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2)
“国际中文教育”一词,在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长沙,2019-12-09)之后,受到业界广泛关注,相关文章的题目、学术会议名称普遍热用“国际中文教育”,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新动向和新趋势。据央广网(2019-12-09)报道:大会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主题,围绕中文教育政策、标准、师资、教材、教法、品牌项目建设以及深化中外合作等议题展开。来自160多个国家1000余名中外代表,包括孔子学院所在大学校长、各国大学中文院系主任、政府语言教学部门负责人以及中外企业代表参加大会。本次大会是在连续举办13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基础上召开的,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可见,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改为“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是为了吸引更多教育机构参加大会,如果说这预示着某种动向和趋势,那么集成海内外中文教育力量,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是其主要意图。
事实上,“中文教育/教学”“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等说法早已有之,特别是海外,它们与“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教育”等一样,指的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的概念或说法,有其各自产生的历史原因、使用倾向、话语角度乃至外延所指,但并不改变汉语二语教学的属性。上述各种说法以及“华语/华文教学(教育)”“汉语/中文教学(教育)”等,在特定语境中都可以使用,都有其特定的使用价值,有时甚至不可替代(李泉,2019),如全部是国内学者参加,讨论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术会议,就不宜使用“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的说法,而应用“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或其他合适的说法。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区域和学术传统不同,形成了指称汉语二语教学的不同概念,而这正是学科发展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体现。因此,应尊重学科发展的历史和传统,保持应有的学术定力,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不同及表述需要各取所需。
本文使用国际中文教育一词,除借以表达上述浅见外,还想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和诠释。“国际中文教育”指所有海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活动。这与“国际汉语教育”的所指并无二致,两种说法本质相同,中文和汉语的所指都包括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但比较起来,“中文”似乎更倾向指书面语,“汉语”似乎更倾向指口语,业界所谓“语文并进”“语文分开”教学模式中,其“语”即指口语,“文”即指文字和书面语(李泉,2020a)。据此来看,国际中文教育在泛指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寓意新时代的学科建设将着力发展中文书面语教学和研究。中文教育的新时代不仅在于技术手段的更新,教学领域的拓展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更应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取向的新发展。
毫无疑问,所谓新发展并不意味着以往未曾开展汉语书面语教学和研究,但也确实意味着以往学科建设对汉语书面语的教学和研究重视不够,而汉语深度国际化正在于汉语书面语教学和研究不断取得更大的进展,在于学习者汉语书面语掌握的普遍程度。因此,将发展中文书面语的教学与研究纳入“国际中文教育”的要义之中,是促进汉语深度国际化的客观需求,也是学科发展方向的一个重大转型。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将国际中文教育界定为“指所有海内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活动”,其中就当然包括海内外的华文教育,这不仅因为当今时代的华文教育大都属于二语教学,更因为另外一些有一定汉语口语基础的华裔学生所需要的正是汉字和汉语书面语能力,汉语书面语教学是华文教育的重要取向。另需说明的是,下文行文对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教学、中文教学/汉语教学等不做严格区分,而是根据表述需要而选择使用,因为根本上说,这些概念和说法并无本质差异。
2019年12月底之前,在几十年间里,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均以课堂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线教学是少数课程或相关课程的小部分内容。近些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慕课(Moocs)等超时空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固定空间的课堂教学也融入了线上教学的一些内容和元素(如课件、文件链接等),但许多情况下不过是将纸质教材的内容转化为课堂中的信息化操作和展示。因此,总的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是绝对的主流和主体教学方式,黑板和粉笔在许许多多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学内容大都不超出纸质教材范围之外,课程设置仍以课堂教学环境为主,教材编写基本不涉及网络层面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研究仍主要着眼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及其研究仍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为主,教学模式研究仍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环境。更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师生已然习惯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觉得天经地义、本该如此(李泉,2020c)。
进一步看,研究信息化时代的汉语教学的信息化问题只是少数人。虚拟空间的网络教学与实体的课堂教学仍呈现两张皮的状态,相关研究各说各话,有所交集也多是以己之长比他之短,如最常看到和听到的是“网络教学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现场感是无法替代的”,或“网络教学几乎不受时空和人数的限制,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远程教学随时随地可教可学,且便于自学”等,进而固守各自的教学模式,缺乏在更高层面上的沟通与联系、借鉴与融合。再进一步看,以往的学科研究同样集中在实体课堂教学的语境中,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研究主要着眼于传统的线下教学,其学科体系研究中或者未提及现代教育技术问题,或者也仅仅是提及一下(崔永华,1997;赵金铭,2001;李泉,2002ab、2009;崔希亮,2005、2019),未能给予应有的价值定性和应用研究,当然也有不少专门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郑艳群,2012、2015、2019),但总的来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始终未能融入学科建设的核心领域,未能普遍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李泉,2020c)。
2020年1月以来,新冠疫情迫使全球范围的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网络教学几乎“全面替代了线下的课堂教学”。国际汉语教学遇到了不期而遇的挑战,却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内外汉语教学界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不仅打破了“课堂教学永远不可替代”的神话,更是充分展示了线上教学的优势。比如,几乎有网络即可上课,摆脱了线下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课堂环境中的拘束感减弱,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距离感拉开了,但学习内容的聚焦感增强了。可以说,迄今为止一个学期的网课,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观念、方式和技能都是一次全面的洗礼和更新,不少教师彻底喜欢上了线上教学,甚至认为“回不到从前了”(李泉,2020c)。
