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海外华文媒体研究问题与结果浅析
——基于1979~2018年的知网数据

2020-01-18 03:27
创造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华文研究者论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传播技术更新换代,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格局也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随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选择到世界各地去开阔眼界,追求梦想。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改变着国际新闻传播的环境,国际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关键环节成了各界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去40年中,国内学者们身体力行,从不同方面对海外华文媒体进行研究,为如何更好地对外传播提供看法与建议。数以百计的研究聚焦于华文媒体,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时代和受众的需求一直在变化,对于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成果产出和研究发展,提出更多有现实意义的创新建议,定期对研究的系统回顾和梳理必不可少。本研究试图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1979年至2018年间中国出版的232篇关于“华文媒体”的研究进行编码分析,通过对立场定义、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等因素的比较分析,对当前华文媒体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并提出以下问题:1.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2.研究动因是什么?3.研究的聚焦点在何处?4.研究得出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和发展建议?5.研究中都如何定义华文媒体?6.研究的创新情况如何?

本研究试图站在华文传播的更好发展的愿景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上对华文传播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归纳,发现研究领域的弱点和盲点,为之后更有效的华文媒体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 样本

1998年被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概念提出的“中国知网”是查找学术期刊和论文常用的网络资源库,大规模整合集成知识信息,收录了1915年以来的大部分期刊和众多学术论文。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的高级搜索功能,对包含“华文”或“华语”,并同时包含“传播”或“媒体”、“对外”或“海外”主题的论文进行精确检索。检索的时间控制为197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之后对文章进行人工筛选,排除掉非学术类研究文章,比如新闻消息、会议摘要、新闻专访等。最后,在对文章阅读比较,排除掉聚焦失准的论文与重复论文,比如以“侨务外宣”或“海外华人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同一个作者高度相似的两篇研究以第二篇为主,不同作者高度相似的研究以第一篇为主。最终纳入分析样本的研究篇目共232篇,本研究对这些研究篇目采取内容量化分析。

(二) 内容编码

此次内容分析以“篇”为单位,主要涉及58个变量,围绕“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构”“研究方式”“研究结果”“研究影响”六个维度设计编码表,为了方便研究的进行和结果的呈现,根据试测结果将部分变量改为多选的定类变量,用入选的个数来控制各选项之间的重要程度,放弃了部分细致信息以加强变化的可操作性。参与此次编码的同学全部参加了“传播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在编码前进行过比较细致的讨论,编码前测试信度为0.96,编码员间的信度即编码的一致程度较好。

1.“研究背景”:通过试测,本研究将“研究背景”即促使研究者选择此课题的社会环境出发点分为6个多选的定类变量——“华文媒体的发展态势”、“海外华人数量结构”、“华语的发展态势”、“国际格局与形势”、“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形势”。希望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了解已有海外华文媒体研究的研究出发点,以及研究者对于华文媒体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

2.“研究问题”:通过试测,本研究将“研究问题”即研究的重点内容分为12个多选的定类变量——“困境反思”“整体发展出路”“新媒体时代下发展形势”“国家形象建构”“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民族文化认同”“历史研究”“内容、框架、议程分析”“受众研究”“分布结构研究”“影响因素分析”“宏观无聚焦”。并进一步通过“媒体类型聚焦” (如纸媒、电视、广播、网站、移动端)、“媒体平台聚焦”(具体报刊平台等)、“地区聚焦”(华文媒体所在国)、“报道内容聚焦(针对某一话题的华文媒体报道研究)”来试图勾勒出已有海外华文媒体研究的问题聚焦。

3.“研究结构”:通过试测,本研究将“研究结构”即研究中详论的主要部分分为5个多选的定类变量——“历史与成因”“现状与变化”“前景与趋势”“特点与性质”“建议与启发”。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构”的分析梳理,大致勾勒出已有华文媒体研究在研究中的论证逻辑与对不同部分内容的研究重点。

4.“研究方式”:根据前人对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探讨,本文将研究方式粗分为四种。第一种为“逻辑归纳”,主要指没有经过实证研究,主要根据已有的二手资料进行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论文。第二种为“质化”,包括焦点小组访谈、深度访谈、案例分析、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等。第三种为“量化”,包括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实验数据分析等。

