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巍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对于思政教育教师来讲,更需要有效理解当前的新局面,在大数据时代推动思政教育取得新的发展。本文源于大数据视角,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转向,然后对其发展路径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通盘分析,将数据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还带动了与其相关企业的发展,令其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就当前教育而言,形成了一些显著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让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努力创新,看清形势,明确地位。因此,现如今高校思政教育方向,要从如下着手改良
1.1 教育主向是学生
从以往来看,教育主向的扮演者是老师,即思政教育主体存在偏差,学生的教育位置被剥夺。用大数据思维来说技术仅为辅助作用,数据本身才是核心,转换到思政教育中,数据好比众多的学生,那么技术即为教师队伍。因此,在大数据视角下,应当彰显学生,让学生作为教育主向,教育活动的辅助地位应由教师队伍来完成,教师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主体位置摆正,那么思政教育才会得其所用,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1.2 学会分类,因材施教
大数据时代,数据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分析,这时候正是矛盾突显的时刻,学生们的个性需求就浮出水面了。思政教育如以往的行事作风,在这种改变时期,就会被海水般的浪潮摧毁。所以,要当机立断让学生的现状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思政教育要学会分类,‘因材施教。
1.3 有效指导,核心评价
大数据把被通盘分析的数据展出,又呈上了精准服务,这让其成功无可置喙,同时是相关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于是思政教育该是清醒头脑的时刻,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准确分析核心评价,让学生得到有效指导。
1.4 齐抓共管思政教育的三维一体化
完全有效的利用大数据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一针见血以及把握主动权,但同时大数据分析出来的意义要求实践配合来使价值得到体现。从而,大数据时代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环节的一体化联动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由之路。课堂作为理论指导课外的实践以及网络的机动灵活的协助补充了课堂和实践的不足和缺失,共同对二者形成助推力。同时这三者的一体化互动也预示着,这三者之间是相互配合的,具有系统连续性,有利于形成以高校思政教育者为主流的思政拟态环境,形成共建合力。
2 大数据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路径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思政教育理念已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与发展。如果想做到更好的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学会与时俱进。而以下几个方面正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2.1 从学生本身入手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从传统教育意义上讲,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基石,所以在发展思政教育时也要注意切不可脱离学生自顾自的走下去,应时刻保证学生为主体,让思政教育紧紧的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在如今的新模式思政教育课堂上老师都应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首先,学会利用讨论。可惜的是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这一条,绝大多数情况都是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这种教育模式效率低下不说其次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如今我们应该勇敢的尝试利用讨论,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掌握知识,而老师可以在一旁起到监督与引导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讨论仅仅是教育手段的其中之一,而教师应该掌握的另一教学手段既是任务教学。在这里需要特殊说明一下。任务教学在如今教育模式中其实是有普及的,但不同的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任务教学仅仅是教师在上课前整理出来给自己看,便于教师将知识点一个不漏的传递给学生,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如今新的任务教学是指老师在上课前将一节课需要掌握的方面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由自己掌握知识。而这也正是思政教育的目的。
2.2 个性化教育对其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是个性化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磨灭效果。一个学生厌恶学习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的不理解与责罚导致的。而在这里其个性化教育的独特优越性就展现了出来。个性化教育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作出详细的评估并制定最适合自己学习计划在节约了资源的同时又提高了学习效率。那么关于个性化具体怎么操作呢?对一个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是对该学生足够了解。教师应在一方面了解学生成绩而另一方面则应了解学生的爱好,做到投其所好。其结果也定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3 对思政教育进行进一步优化
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思政教育是否真的可以取得实效,或者说怎么做在能让思政教育取得成效。在这里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利用大数据了。以大数据作为评价基础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精准的评价。
2.4 组建新型教育模式
在如今日益发达的大数据的作用下,传统教育的发展日益艰难。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型的、和谐的、包容的崭新教育模式。过分的封闭是难以与新时达教育发展接轨的。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我们老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改變我们以往的单调授课模式,与学生进行知识探讨。争取做到让学生学会及理解,这次是我们教师目前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于如何落实思政教育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中国文学当中一门终身学习的课文。在思政教育领域我们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很多问题也在日益体现。例如在偏远地区思政教育根本无法进入或由于传统教育不够重视人格教育及培养导致如今的新模式教育普及的变得尤为困难。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要明确教育主向,齐抓共管三位一体化思政教育,用合理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得以优化,令其发挥它的最佳功效,使其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基地。
(作者单位: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