当然,回还是要回的,疫情总会结束,特定时空的课堂教学仍将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主体方式,传统课堂教学的某些优势的确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零距离的现场感不存在网卡网断的情况,更加便于沟通和互动;可感受到的学习气氛,让学习更加有在线感和参与感;体态语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自如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是否原封不动地回到过去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所谓“回不到从前”指的是课堂教学不应继续走传统的套路,而应考虑如何引进线上教学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探索如何基于线上教学的特点和经验拓展和延伸线下课堂教学的空间和内容。换言之,后疫情时代的学科建设应该抓住这次线上教学的机遇,对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进行长远的、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积极推进汉语教学和研究向着网络化全面转型和升级,促使未来仍以线下教学为主的国际汉语教学走上现代化的学科发展建设之路,这应该是此次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绝佳机遇。
重大变革往往发生于重大事件之后。人类历史上天花病的流行促使人们研制了相关的疫苗,疟疾对人类的危害促使人们研制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新冠疫情下全球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的线下课堂教学,改为线上屏幕教学,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教学方式的这次集体大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某些观念,尤其应该促使我们对线下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李泉,2020b)。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共识。刘利民(2020)认为,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最重要的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崔希亮(2020)明确指出“是疫情的突发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清晰地到来了。”李宝贵(2020)认为,目前看疫情后面临的挑战包括“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亟待加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亟待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急须创新等”。
从现有人们对线上教学的认识和相关的研究来看,可以认为,2020年已经是国际汉语教学和学科研究的转型之年。其基本标志是,历经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业界教师普遍熟悉了线上教学模式并充分认识到其巨大的作用和潜力,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加以革新和改造,必须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路子。可喜的是,伴随线上教学的同时,海内外同行发起了各种规模和主题的线上教学研讨会,一些刊物也第一时间刊发了相关学术论文并组织线上教学笔谈,如《世界汉语教学》2020年第3期发表三篇有关文章(崔希亮,2020;王瑞峰,2020;汲传波、李宇明,2020);《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2020年4月发起“新冠疫情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挑战与对策”笔谈活动,海内外同行投稿十分踊跃,该刊2020年第4期即刊发多篇笔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2020年7月10日召开了“新冠疫情对国际中文教育影响形势研判会”,相关笔谈将刊发在《世界汉语教学》2020年第4期。据了解,疫情期间海内外同行组织了各种规模不等的线上教学研讨会和培训会。
上述情况表明,国际汉语教学界开启了普遍研讨线上教学和基于线上教学的学科建设新时代。这同时也预示:学科建设进入了全面向现代化教学和研究转型的新时代。2020年正是国际汉语二语教学与研究的转型之元年。所谓转型即指国际汉语教育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到教学研究,全方位向网络化转变。所谓元年即起始之年,昭示着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为主,普遍地向着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为主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教学理论和学科理论研究也将由基于线下教学为主,向基于线下线上相互融合为主的方向转型,且同样不可逆转。
毋庸讳言,以往对线上教学及其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至少没有成为学科建设的重点,业界没有像重视教材编写那样重视各类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教学理论研究中也未对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做出原则性的规定,教学评估也未对教师教学的网络化提出要求,致使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汉语教学应该向现代化语言教学之路转型。所谓现代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造和优化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和内容,实现课堂教学内容集成化、手段多元化、质量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所谓转型就是由单纯的线下教学模式向“线下+线上”混合型教学模式转化,并使之成为常态化的主流模式。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型和升级,应是新时代汉语教学实践发展的重要方向,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当然也将是一个长期化过程。下文列举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需转型研究的若干问题及倾向性意见,以供参考。
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学等汉语教学的现代化问题,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已经提出,并且一直有海内外的专家和同行在研究和引领学科建设的这一方向。网络教学已成为汉语二语教学一个专门的领域,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线上教学也不断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中。但实事求是说,这些研究和呼吁始终未能引起业界的普遍重视,未能真正纳入学科建设的核心领域。后疫情时代的学科建设应将线上教学提升到关乎学科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和手段的科技化,更是教学质量、效益和水平的现代化。
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取向应是: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学科研究和建设不应再走仅仅是线下课堂教学为主的老路。国际汉语教学科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线上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模式,线上教学的应用之所和应用之法;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的课程如何转型的探索、研究和评估;课堂教学中,线下与线上教学内容各应占多大比例,有无主次及谁为主谁为次;纸质教材的教学内容如何在线化及在线化的边界,纸质教材的教学内容如何与线上教学资源对接,线上教学资源的取量与边界,线上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和建设等等。
以往的课程设置大都是基于线下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不涉及线上教学的课程设置,各类知识和技能课程也很少考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观念的问题,也有物质设备等条件限制的问题。因而,以往的常规课程体系中基本不单独开设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即使因教室限制而在中午或晚上上课,也不考虑通过网课来解决教室短缺的问题;各类线下常规课程设置及课程大纲也很少考虑利用网络教学的问题,实际课程实施也大都未能借助网络来延伸教学内容和拓展技能训练的空间。可以说,多年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与课程实施,普遍缺乏借助网络来设课和教学的意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未能最大化,语言教学几乎仅仅局限在课堂环境中,未能借助网络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联系和结合起来,至少未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教学原则。
