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再造视角下民族体育的现代传承与价值创新
——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依饭节为例

2020-01-18 06:14梁日忠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仫佬族文化节族群

梁日忠

(河池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民族传统节日体现着一个族群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族群传统文化的积淀过程,在族群构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也逐渐改变,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传统意识日渐淡化,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式微。为了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节日文化建设,国家提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评价和高度赞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在社会转型及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怎样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并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已成为政府和学界面临的重要的现实问题和迫切的理论议题。仫佬族依饭节是世代传承的以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族祭祀仪式,当依饭节“传统”遭遇“现代”,文化变迁与仪式重构成为必然。地方政府介入依饭节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此依饭节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了从传统村寨宗族祭祀活动到仫佬族民族节日盛典的再造。从单纯描述民俗事项转到阐析民俗的“国家在场”,可以为文化传承研究提供新的解释框架。有基于此,笔者多次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罗城”)仫佬族依饭节进行田野考察,描述依饭节在政府主导下所开展的文化实践,挖掘依饭节这一传统节日文化实践在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乃至文化生产及其价值构建中的意义,以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复兴工程提供借鉴。

一、 仫佬族传统节日再造与仫佬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一)从民间叙事的“依饭节”到国家在场的“依饭文化节”

“传统是可以被发明的,而非流传不变”[2]1-2,传统的创新就是促使传统走向现代或更加现代的新现代的变迁过程,“传统”也因为“现代”产生意义”[3]。仫佬族是岭南土著民族,依饭节是民族特色浓郁的仫佬族传统节日,作为仫佬族传统民间仪式,已约有 500 多年的历史[4]22-23。依饭节原为地方汉族因崇拜“依饭公爷”而举行的宗族还愿仪式,其在罗城境内传承过程中受民间宗教影响,逐渐演变为以多神崇拜为特征的仫佬族祭祀习俗。进入20世纪80年代,依饭节“传统”遭遇“现代”,仪式重构与文化变迁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介入传统节日的文化重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罗城东门镇中石村大银屯在村委组织下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依饭节,作为节日重要场所的“祠堂”得以重建。在政府力量的持续推动下, 依饭节在1998年、2003年得以重办,由此推动了具有家族特征的“依饭节”在更多村落的复兴。2006年,仫佬族依饭节成功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饭节至此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名正言顺”地成为地方政府可资利用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资源,用以推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此后,罗城制定详细的依饭节保护方案,并对“依饭节”的价值重新定位,提出了做强依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依饭文化品牌,将依饭节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思路。2009年11月28,“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举办,依饭节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进。2013年的“中国罗城第二届依饭文化节”以弘扬仫佬族民族文化艺术为主题,在整合多种民间文化、摒弃部分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的内容的基础上,简化了祭神的仪式过程。2017年举办的“第三届依饭文化节”,结合仫佬族旅游发展与脱贫,以“依饭文化旅游节暨扶贫产业招商活动”为主题,通过民俗展演和民俗巡游展示仫佬族依饭文化场景,并与广西电视台“开心擂台·走进罗城”节目组合作开展活动。至此,从传统的“依饭节”到“依饭文化节”,从传统村寨宗族祭祀活动到包括仫佬族、汉族等在内的各民族共享的现代民族节日,依饭节实现了从民间叙事到国家在场的文化节日盛典的转变。依饭节仪式场域的改变,新内涵与意义的赋予,彰显了政府主导下“依饭节——依饭文化节”文化实践的当下意义。传统节日文化在新的文化实践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仫佬族人表达时代情感、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舞台。

依饭文化节日的确立过程,是“国家在场”情境下仫佬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过程,是政府、民间利益共谋下传统节日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社会实践。除了表达民众感恩还愿、保寿积福及人丁安泰、五谷丰登的传统心理诉求,依饭节也成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文化表征。

(二)仫佬族传统节日重构拓宽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空间

传统仫佬族“依饭节”是通过各种身体活动达到与“神灵”交流的敬神、娱神祭祀仪式。在演化进程中,传统的依饭节仪式逐渐演变为人神共欢的大型群体娱乐性活动,现代节日文化的创新更使其成以娱人为主的文化展演活动。依附于民族节日传统中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在节日的演变中焕发生机,传统节日的重构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则成为节日庆典文化主题从而促进节日的创新再造,这种文化传承路径是时代背景下仫佬族对其文化进行调试以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的选择。

