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银玲,肖慧玲,谈 洁
(湖北工程学院 建筑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
设计类课程在建筑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中占比重,是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设计课程考核是以终结式评价为主,即学期末学生提交方案图纸,教师给出评价分数,占学业成绩70%以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状态、过程,使得不少学生学期前、中期不用心学习,后期十天半月为了考核成绩熬夜赶图交差,完全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建筑类专业的大学生是建设生态社会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宰者,其专业知识和伦理意识应互为支撑,他们在学校期间所形成的工程思维和生态伦理意识决定了将来从事工程建设活动所呈现出的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责任。[1]本文以建筑类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为例,探讨其过程性评价方法,采用“六微”策略,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总结,全过程评价,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2],把工程思维和生态伦理意识融于设计课课程过程性评价教学中,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设计类课程是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培养学生不断提升口头、文字、图面等多种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激发创新力,培养工程思维提高不断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大纲,低年级设计类课程侧重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的培养;中年级设计类课程侧重增强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高年级设计类课程着力在分析问题基础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设计类课程根据学生背景、学时、设计内容等的不同,分解成多个微目标,如绘图能力、图面表达、识图评图、口头表达能力、及时完成任务、调研分析能力、资料收集与分析、讨论质疑、汇报能力、创新性、团队协作、总结反馈等方面,然后根据微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类课程形成以“开放式课堂,竞赛驱动,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利用过程性评价来实现微目标,从而达成课程目标。一个一个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所以对于过程性评价教学来说,任课老师需要在开课之初明确告诉学生:该设计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形成等过程因素都纳入评价范围。[3]教学过程将分解成多项微过程,每项都参与考核,学期末各项微过程积分按预定比例计入总成绩,每一单项得分都不能为0,单项如果有0分,总成绩归0。
教学过程分解成多项微过程,每一项微过程设置观测点,涉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建构、态度、状态、学习策略、提交成果质量等,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观测点分为考勤、调研报告、专题探讨、项目设计草图、项目成果图五大项。考勤细化为签名、讨论、随堂小测验,占总成绩15%;调研报告细化为调查前资料收集与调研大纲、调研报告、调研汇报,占总成绩15%;专题探讨按课程设计项目不同而分别确定,与规划设计中的热点、难点、重点相关,以团队形式完成,细化为资料收集整理、交流汇报、自评互评等环节,占总成绩10%;项目设计草图细化为草图、个人方案认知,占总成绩15%;项目成果图按图面表达、规范性、创新性、合理性、完整性等,占总成绩45%。如果一门课程有两个设计项目,用同样的方法去分解。总体原则为最终成果图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不大于50%,团队协作的分值在10%~65%,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全过程评价从第一次开课到最后一次结课,次次有考核,时时有评价,既注重个人学习态度、状态、成果等,又兼顾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思维的培养,真正把教学目的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杜威说过,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过程不是手段而是目的。[4]对于设计课教学来说,教学过程对于实现目的来说至关重要。设计类课程教学分解成各项微过程,这些微过程的落实,需要有力的保障。根据课程特点,笔者探讨了交流日记、阶段汇报、一对一交流、一对组交流、组组交流、工作坊等多种微交流方式,教学不止于上课课堂。设计类课程学习不同于一般理论课,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一时苦于没什么想法,而在课外突然间有了创意,这时可以通过微信、QQ或者电话等第一时间与老师、团队交流探讨。方案创意阶段、方案草图完成、方案深化阶段以交流日记的形式把思路形成文字,引导学生深思、反思,不断激发深入查阅资料、深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一对组、组组、工作坊等交流方式,教师、专家把工程思维方式逐渐渗透给学生,大量的质疑产生头脑风暴,催生更多的灵感和创新。2014级多份学生作品在第九届园冶杯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奖,都是这样大量微交流方式的成果。本次疫情期间,设计课教学、毕业设计主要采用一对一(组)交流模式,学生积极参与,从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来看,效果相当不错,笔者指导的6人毕业设计成绩均在85分以上。微交流保证过程跟踪不掉链,做到反思提升常相伴,工程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得到训练。