5.“研究结果”:通过试测,本研究将“研究结果”两个部分,首先对研究后对华文媒体进一步发展提出的发展建议分为18个多选的定类变量——“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制度与运营改进”“人才队伍建设”“民族文化传播的明确自我定位”“加强相关研究”“品牌化”“本土化”“创新化”“与国内外的整合与合作”“对受众的培养”“内容分众化”“内容多元化”“意识形态淡化”“传播双语化”。其次对其他类型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梳理和概括,试图分析观察不同时期华文被媒体研究成果的变化。

6.“研究影响”:以论文在知网的“下载”和“引用”数据为参考数据,对已有华文媒体研究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进行初步观察。(数据采集时间为2019年7月15日)

本次数据分析使用的是大型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forWindows22.0,通过BDP数据分析平台制图。

二、研究结果

(一) 论文数量

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媒体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可根据数量差异明显地分为4个阶段(如图2所示),而结合当时的中国发展状况与国际形式,可以发现这几个阶段的时间点前后,中国都在外交方面获得了一些机遇或有所突破。

第1阶段为1986年至2003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华文媒体”这一研究课题,这一阶段共有9篇研究论文,每年的论文数量为0至2篇不等。

第2阶段为2004年至2010年。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了WTO的新成员,成为世界市场经济和多边贸易化体系的“局内者”,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年中国奥运会申办成功,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学者开始聚焦“华文媒体”领域,2004年起发表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约为5至10篇。

第3阶段为2011年至2014年。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对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1年起华文媒体的研究论文数量有了显著提升,平均每年约18篇。

第4阶段为2015年至2018年。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了新的中国发展战略“一带一路”。近两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发展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深入传播,华文媒体对于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都超过20篇,平均每年约24篇。

(二)所研究的“华文媒体”的立场

海外华文报刊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不仅仅是因为其发行地域、发行语言的复杂性,还有其报道立场的复杂性。因此,在正式撰写论文之前,对研究中提到的“华文媒体”概念进行界定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232篇研究样本中仅有不到20%的研究在论文中明确对“华文媒体”进行概念界定,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类似搜索引擎中常见的界定,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外,以汉字为传播方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华文媒体”概念与研究范畴进行探讨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于晓利等人[1]曾在论文中从传播区域、传播语言、媒体创办者及媒体所在地等角度分析了华文媒体概念与立场的复杂性,认为从其从地域划分可分为“国内”与“境外”,从语言划分可氛围“汉语为主”“外语为主”,从创办者划分可分为“华人”与“非华人”。这种认识和判定虽然与传统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不乏于晓利等人提及又出于传统认定的“外语传播”、“国内发行”的“华文媒体”。

虽然并不是每篇论文都有明确对“华文媒体”的定义或概念解析,但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研究问题的聚焦上,都可见研究者对“华文媒体”的立场认识。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并未根据传播区域、传播语言、媒体创办者对“华文媒体”进行细致分类,而是根据研究者对华文媒体立场的认识进行了二分分类。研究者们对于华文媒体的立场认识可主要分为“中国立场”“所在国与中国之间的立场”“世界主义立场”“所在国立场”,但由于许多论文中的明确表述较少,明确区分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将其简化为“中国立场”和“中立或其他立场”。不同的华文媒体有不同的特征属性,也难以言明其中优劣,但研究者选择“华文媒体”的立场不同,或者说研究者自身研究出发的立场不同,其研究的结果也应当在之后讨论中分别看待。

在研究时,研究华文媒体报道倾向的研究者,多是从“中立或其他立场”去看待华文媒体,如方晓恬等人[2]就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联合早报》 在解读与中国阅兵相关的国外反应和大国关系时会质疑中国裁军,着力报道负面反应;裴永刚[3]通过心理学的角度,通过“态度改变平衡理论P-O-X”,以菲律宾《世界日报》生动地解读海外华文媒体的报道立场,认为只有所在国和中国的关系和谐,才能避免海外华人焦虑,有力于两国的关系发展。而选择国内期刊海外版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以及强调华文媒体是“我国国内媒体在国外的延伸,对祖国始终具有向心力[4]”的研究者多从“中国立场”出发去看待华文媒体。