仫佬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体育是其中典型的文化形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罗城自1983年以来挖掘和整理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有40多项。总体上看,仫佬族多数传统体育活动游离于节日之外,虽然得到挖掘和整理但未能如愿开展和传承,只有舞草龙、抢粽粑、仫佬竹球等少数一直依附于节日的项目在节日复兴中得到重视与开展。2007年,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文件要求下,罗城有关部门根据本县实际制定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始反思仫佬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提出以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文化重建思路——由政府统一组织并划拨专项活动经费,挖掘整理传统民俗文化,将零散的民俗文化活动融合于节日活动中,使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两者一体相联、互为表达、彼此推进。至此,作为仫佬族重要文化样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得以整合到节日活动中。2009年的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核心的文化主题,民族特色浓郁的舞草龙、猫狮表演、仫佬族竹球、抢粽粑成为开幕式的表演节目。此后的第二、第三届“依饭文化节”,民族传统体育与节日文化进一步整合,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了民族体育文化与节日文化融合发展的互赢局面。传承空间的拓宽,使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更广阔的民众日常生活领域,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多元路径的形成。

二、节日庆典再造与仫佬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一)依附节日展演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路径

现代社会文化大变迁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传承的式微屡见不鲜,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国家在场”为显在特征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则使仫佬族依饭节以及依附于依饭节而展演的民俗活动焕发生机,仫佬族民族传统体育即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一者地方政府的介入使依饭文化节的定期举办成为惯制,并推动了民间依饭节的勃兴,民族传统体育因节日的定期举办提升了展演时间和空间;二者地方政府的介入拓宽了依饭节活动筹资渠道。1982年以前,民间依饭节的举办经费一直由村民自筹,其后民间自筹、企业赞助、政府出资等多渠道并举,保证并增加活动经费,维持了节日活动正常举办,参演的单位和观众人数大为提高。由于经费来源稳定,依饭文化节规模增大、举办数次增加,不少民族体育项目得到了更多的展演机会,在依饭文化节中民族体育与节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拓宽了文化传承空间,有力推动了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二)依附于竞赛活动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路径

依饭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确立,使更多的民族体育被整合其中,成为节日庆典中的主要文化表现形式,激发了民众的民族体育热情,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民族体育竞赛活动。如罗城 “文明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特色村寨传统体育比赛、仫佬族舞草龙大赛等,在首届依饭文化节后相继举办。比赛涉及全县各乡镇,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成为推广、推动仫佬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活动。2015年第二届仫佬族“文明杯”传统体育运动会,共有100个队伍和近1 000位运动员参与气排球、仫佬竹球、兵乓球、抱球接力、投绣球等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2017年仫佬族舞草龙大赛, 11个乡镇共计32条草龙和300多位运动员参加比赛。值得一提的是,仫佬竹球、抢粽粑、夺龙珠等项目屡次在全国各级各类民族运动会中展演并获奖,基层民族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正推动着个别民族体育项目走向更广阔的表现舞台。

(三)依附于学校教育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路径

国家大力提倡民族文化进校园,以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学校体育正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途径,依饭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激发了仫佬族民众的民族文化热情,在罗城出现了民众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盛况。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民族体育开始进入中小学校园,优秀的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引入学校教育中。在笔者调研的罗城高中、罗城中学和罗城二小等学校,已经结合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推进民族体育进校园,一些仫佬族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校的主要做法:一是让民族体育融入教学活动,让竹梆谣、抢粽粑、背篓抛绣球等项目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和课间活动;二是让民族体育融入竞技训练,将具有竞技特色的仫佬竹球、夺龙珠等纳入学校民族竞技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的训练项目;三是让民族体育融入学生课外健身活动,使民族体育成为中小学课程兴趣班、课间活动或校运动会项目,成为学生教学、健身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现代价值转换

(一)塑造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新内涵,弘扬仫佬族民族精神

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含着人文思想与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164。依饭文化庆典的再造,是政府和民间利益共谋下构建仫佬族文化认同和对外宣传民族文化的标志性事件。节日庆典的再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传承,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自觉追求。在此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紧密联系、互为表达、彼此推进,在动态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创新内涵,在调适中创新和重构价值追求。

