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熙政
近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为工业能力决定国家实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实现工业化,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就会显现出来,就能在国际秩序中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否则只能被动依赖其他国家。因此,我们看出,新中国七十年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一直到现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步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1.1借鉴与探索阶段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在工业化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党和政府走出了一条学习借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借鉴对象就是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以苏联工业化道路作为参照,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探索进程。
在借鉴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根据国情,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就是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的基础,是机器制造机器的先决条件。通过加快建立自己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中国基本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能够独立生产机械、钢铁、化工等技术复杂的重工业产品和设备,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产品及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工业生产的独立自主。
第二、就是重视积累,轻视消费。工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业循环体系的建立,这样工业生产才会持久不断。这里的循环体系内在的逻辑依然是生产资金的循环。那么我们通过压低整个国民消费水平,为中国工业发展换来了积累资金。
第三、实现了工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工业化是人力、资源科学组织调度安排的过程,这必须以管理的有效化作为基础。在这一时期我们不仅引进和翻译了苏联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参照苏联产品设计图纸和制造工艺,实行标准化生产,而且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这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化管理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工业化,为新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工业结构没有处理好,导致在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民用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处理好生产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开放调整工业生产方向的主要原因。
1.2调整与发展阶段
文革结束后,面对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形势,党和国家总结之前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经验,逐渐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发展形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新特点:
第一、工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纠正了长期形成的“农、轻、重”结构失调问题,工农业得以协调发展,使长期以来受到压制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社会需求结构的改变,使轻工业等民用工业在工业的比例得到回升,推动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和社会需求拉动的工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更加注重人的因素。邓小平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期更加重视科技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生产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科学技术创新为工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在工业生产中,更加重视人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关系。这些既是党的战略部署,也是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新方向,即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第三、注重吸取外来的资金技术。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1.3转型与走出去阶段
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的生产体系。我们从苏联援助到改革开放,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并消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业化规模越来越大,势必会突破国內发展环境的限制,自发地走向国际。这既是政府鼓励的结果,更是中国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今天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新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中国的工业发展与国际技术、观念越来越同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工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现在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各种市场资源能够突破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有效地配置和共享,让我们的工业产品能够在价格低廉的基础上,更加符合世界各国生产生活、民族审美等需求,为大量产品占据国际份额和世界各国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大了中国制造的声誉和影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起到了宣传作用。
第二、中国的工业发展越来越影响到世界各国。现在国际贸易都依赖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进行全球贸易和通商通航。由此,繁荣往往在沿海城市,内地往往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新时期的中国凭借着较低的成本和现代工程技术,以现代高速铁路为载体,推动亚欧内陆国家经济往来、产业分工和经济一体化,从而更能满足21世纪的全球工业化的需求。
第三、新时期工业化越来越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把所有的社会要素联系的越来越紧密,新时期国家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发展,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社会发展的新要素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这些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要素对工业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是“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镇化不仅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稳固的生产聚集地和产品销售地。二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信息经济。信息化让工业产品中的知识技术比重越来越高,推动工业生产发生结构性变化,高耗能的生产逐渐被低耗能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工业发展越来越凸显知识化的趋势。三是农业现代化使得“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科技对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低将会制约农业产业竞争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总之,经历四十年改革开放,巨大市场需求与中国成功建立庞大轻工业体系、信息化深入推进、大规模城镇化以及农业机械化农药化肥需求越来越高,以此有效支撑新时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势头。
现在中国从积贫积弱,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中国发展的成功,一些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各种原因,例如后发优势、大量廉价劳动力、儒家思想传统等。但是为什么同样拥有长久历史、后发优势、廉价劳动力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未能成功工业化。因此只有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工业化演变轨迹的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即使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崛起仍然是不可阻挡的原因。
2.1在政治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证了政治上的统一,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条件。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社会稳定,也没有经济稳定。社会政治稳定是最大的公益性产品。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可以保持40年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
2.2工业化目标很明确
我们逐步建立了比较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1956年党的八大上,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里面,就提出我们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已经有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经济体系,也就是经互会,我国是否有必要建立这个体系?实际上,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较富、需求很大的国家,必须要建立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有如此,才能迅速改变国民经济长期的落后状态。以此为目的,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主要流向工业生产领域,同时我们向外资金流动,也主要投向制造、科技、交通、港口等与工业息息相关的领域,推动中国工业生产走出去。
2.3工业化方式不断调整以适应形式的发展
我国七十年的工业化,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起来。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矛盾有着不同的工业化方式。从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国防力量薄弱,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業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发初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我们调整生产结构,发展轻工业来满足人民的需求。新时期面对工业生产技术革新,需要我们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每一次调整中,推动了工业循环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工业化,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史。有过曲折,也取得巨大成就。这些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探索工业化道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1工业化必须有一个有能力的领导核心
中国工业化成功的关键要有一个有效的领导核心,即增强国家能力的执政党。原因其实很简单,工业化代表先进生产力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相当于一次社会变革,必然导致利益重组。越是激烈的变革,利益重组的广度、深度和烈度越大,翻船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要应付这种局面,前提就是得有一个有效的领导核心,能够掌控全局,调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缓和、减轻利益重组带来的冲击,克服各种各样的抵制和阻碍,这样工业化才能成功。
3.2工业化是一个边实践边创新的过程
一个人不从实践中认识问题,那么他对于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工业化是一个管理组织、科学理论、具体技术在生产、分配、交换中具体表现的系统工程。工业化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模仿的阶段,这只能让我们的发展落后于人。那么我们的创新之路只能从自身工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突破和发展新技术,因为所有的生产知识以及科技创新都是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技术并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大规模生产实践做基础,否则科学技术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实际意义。“从新中国 60年工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工业化发展总体来说是一条规模扩张的工业化路径。”我们正是边实践边创新,让我们的工业发展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不断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
3.3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强盛的根本
工业与社会的其他领域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其他领域、其他部门的发展,这样我们才会在交通、建筑、信息、教育、卫生国防、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就成为我们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我们才有底气说出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新乡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