如图3所示,早期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对于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清一色为中国立场,研究者带有同一个共识,即华文媒体是国内媒体的对外延伸。第二阶段(2004年至2010年),对于华文媒体研究的立场开始多元化。第三阶段(2011年至2014年),两种立场的数量逐渐趋于平等。第四阶段(2015年至2018年) 从中国立场看待华文媒体的研究数量猛增,再次与对中立或其它立场的华文媒体的研究拉开差距。笔者认为这个变化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来进行部分解释,这是一个中国逐渐开放、寻求融入,再而寻求发声的过程。

(三) 研究方法

如表1所示,大部分论文都是通过逻辑思辨的方式来进行论述研究的,仅有17%的研究通过实证方法进行探究。这之中,通过案例分析、话语分析和焦点访谈的质化研究占10.8%;通过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仅有13个,占5.6%。从数据可以发现,已有华文媒体的研究多从主观的逻辑推论出发,多从已有的文献和二手资料入手,缺少对实际情况的直接观察和实证研究的重视与关注。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多地结合一手资料和实地考察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来紧密联系现实,提升华文媒体研究的时效性与创新力。

表格1 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四) 研究背景

如图4可见,加强对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是41.1%研究者进行研究的主要背景动因。对于海外华文媒体发展情况,如海外华文媒体数量增加、海外华文媒体发展形势不佳等对海外华文媒体本身状态的关注占了25.5%。其次是媒体与科技的进步发展对海外华文媒体的影响和海外华人增加的情况。

而相关系数显示研究者看待华文媒体的立场与其设定研究背景无显著关系。

通过图5和图6历年研究背景动因比例和趋势变化,可以发现:加强对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由古至今一直是研究者们聚焦于华文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早期最显著的华文媒体发展情况逐渐不再是人们投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国际格局快速变化,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华文媒体在对外传播,对内统一等方面的意义越来越丰富和凸显,“华文媒体发展情况”和“海外华人情况”在研究背景中出现次数的减少,并不是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关注减少了,而是学者们在聚焦“华文媒体”时有了更为确切的视角和更深入、更重要的研究理由和研究使命。值得关注的是,“媒体科技的发展”在第4阶段(2015年至2018年) 开始一跃成为学者们投入研究的重要理由。

(五) 研究主题与研究结构

从图7可见,40%的研究者将研究问题和主题主要关注点在于“华文媒体的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作用”,这其中包括12%聚焦于“国家形象的树立情况与对建构国家形象的作用”的研究和6.8%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华文媒体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

7.9%的研究以“反思发展困境”为研究问题,16.4%的研究以“探寻华文媒体的整体发展出路”为研究问题和主题,除此以外,如图9所示,65%的研究都会在研究中独辟章节提出对华文媒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启发。

13%的研究会对华文媒体的所报道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量化研究,通过报道内容、报道框架、报道议程来对华文媒体的态度立场与影响力进行分析。

而研究关注较弱的是“华文媒体的民族传播与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以及历史研究和受众研究。

纵览历年相关研究的问题与主题变化,可以发现对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华文媒体的作用与影响”和“新媒体发展下华文媒体发展情况与对策”的关注度在快速提升。

从研究结构上看,大部分研究着重关注于正在进行时的现在,但在针对华文媒体现状提出发展建议的同时,对于历史成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关注与分析较少。

相关系数显示,研究者看待华文媒体的立场与其研究问题和结构在某些特定方面有一定的相关性。从中国立场看待华文媒体的研究者更易聚焦于“华文媒体的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 (相关系数为0.199,p=0.015)、“华文媒体的民族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 (相关系数为0.162,p=0.047);而从中立及其他立场看待华文媒体的研究者更加注重历史方面研究与回顾(相关系数为0.179,p=0.028)。

(六) 研究聚焦

1.媒体聚焦

52%的研究以纸媒和期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联合早报》 与《欧洲时报》 (如图10所示) 是最常被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报刊代表。23.97%的报道以研究华文电视媒体为研究对象,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及其平台的节目《华人世界》是在研究电视媒体时最常被研究的对象。而在少有的研究媒体集团的论文中,研究者默契地选择马来西亚的星洲媒体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者所聚焦的华文媒体都在对外传播、市场竞争和融媒体发展中有可取之处,因而被作为“模板”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归纳发展经验以作为其他华文媒体的发展参考。