舞草龙、抢粽粑、仫佬竹球是典型的仫佬族传统体育样式,它们借助依饭节的庆典再造得到创新性传承并塑造着新的价值范式。在“宣扬依饭文化,打造依饭文化品牌,寻求新时代价值”的发展思路下依饭文化节得以复兴,也促进了舞草龙创新性发展。在依饭文化节中,舞草龙在展现龙文化的底蕴的基础上,宣扬团结协作、勇敢拼搏的仫佬族精神。从承载祈福消灾的原始寓意到展现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成为政府借以重建地方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抢粽粑活动则与仫佬族“走坡”民俗结合,在表现丰收之情和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寓意的同时传达对甜美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既创新了抢粽粑的文化内涵,又强化了活动乐趣,得到民众普遍认同。仫佬竹球原是依饭节中为推选下一届主持和操办人而举办的活动,在依饭文化节中已演变为强调勇气和体现民族团结意识的竞赛项目,这使其成为仫佬族民族精神重要的表达方式。节日重构促进了民族体育的传承创新,重塑了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追求,树立了仫佬族的文化自信,使民族体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

(二)创新仫佬族传统体育价值范式,调适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在多民族国家,由于族群成员身份的双重性,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必然产生关联。族群认同属于文化性认同,而国家认同除了文化性认同外,还包括政治性认同。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差异性并表现出一定的张力。当前学者关于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探讨主要围绕两者的“矛盾性和同一性”来说明两者的关系体现为此消彼长的矛盾性与和谐可调适的同一性。看待两者关系需要辩证的分析,既要正视其矛盾的一面,也不能否认其同一性,不能只强化族群认同或国家认同,要在尊重民族“异质性”的前提通过调适使两者走向“一体化”[6]。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的协调统一是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全球化导致文化根性焦虑,传统文化符号表征建构国家认同便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景观[7]。民族传统文化承载了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全部历史记忆,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记忆来进行表达并发挥族群凝聚作用,成为族群认同的心理指向。而传统文化的创新又使传统文化成为调适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媒介,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资源。

一方面,节日庆典仪式的再造,强化了仫佬族族群认同。依饭节的仪式再造过程推动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使历史记忆有了具体的承载者。使传统文化在新时期适应新的要求,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这种制度化操作的文化建设,使族群的历史记忆能够通过仪式中的身体仪式而在族群构建中“通过仪式中的物和行为实现仪式表征”[8]。传统的仫佬族依饭节是崇拜多神的祭祀仪式,而在复兴依饭节即政府主办的依饭文化节中,多神白马娘娘成为唯一受到祭拜的主神突显出来。主办方有意传达“依饭文化节是祭祀白马娘娘的节日”这一观念,白马娘娘被表征为依饭节祭祀的共同祖先得到崇拜[9],依饭节中的民族体育活动成为祭拜白马娘娘的主要文化形式。民族体育独特的身体仪式与节日仪式的融合,使仫佬族共同祖先记忆不断被唤起,达成族群成员共祖的族缘感情共识,形成族群集体表象,在非正式制度下作用于族群认同构建,民族体育成为可利用的传统文化符号用以强化族群认同。

另一方面,仫佬族民族体育的传承发展成为调适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并使其和谐共存的文化纽带。节日庆典仪式再造下的传统体育的繁荣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在场”情境下的重塑过程,体现了官方对少数民族传统的尊重和认同,既促进了族群认同,也强化了国家认同意识。2006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仫佬族依饭节榜上有名,抢粽粑和仫佬竹球2009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草龙2015年进入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这些民族文化及其价值得到了国家层面认可。此外,仫佬族体育文化还积极“走出去”,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一道在全国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场开展交流、竞技,通过民族文化交流形成国家认同符号”[10]。

仫佬族传统体育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国家赛场并与经济活动有效结合,使民族传统体育有了实实在在的传承载体,族群历史记忆由此得以存续并强化。节日庆典再造——传统的“复兴”是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需要,传统体育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的文化资源。在节日庆典再造中,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政府进行文化建设而征用传统文化符号,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产生新的内涵,成为调适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文化纽带。

三、结语

作为仫佬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依饭节的传承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民族节日文化日渐式微的大潮中一度举步维艰。由于政府的介入,使其完成了节日活动内容拓展、仪式过程优化的再造,成为传统体育与节日文化融合,被赋予新时代文化内涵的现代民族节日。依饭文化节的推出是政府主导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是新旧文化融合实践典范。这种传统的“再造”对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的推动乃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与认识价值。

猜你喜欢
仫佬族文化节族群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