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实效性的探究
——以“课程思政”为视角

2020-01-18 02:05邓秀杰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邓秀杰

(韩山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教育改革,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应运而生。在上海市相关高校的带动下,各地高校加快“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

高校教师党支部通过理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在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和政策上,高校教师党支部应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研究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既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提高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

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当前,“课程思政”正推动高校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大潮。“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思想政治课程或增设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一种创新尝试。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和互动关系。《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党支部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加强政治把关作用,团结凝聚教师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教育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论坛讲座等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意见》要求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相通的。

高校党员教师有着教师和党员双重身份,同时也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还是在道德品行上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都要求高校党员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水平的政治素养。因此,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高校党员教师是高校工作者中的优秀分子,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中坚力量。高校党员教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与科研,在课堂教学、论坛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将会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产生良好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党支部引领、党员教师示范、广大教师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因此,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是党员教师提高理论素质的义务之一,也是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要求,更是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面临的问题

目前,“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各地高校教师党支部主动将“课程思政”与党支部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主题党日活动、“课程思政”党建立项和“课程思政”支部研讨会等方式,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模式。这些创新理念和实践探索不仅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也为高校教师党支部深入、有效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注入新动力、新内容。然而,探索改革创新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如何结合“课程思政”提高实效性仍然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

(一)缺乏必要的共识

长期以来,高校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往往被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任务,是一项党员教师必须参与的“规定动作”,使原本有益的、具有身份意识的理论教育变成了一场强制性的政治说教。带着这种偏见的党员教师不仅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对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误解。

众所周知,各类课程中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专业课程的每个细节都可融入对学生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开发,出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片面强调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忽视教育的学科性和人文性;另一方面,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片面强调其学科具有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刻意回避甚至故意削弱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更严重的是,受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影响,理工学科教师往往重理工轻人文,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忽视思想关怀、心理疏导等人文教育。

这些情况也非常显著地存在于高校教师党支部里,不同文理学科出身的党员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普遍共识,在“课程思政”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容易走向极端化

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内容往往主题宏大、立意高远,理论过于抽象、深奥,且不重视理论学习方法,结果导致学习过程沉闷、形式单一,听得多交流得少、浅层次表态多深层次探讨少,党员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会议精神。“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典型例子之一。

高校教师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鼓励党员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股清风,有利于党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实践,但也产生一些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部分党员教师未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争相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无可奈何地陷入思想政治“轮番轰炸”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重复和泛滥成灾问题,容易招致大学生的反感、厌倦;另一方面,其他课程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生搬硬套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科专业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会引起大学生的困惑和迷茫。此外,还有一部分党员教师出于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错误思想,产生盲目抵触情绪,甚至在课堂上不负责任地发表一些不当言论。

实际上,上述这些极端做法适得其反,不仅曲解了“课程思政”政策的本意,而且违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和本意,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后果。毋庸置疑,这是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简陋”化的集中表现和必然结果。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与绝大多数党员教师的教学评价、科研立项和职称晋升也不挂钩,无法激发党员教师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动力,造成党员教师因不了解理论学习内容而不理解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存在有限时间内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问题,无法营造理论学习的浓厚热烈氛围。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近年来,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都采取积极的态度,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制度,开展课程试点建设和示范课程立项,建成了一批代表性的特色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改革动力和后劲不足的问题。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本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党员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和高水平的政治理论素养。如果高校教师党支部不能适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交流推广平台,不能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必然削弱党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评价褒贬不一。

总体而言,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问题将不利于“课程思政”改革的内涵式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高校育人的成效。

三、“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实效性的三个维度

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关系到教师走出“小我”、塑造“大我”的问题,关系到传道者能否自身明道、为学生打开学科专业知识之外世界的问题,更关系到党员教师能否提升政治理论素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问题。[3]96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提高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实效性迫在眉睫。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采取措施:

(一)深入学习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载体,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但是,在理论学习中,高校教师党支部一方面要注意健全组织建设制度、严肃党组织纪律,明确新时代党员教师的身份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通过自我教育,强化新时代党员教师的情感认同;在落实教书育人、参与教育改革过程中,培养新时代党员教师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党支部要主动运用成人教育理论,找准理论学习与党员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最实际的困难之间的结合点,科学设计理论学习主题、内容和形式,争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增强党员教师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具体到“课程思政”建设上,高校教师党支部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明确党员教师在课堂教学、论坛讲座等活动中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而且要积极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把推动讲政治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全过程。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党支部要建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机制,制定全方位行动、有步骤推进的工作方案,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组织载体,分享交流党员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获得的有益启示,并努力打造有政治态度、有思想深度、有创新维度和有感情温度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或示范课程。

(二)构建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不同学科理论之间存在互融互通之处或者相互参照之处,高校不同教师党支部之间开展群体互动可以丰富理论学习内容,交流理论学习经验,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在理论学习中,高校教师党支部要避免自我封闭,关起门来搞党建,应与时俱进,采取开放型的教育方式,与其他教师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优势互补、交叉促进、共同提高,打造共建共进共赢的学习型党支部。同时,高校教师党支部还应加强与学生党支部的联系,建立帮扶对子,将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与化解学生的思想热点、回应学生的意见反馈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等相结合,打造师生信赖满意的服务型党支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具体到“课程思政”建设上,从纵向看,高校党委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立足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进行顶层设计、务实统筹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各负其责、全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抓住制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和评聘改革、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优化整合学生党支部资源,建立与学生党支部的联系工作制度,倾听学生代表对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反馈和意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从横向看,高校教师党支部之间要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的问题。特别是高校马克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要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4]11-12

(三)赋予理论学习教学科研特征

教学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也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科研这个中心,而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实际上,通过对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优秀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将教师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的启示归结为……赋予理论学习教学科研特征。[3]97

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高校教师党支部的理论学习要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党员教师的个人发展有机融合,注意将“三会一课”“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活动与党员教师所从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努力达到“学习工作化”或“工作学习化”,从而大大提高党员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具体到“课程思政”建设上,一方面,高校教师党支部要结合本支部党员教师开发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过程中遇到的政治理论短板,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指导,提升其德育意识和思想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支持党员教师“课程思政”研究立项,鼓励以专著、论文、作品等形式固化教研成果,并对优秀党员的职称评定、评先争优和各项考核实行优先政策。

总之,提高高校教师党支部理论学习实效性是新时代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课程思政”不仅是落实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党员教师履行教书和育人双重责任的集中体现,更是检验党支部理论学习实效性的重要标尺之一。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