图11的研究数据显示,第四阶段(2015年至2018年)学者们对于网站和新媒体的聚焦度不断提升。对于电视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三阶段(2010年至2014年),而对纸媒的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数量都最多,以第三阶段(2010年至2014年) 最为显著。一方面,近年来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电视媒体和传统纸媒产生了冲击,因而在聚焦于研究时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但同时传统纸媒作为最早出现的华文媒体形式,形态最为成熟,形式也相对复杂,虽然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可被继续探索的空间。另一方面纸媒的文字相对于融媒体时代多样化的内容和视频内容而言,更易于收集编码和整理研究。

2.内容聚焦

如表2所示,研究聚焦的报道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为“国际外交公关类”,如安倍晋三访华事件、危机公关报道、与泰国“一带一路”高铁外交事件等。第二类为“官方国家形象类”,如“两会报道”、“中国军人形象”“阅兵报道”等。第三类为“矛盾冲突类”“中国西部民族关系事件”“香港占中事件”、“辱华事件”等。这三类报道内容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与国家的政治外交领域紧密相关。研究者们的主要关注点在与华文媒体在传播中的报道倾向与报道力量,以及对于中国的“形象塑造”作用。

表格2 历年来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中对报道内容的聚焦

3.地域聚焦

如图12所示,2010年之前,研究的聚焦点主要聚集于东南亚地区,第3阶段(2010年至2014年)起关注的地区开始多元化,尤其第4阶段(2015年至2018年)以来,对于欧洲地区的关注开始增加。

如图13所示,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范围整体较广,覆盖五大洲。在明确研究地域范围的论文中,以新加坡华文媒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最多,有31篇,以美国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其次,有19篇。从总体地域分布看,对东南亚地区的研究较为集中,其次为欧洲和北美洲,对于东亚、非洲、大洋洲的研究很少。结合2014年的海外华人数据统计(如图14所示)可以发现,研究数量的分布情况与华侨华人的人口分布特点基本吻合。东南亚和北美洲是海外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华文媒体区别于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的主要受众是海外华人,因此华文媒体的发展必须跟随流动的受众与流动的受众主体性而发展,华文媒体研究的关注点也必须考虑到与当下华人的分布情况。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作为华侨华人的聚集区域也与研究的聚焦地域有大面积重合,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不仅仅为华文媒体的发展本身服务,更是服务于华人社群和“一带一路”战略大局。

(七) 研究结果与影响

研究者认为,影响华文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受众市场小与对受众的影响力不足”,其次是其它媒体的竞争,有17篇研究认为华文媒体内容单一和专业性不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重要阻碍,有16篇研究的研究者从制度缺少组织性和凝聚力,媒体工作者缺少热情和动力出发分析华文媒体发展的困境。还有作者提出了资金短缺、人才短缺的影响因素。

从图17的历年研究结果可以比较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外界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华文媒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挑战,研究者也越来越关注华文媒体报道内容和媒体单位管理与合作制度对于华文媒体发展与传播的重要性。

在对研究者们提出的发展建议进行统计后发现,大部分的文献对海外华文媒体的内容报道方式提出了改进建议,按照出现的频率排列分别为(1) 加强内容整合,与国内和海外其他主流媒体资源合作(2) 加强融入当地社会,加深本土化(3) 栏目内容多元化多样化(4) 报道内容专业,加强内容原创性与评论深度(5) 贴合受众,目中有人,分众化报道吸引与培养受众(6) 报道的内容和语言要客观规范(7) 双语化传播(8) 加强软新闻传播,淡化意识形态。

在对媒体的运营观念定位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按照出现的频率排列分别为(1) 立足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不忘民族使命(2) 以创新思维为推动力,紧跟时代潮流,在内容、传播渠道上有所创新(3)要有对话思维和互动思维,避免单向无效传播(4)有研究态度,深入发掘行业需求和传播态势(5) 品牌化,塑造传媒特色与品牌公信力。