过程性评价琐碎、复杂,往往会囿于学生众多、教师精力不济而不能完全实施。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和平台,促进过程性评价真实展开是关键的一环。笔者通过几年对微助教的摸索,尝试把微助教应用于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各项微过程,展开签到、讨论、理论知识温故、随堂小测验、调研报告、汇报测评、设计草图、设计成果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凡是微过程中的观测点,一一通过微助教记录在案,作为痕迹评价的主要依据。调研报告、汇报测评、设计草图、设计成果等微过程评价一方面是微助教中提交的作业,一方面是观察评价,即设计课上学生的表现评价,比如创意、可取、肯定的地方、缺陷不足之处、怎样弥补等,发现优点,不断鼓励,以激励向更好的方向努力。[5]这样把痕迹评价法和观察评价法相结合,明推暗助每位学生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提升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课程的总成绩在于平时一点一点积攒,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
微助教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管理手段,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微过程:一是优化固定积分,签到、讨论、答题等通过微助教发布,规定时间内完成。比如,签到30秒可完成,出勤率一并统计显示出来;答题5分钟完成,结束后成绩可显示;讨论2~3分钟内可全员参与,讨论上墙,词云显示直观简洁,也可全文显示。这些传统课堂要花大量时间记录的事情,微助教可做到全员参与可着痕而不费时。二是引入多视角评价方式[6],设计本身就是批判性和多视角性的,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引入多视角的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批判、自我认识和反思等能力;也有效促进教学各主体之间充分互动和有效联动。目前,我国设计类课程学业成绩评价主要从任课教师的视角开展评价,缺乏在不同角度对设计开展多视角批判的环节,这种评价体系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多视角性思考和批判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类课程的过程评价体系建设中积极引入多视角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方法。,学生的答辩、汇报测评,对汇报人的评分采用微助教互评功能,有他评、自评、师评之分,设置各自百分比、评价维度、文字评价等,答辩、汇报结束后,师生即时评价。评价结果系统自动生成。借助微助教互评功能,做到了评价有痕可查,而且减少了大量的统计工作。三是加强设计过程监控,通过微助教发布作业,限时提交设计草图、方案个人认知、成果图等,促进设计方案进度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反馈不断发现问题、调整思路继续深化;四是落实课程结束后的师、生课程总结和反馈[7],收获了哪些知识、提升了哪方面能力、有什么不足、期望在下一学期设计课中提升哪些方面等等,做到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通过微助教辅助过程性评价教学,一方面逐渐消灭学生侥幸心理,以往一些学生爱耍小聪明,平日里出勤低,过程不参与或吊儿郎当。平时成绩过混,分数低还会找任课老师扯皮,现在有微助教,一项一项记录在案,成绩有理有据,学生无可争辩。另一方面,微助教记录的微过程,时时晒晒学生的平时积分,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争取理想的成绩。
建筑类专业每年的各类专业竞赛不少,年初学院告知学生当年可能的专业竞赛,提示学生早做准备,设计类课程以微竞赛驱动过程性评价实施。微竞赛主要以设计课作业为基础,针对不同年级采用不同方式。低、中年级的设计课作业全员展评,自评与互评结合,公开评价每一份作业,产生的优秀作业在学院公开展览。中、高年级的设计课作业全员展评+10分钟方案答辩,答辩组由校内、外专家组成,产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参加专业竞赛。自评、互评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6],着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低、中年级是要求式微竞赛,设计课考核要求与竞赛要求相同,全员参与,积极调动专业学习热情。中、高年级是推动式微竞赛,一方面是学生互评推荐方案答辩名单,一方面是随机抽签产生答辩方案,两者结合,避免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主动放弃认真深入做方案。通过推动式微竞赛,激励学生按时保质完成设计作业,“逼迫”学生不断优化方案,提炼设计思想,系统整理设计思路;让学生扮演专家,“刁难”设计者,学会换位思考,注重工程思维的可行性和操作性[8],从而理解工程思维的不同方式。 在“逼迫”“刁难”下,团队合作,反复推敲,日夜奋战,最终成果必将满意。
课程总结是课程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是课程考核结束后教师对课程教学、考核做的一次总结思考。笔者每一门课程教学结束后,会给学生发送一份课程反馈,对课程教学、考核、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工程思维、工程实践能力等培养目标的达成进行说明,引导学生也对课程学习进行总结,把课程学习的收获、疑惑、努力方向等系统化。设计课的方案设计思路、创意、疑惑等需要系统、深入思考,仅仅存于头脑和设计方案是不够的,笔者引导学生用反思日记、阶段总结等形式来记录、积淀。一门设计课下来,学生的微总结至少一次大课一次,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总结、学期总结。反思日记、阶段总结、课程总结、学期总结虽然不纳入课程过程性评价,但却是过程性评价质量的有利保障,是工程思维、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
“六微”策略,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总结,对设计类课程进行全过程评价,不仅增加了学生专业设计的兴趣,而且相继取得一些竞赛成绩。12级、13级学生作品多份获得湖北省信息技术大奖赛一、二等奖,“暴雨围城—孝感市仙女湖公园景观设计”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大奖赛一等奖;14级学生多份作品在2018年园冶杯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奖,其中“因形佛灵—孝昌县观音湖风景区入口片区设计”获得课程设计组一等奖。以“开放式课堂,竞赛驱动,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理念的设计课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笔者将继续以课程考核改革为抓手,与同行们一起探讨更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