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严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告别了口述与读写的时代,人类社会已进入超文本时代。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诸多方面正悄然革新,比如:多媒体走进课堂使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传统的读写教学正在向多模态教学转变。教学目标从过去的单一的识读能力培养,转变为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课程相关的PPT成为学习活动的一个环节。同时语言学理论为语篇做了新的界定,语篇的范围由过去的语言语篇,扩展为多模态语篇,多元符号语篇等。本文以大学英语课小组合作的PPT语篇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小组合作PPT语篇的模态特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Scollon和Levine(2004)认为:“语篇和技术存在于共生关系中。更重要的一点也许就是现代技术对社会交往和语篇自身的影响”。[1]他们的观点很好地诠释了PPT语篇缘何而生,生而为何的问题。技术发展影响了社会交往和语篇自身,PPT语篇出现是表现形式之一,反过来,它对前两者又产生影响。
意义传达最重要的手段当属自然语言。[2]但是多元符号学和多模态化的理论指出图像、声音、文字、动作等都能传递意义,他们之间相互依从才能创造全部意义(抽象的与具体的、隐含的与明晰的、 内涵的和外延的);也就是说每种模态都是信息符号,都对意义的建构起作用,[3]因此我们需要挣脱自然语言的束缚,综合多种模态来协助传达意义。基于这一理念的PPT语篇,有别于我们日常熟悉的语言语篇,它是多模态语篇或多元符号学语篇。PPT语篇是借助powerpoint工具创建的,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图表等多种模态的一种语篇形式。其模态范围较广,除了上述的几种模态,还包括讲解者、语言、电子投影仪、屏幕和计算机等。尤其应该注意的是PPT语篇不仅是多模态的,而且是多种模态形式的有机结合体。它不是多个模态简单相加,而是多个模态一起,发生“化学反应”似的融合,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当然,出现这样的“化学反应”是有条件的。作为初学者,学生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进入这样的“化境”。因此,教师有必要传授相关技巧,分析评价学生的PPT作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当前,技术革命对传统观念中的语言范畴带来冲击,语言已不仅仅是“读写”语言了。社会符号学和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都有这样共识:不同文化与语言的出现日益增多,这改变了从前标准唯一的语言学习环境,文化和语言多样性要求传统读写教学法发生变化。[4]作为教授语言的教师仅专注于学生读写能力提升,显然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难以完成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目标。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需要改进。多模态PPT互动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应运而生,它重新定义教学应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
“以学习为中心”的多模态教学理念更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能够利用逻辑推理等方法将知识和技术有机融合,表达自己,有效沟通。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评价分析是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有之义。此外,目前国内外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多集中在以教师为研究对象,而国内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对外语课堂学生话语的研究就较少。总之,分析学生PPT 语篇模态特征显得尤其必要。
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PPT语篇是学生话语的重要部分,从语类角度分析此类PPT语篇的语类结构和模态特征,能够有效地考察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多元读写能力。
Kramsch等人(2000)指出,对新类型的多模态电子技术是否熟悉是衡量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y)的一个方面。[5]所以,多模态教学中,鼓励并要求学生参与,形成互动型的多模态PPT课堂,强调学生就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学习。学生利用网络和其他资源获取信息,并结合课题进行材料的筛选重组,对要学的知识设计讲解,进行积极地建构意义。小组合作的PPT语篇是其学习成果的体现之一。从语类和模态两个角度分析小组活动 PPT 语篇,能够考察学生完成小组课堂活动的诸多方面,如步骤、设计和思路,进而再现并研究学生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新建构过程。在模态的选择与搭配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能否真正认识模态在表达意义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多模态组合所能达到的整体效果,发现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所采用的主体模态和模态组合。总之,分析学生小组活动PPT语篇能够为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解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其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最终实现提升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学生制作PPT语篇本质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多模态 PPT 语篇制作及演示的学习方法的核心是设计意义(张征,2013: 11-15)。[6]教师和学生都是大学英语课堂上意义的创造者和设计者。学生PPT制作一般先收集整理“设计资源”(Available Design),再经过意义的“设计”( Designing) 与“再设计”(The Redesigned) 的两个阶段(New London Group,1996) 。[7]“设计资源”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学生意义潜势的来源。“设计”是将“设计资源”用多模态语篇的形式建构起来。活动之初,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7-8人,教师指定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据此做出包括图式、讨论、音频等多种模态搭配的PPT语篇,到课堂上展示交流。