也有许多作者提议通过政府的扶持、外部政策额的借力等方式来为加强华文媒体的发展添柴助力。

可以发现,虽然论述的方式和表述有较大差异,但研究者们对于如何推动华文媒体更好地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的见解。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这些真知灼见通过一代代学者的研究发现获得了证实,但另一方面,在对于华文媒体的发展建议上创新的见解较少,对于以往观点的实施情况与反馈较少。

而相关系数显示论文的影响力(下载)与论文发表年份、部分研究问题与主题呈现显著关系。年份与下载数量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过-0.0283,p=0),越早发表的论文,被下载的次数越多。研究主题与“国家形象” (相关系数0.211,p=0.001)、“华文媒体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关系数0.276,p=0) 有关的论文更容易被用户下载。

相关系数显示论文的影响力(应用)与论文发表年份、部分研究结果呈现显著关系。年份与下载数量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过-0.0243,p=0),越早发表的论文,被应用的次数越多。研究结果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关系数为0.133,P=0.047)、“困境反思” (相关系数为0.220,p=0.001) 内容的论文更容易被用户所引用。

三、结论

华文媒体是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研究选题,其研究内容与时代形势、国际格局以及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和媒体技术的新变化,对华文媒体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出三大趋势:研究内容领域不断丰富、地域范围不断拓展、紧跟时代发展与国家政策形势。

随着我国“讲好中国故事”思维的深入宣传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落实,进一步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华文媒体研究的意义也更加重要,前景更为广阔。在肯定现有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目前研究领域的薄弱区域,有待未来进一步的完善。

(一) 华文媒体的概念界定模糊

研究者们的研究虽然都以华文媒体为主体,但传播区域、传播语言、媒体创办者及媒体所在地的不同都会影响媒体的定位立场,例如国内媒体的海外发行版、海外媒体的汉语版本就不应该从同一个角度出发去看待和研究。因此,未来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当尽可能做好自身研究中对华文媒体的概念界定,有利于后人借鉴和参考,对相应的华文媒体有更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以受众为主的研究严重缺失

华文媒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的海外华人受众。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华文媒体不管是在聚焦研究地域还是在提出发展建议时都带有一定的“受众意识”,如选择海外华人较多的地区作为研究地域,提出发展建议的时候从受众角度出发提出了“双语”“贴近性”“分众化”“本土化”等发展方向。然而,从受众“角度”切入的受众研究论文却寥寥无几,如“受众需求分析”、“媒体在受众中的传播效果”、“华文媒体对受众的民族文化认同影响”等研究屈指可数。这与资料数据的收集门槛较高不无关系,但也正因为它的稀缺,使得“受众”的态度和声音在华文媒体研究中极为珍贵。

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前进,海外华人的结构和华人受众的需求也一直在流动,研究者势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关照华文媒体在流动环境中的新变化和受众流动的主体性,讲求“目中有人”,只有掌握详尽的受众需求和接受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提供细致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更好更快地推动华文媒体内容资源的优化,提升海外华人凝聚力,增强我国对外传播的音量。

(三)对于地区和具体媒体的研究不够平衡

虽然近年来华文媒体的研究内容和地域在不断扩大,但绝大部分聚集在新加坡和美国等华人聚集大国,聚焦于《联合早报》 《欧洲时报》 《世界日报》等相对发展情况较好的华文报刊。对于其他地区和媒体的关注非常少。近年来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但依然在5篇以下。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华侨社区发展情况和媒体传播环境皆不相同,大报与小报的发展机会和渠道也大相径庭。除了研究热点区域,“秘鲁”、“越南”、“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也都有30万至130万的华侨华人,因此在研究中也应适当走出“模范大报”和“人口大区”增加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影响力的媒体的报道,全面推动对华文媒体的研究。

(四) 文献综述与领域创新有待加强

“温故”方可知何为新。在已有的研究中,有文献综述的研究数量仅占25.8%,而近年来含有文献综述的论文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文献综述是完整的学术研究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做好文献综述不仅能够从前人系统的研究中有所收获,还能够确保研究论文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避免重复劳动,更快地推动学术领域地开垦和前进。

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正如已有研究中学者们所不断强调的,传播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国对软实力的提升也愈发重视,华文媒体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术领域也应当做好华文媒体发展最强有力的后备军,加大研究的力度和准度,帮助华文媒体抓住时代机遇,在国际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华文研究者论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