也不能无限放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河南红色基因的创新性传承,有利于河南红色基因的发扬光大。
1.进行全省革命遗迹抢救性普查,夯实基础性工作
对红色革命遗迹要进行科学、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调查和采集,对涉及红色基因的革命遗址、旧址、故居、纪念馆、器物、文献、人物、事件、制度、口述资料、精神性内容等各种形态的表现形式进行普查,并进行数字化保存。对一些采用传统保护手段难以持续,如容易发霉、老化、传承乏力的文化资源要进行抢救性采集和记录,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按照文字、图片、声频、视频等形式分门别类进行储存。对一些濒临自然风化危险、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的革命遗迹及时进行抢救性修缮。对一些基本风化或人为破坏的革命遗迹进行记录,尽量进行数字化复原,以备后续研究查考。
2.对全省红色遗迹建档立卡,进行选择性开发
普查的目的是对全省红色遗迹建立一个完备的数据库。第一,在普查的基础上对全省红色遗迹进行数字化处理、储存,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做到保存完整、完备、完好,以便随时查阅,为当下和后续的研究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第二,对全省红色遗迹进行分类整理,建档立卡,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状况等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恢复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物遗迹的原貌,使红色基因能够信息化地传承下去。第三,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模型的处理和分析,通过充分研究和论证,对未来红色资源的保护和研究的方向、重点进行研判,对红色资源进行选择性开发,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宣传和保护。第四,对目前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进一步加强管理,重点建设,避免遍地开花、庸俗化倾向。
3.加强红色景区的规范管理,防止过度商业化
红色旅游已成为革命老区发展经济、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红色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至关重要。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对红色资源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以发挥红色资源肩负的历史印证功能、政治教育功能为主要目的,避免商业化倾向;要把历史使命感赋予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中,避免为了创收、迎合游客口味而哗众取宠、本末倒置,让红色文化主题被遮蔽;应提升红色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素质,尤其是景区讲解员,应由专业人员承担,要用规范话语表达红色文化内涵,严禁以搞笑、戏谑方式讲解红色文化景区,注重讲解的严肃性。
1.提升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传承效果
做好红色基因代际传承,党内体系性教育是根本。党内体系性红色文化教育是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河南现有的红色教育基地要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优质课程、编制系统教材,做到系统性的传承和弘扬。一是红色教育机构要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结合现有理论成果,体现河南新时代发展成就,编制红色教育体系性教材,做到系统性传承。二是开发优质课程,依托历史事实,利用鲜活的案例,增强榜样教育效果。三是改革传统讲授式教学,大力引进访谈式、互动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发挥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作用
做好红色基因代际传承,发挥革命老区的主体作用是关键。一要发挥革命先烈及其后代的榜样作用。做好红色基因代际传承,革命先烈及其后代的榜样作用是根基。要重视开发和利用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后代所继承、拥有和掌握的红色资源,使其把自身经历的、从先辈那里听到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轻一代听,用这种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励大家坚定不移跟党走。二要重视革命老区家庭的熏陶作用。做好红色基因代际传承,革命老区的家庭和父母的熏陶是基础。针对目前革命老区打工潮导致的人口外流现象,对拥有红色资源的家庭,应实施精准帮扶,通过政策支持使他们留守大别山,以家庭为单位,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中使红色基因深植于儿童内心,使其成为下一代红色基因传承的主力军。对于革命老区具有创新和传承潜力的外流人员,要通过红色基因的经济效益转化支持等方式促使其返乡创业、就业,担负起红色基因传承的历史使命,从而成为激励下一代或村邻的精神动力。三要加强红军小学的带动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全国共有红军小学300所,其中河南有6所。[7]调研发现,在红军小学中对红色文化基因的融入性教学仅限于一些形式化的活动,如进行主题升旗、主题演讲比赛等,没有红色教材,没有专职教师,红色教学目标不突出,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红军小学应该把红色教育作为特色教育,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为青少年继承红色基因探索教育经验;应开设红色教育专门课程,设置红色教育专职教师岗位,把红色教育真正融入课堂、纳入教学目标;要加强省内省外红军小学之间的交流,探讨红色教育课本、读本的开发,研讨红色教育课程的设置,增强红色基因教育的效果。
3.做好基础教育中红色基因的融合
做好红色基因代际传承,学校教育是关键。要做好基础教育中红色基因融合教育,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基础教育中红色基因教育内容的融合,突出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增加儿童和青少年在校红色基因教育的比重,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党史教育进教材、红色故事进校园、模范典型上讲堂;三是拓展学校红色教育途径,丰富方式方法,例如,定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让学生在亲历和直观感受中深化对红色基因的感悟,强化传承效果。
1.根据不同受众需求,强化多载体传播
一是继续扩大传统传播形式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以纸质印刷品、在场经历、影视剧作品为主的传播形式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显著,应继续发挥其优势。二是利用新的传播技术,结合新的时代内容,满足青少年受众需求。例如,将红色元素注入动漫、网络游戏,增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三是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将红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相融合,创造地域性红色文化名片。例如,制作地域性旅游演艺节目,拍摄专题纪录片,增强区域红色文化吸引力。
2.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展融媒体传播
融媒体传播,是将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进行优势整合利用,使传播功能、手段、效率等方面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一是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互融合,推动主流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实现主流媒体信息资源从文字、图片向数字化转化,利用互联网的超链接和强大的搜索功能实现红色文化的快速检索、浏览,多元、多样、多方式、多维度传递信息,形成新旧媒体的合力,提升传播效果。二是开通传播红色文化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通过直播互动、抖音短视频等形式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让人们在阅读和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动动手指就能立即进行转发和传播。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精准推送大众感兴趣的文化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促进红色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三是开设红色文化微课堂,打造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品牌。聘请知名讲师、红军后代、烈士家属通过远程课程讲授红色文化经典、红色英雄故事,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和感染力。四是加强“三学院”和教育基地的官网建设,让网站内容更丰富,数据更齐全,搜索更便捷,从而发挥引领作用。
3.建立虚拟展览馆,开发体验式传播
一是在上述全省红色遗迹普查的基础上,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河南红色资源综合数字博物馆,搭建统一平台,将红色物质形态、精神性形态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展示于网络,让不同场景、不同地域的人能够实时感受、领略河南红色文化精神,使用户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在网络中欣赏博物馆文物、观看视频讲解,扩大传播受众面。二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3D影像技术、电子VR技术等科技前沿技术,实现历史场景的同态复原,使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中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提升用户体验感。三是提升现有红色革命场馆等融媒体教育功能。应尽量保持资料的完整,对历史原貌尽量恢复,内容上尽量保持原真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再造回忆场景,增强传播力;加强对被传承者的红色基因情感培育效果,提升讲解员素质,邀请革命先烈后代亲临讲解,让受众的回忆链条完整,以达到移情效果,提升革命场馆的教育功能。
4.深入挖掘内涵,注重内容和形式的传播
一是提升红色文化内容创作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理论学习,让宣传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升内容创作者的鉴别力和敏感度,避免创作的浅显化和娱乐化。二是要对传统艺术作品进行改编。在传统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深入加工,融入时代内容。对红色经典的改编要以理论为指导,既尊重历史,又融入时代精神。三是要创作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根据新的传播技术特征,创作网络直播剧、微电影等。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弘扬主旋律,不曲意逢迎。四是抓住核心思想,丰富传播内容。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民生文化创作新的红色艺术表现形式,让红色艺术作品有深度、有特色、有情感,更易为受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