根据多模态化和信息符号学的理论,各种模态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全部意义。表达意义的首要模态是自然语言。学生的PPT语篇几乎都做到了多模态化。自然语言是使用最多的模态。幻灯片中采用的词汇绝大多数是与主题相关的。每一位演示者都做了内容介绍,讲解与屏幕基本同步。PPT语篇中的语句表现为有长有短。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多元识读能力潜势和设计意识,能用到自然语言意外的其他模态,如:图片、图标、音乐等。PPT语篇的长度方面,大多都能选择合适的页数把学习内容全部呈现,少有过长或过短的情况。
首先,从语言文字模态形式来看,学生们虽然能够应用自然语言,但是其语句有长有短。这一点和已有的共识有差异。Baron指出: 使用计算机介入的人们会倾向于 “采用少量从属性小句”而且“采用更狭窄范围内的词汇”。[8]因此PPT语篇更倾向于使用短语或点句,目的是方便观众把握文本要点。许多学生会在PPT 上堆放大段文字,整个讲解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呈现出来。这一方面违背了PPT语篇多采用短语或点句的特点,另一方面暴露出学生在归纳提炼要点方面的不足。在这方面,乔布斯的做法值得学习探讨。乔布斯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文字和图片配合更容易唤起听众对信息的回忆。因此,他的PPT崇尚极简主义,他每次主题演讲,PPT更倾向用照片或图片表达要点。所以PPT在制作方面应该字少图多原则。此外,在该模态中,字体、字号、布局等方面的表现,暴露出学生在审美方面的不足。
在语言文字模态中,从语类学的角度看,学生们演示的PPT中语类结构中一般都没有“内容摘要”或“提纲”,说明学生没有考虑到自己讲解者的身份及传播效果。此外,学生们的PPT语篇设计模式一般都是“标题”、“小组成员”、“课文讲解”和“结束”。这四部分只是知识点的罗列。而语类结构应该是语篇的意义结构,而不是形式结构。语篇衔接不好,说明学生忽略了PPT语篇模态的逻辑串联。
其次,PPT语篇模态搭配生硬,不能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学生们PPT语篇中使用频率高的几种主要模态有色彩与音响、图表与图像、点句等,在模态的选择和使用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或是,在选取模态时常常顾此失彼。比如,有的同学选择作为背景的纯音乐, 这只能具有交际意义,没有任何概念意义。有少部分学生的 PPT呈单模态形式。有的同学考虑到添加动画、图像、声音,但是图像或者动画和主题不是同一情境:在PPT母版选择上,在图片与背景音乐的选择上,PPT母版与字体颜色搭配上,他们着意突出美观有趣,或是简单省事,导致PPT语篇从外在形式上看,要么花哨,要么单调,并且各种模态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看不出课程的重点以及需要突出的主题。究其原因,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每一种模态在表达意义中的独特作用,以及怎样通过内在的逻辑,让每种模态都为突出主题服务。
从学生们展示的PPT中,能够发现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看来“多模态”如同双刃剑,处理好了事半功倍;处理不好只会增加课堂娱乐成分。这就是为什么在一项关于使用PPT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中, 12.8 %的学生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课堂上使用 PPT,都觉得无聊无趣,效果并不理想。[9]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从两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好教学中的“支架作用”。
首先,转变语言教学理念,加强多元读写教学。
“学习为中心的”多媒体互动教学要求教师熟悉电脑操作,熟悉图像、音视频等处理软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由“受动性学习知识”向“创造性学习知识”转变。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模态建构知识和意义,培养学生各类文本的解读和批判能力等。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课堂小组 PPT 演示活动互动教学。
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在多模态互动 PPT 演示教学时要处理好学生展示与教师示范的比重和时间,还要考虑教学的时间、环境、渠道等。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互动时,应强调PPT语境一致性制作理念。“语境一致性”是指在一个语境中的音乐、图像和文字,要兼顾至少三个语境要素:同交际目的、同情景、同文化。[10]例如,同文化是指图像和文字文化语境要相同,学生们在选择图片帮助解释英文单词时,要遵循与之相应的西方文化类的图片,否则只能产生背道而驰的传播效果。教学中应注重多给学生输入模态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语境一致的理念。
从PPT语篇的模态分析看来,许多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有待提高,关于各种符号的特性和符号系统的运作规律知之不多,对各模态间的关系及其对整体意义建构的作用等更是所知甚少,这些都导致他们调用模态比较随意,模态的应用对整体意义的实现并无助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多模态互动教学中及时纠正,还要加强这方面这是的输入和训练,综合以上措施,增加学生的多模态读写知识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意识。
其次,教学效果评估要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估主要看学生的作业报告、期中期末卷面成绩,多模态PPT教学强调过程性评价,包括评价学生思维、构建意义的能力,评价内容要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多种模态把学到的英语知识构建成具有沟通功能的PPT语篇,并通过语言表达、动作辅助把他们再创造成果做有效交流。过程性评价更强调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学生欣赏并创作多模态作品就是在主动探索和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多元读写知识。增设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客观总结学生表现。老师和同伴对模态设计的点评可以提高学生对多元读写能力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建构意义的相关知识,进而促进学生越来越喜欢这种学习和交流的模式。
社会的进步带来教学领域的革新,教学理念转变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随之变化。超文本时代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单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而应该聚焦于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提升。多模态PPT语篇制作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小组合作的PPT语篇做综合分析,既看到学生的不足又看到他们的潜力,目的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鼓励学生通过这一方式主动探索和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分析、阐述、论证和思辨的过程中,提升多元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