新时代应明确将线下教学必须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确立为一条重要的国际汉语教学原则(李泉2020b),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应重新规划与设计国际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为此,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对听、说、读、写各类技能训练课程融入线上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融入的内容与方式;语言文化知识类课程融入线上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融入的内容与方式;在常规的课程体系中专门开设线上网络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比如,有些学校教室短缺,一些课程只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那么是否考虑开设网课?又如,对于长期进修生特别是汉语言等专业的本科生,假期是否可以考虑开设几门在线学习的课程,等等。此外,针对汉语汉字的特点开设哪些线上教学课程,线下与线上课程分别占多大比例及如何管理等,都需要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如上文所言,以往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的主流模式,不少课堂除了诸如生词和语法教学播放PPT之外,基本不再涉及网络,课堂教学局限于纸质课本的内容,不涉及网络教学资源。总体上说,以往业界的汉语教学仍远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和延伸教学未能成为业界普遍的共识和普遍的行动,这也说明现有的教学理论研究脱离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疫情下的网络汉语教学让国际汉语教学界普遍接受和熟悉了线下教学,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的不断建设,都应该促使我们相信:当今时代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应成为主流化和常态化的教学模式。这是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的挑战,却也是改革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益的良好机遇。
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是纸质教材内容的混合式,更是纸质教材内容与网络教学资源的混合式教学,后者更应该是混合式教学的意义所在。多年来业界一些同行似乎已经形成了“只教教材和死教教材”的习惯,不逾教材雷池一步。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大大限制了语言信息的输入量,试图以少量的输入来换取大量的输出是过于理想化的教学信念。课堂教学比不了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习得,但自然环境下广泛的输入和语境中的自然习得却可以给课堂教学以深刻的启示,加强语境中的输入是传统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方向,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正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所以,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实现基于语境的有效输入,实现既教教材中的语言,也用教材中的语言拓展语言教学,在真实语境中教语言和学语言。
以往教师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发展取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某些教师标准和相关研究中,虽然也提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问题,但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教师选拔、评估和培训中没有得以充分落实。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对信息化时代的国际汉语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职业技能的缺憾。此次新冠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已充分显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必要性,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普遍可以掌握线上教学的技能,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因此,线上教学技能应该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取向,成为教师评估的重要指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再仅限于线下课堂教学能力,也应包括线上教学能力(李泉,2020b)。
问题的关键首先不在于技术的掌握,而在于观念的更新。要真正确立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的意识,如此才可能自觉自愿地发展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在内的课堂教学能力。其次,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观念,事实上网络教学并非要替代课堂教学,而是使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增容化、语言输入集成化、课堂活动语境化,从而更好地改造和优化传统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网上教学的技能,不断探索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结合与对接的时机和方式,使自己成为线下与线上混合教学的熟手和能手。显然,这不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课下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更大的热情,否则便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多年来的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基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网络资源的利用,教材内容和学习任务跟网络不搭界,缺乏把课堂教学引向虚拟空间的意识和行动,教学和学习资源未能得到应有的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新一代的教材编写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和资源,研究和探索在听说读写各类教材中如何在课文和练习等方面,通过网络将课内学习引向目的语社会、引向课外的网络空间,延伸教材的学习内容和训练活动,拓展学习者与目的语接触的机会,实现边学边用,在学中用和在用中学的语言学习良性循环。在教材编写和设计中增加网络教学的环节,不但增强了教材的使用功能,也为课堂上的线下和线上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条件。当然,如何加入网络教学的环节、加入什么样的内容及加入多大量等等,都应该是后疫情时代教材编写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材设计和编写融入网络教学的环节是教材设计和编写的转型与挑战,但为了提升国际汉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这样的转型是必要的,而更新观念仍然是应对挑战的关键。事实上,对于国际汉语教学这种不需要材料和实验设备,而只需要理解(听话和阅读)和表达(说话和写作)的外语教学来说,线上教学和学习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语言学习的常识告诉我们,语言是在多听、多看、多说和多写中学会的,仅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和学习量是难以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的。以往我们更多把语言当做一套符号体系和知识体系来教,过于知识化乃至学术化,太在意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懂”,而忽略了语言本质上是交际的工具,没有更多地当做工具来教,工具是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反复使用中掌握的,在意的是“用”。因此,新时代的教材设计和编写应增加线上教学的环节和内容,应在语言知识的“懂”和语言实践的“用”之间建立起恰当的关联。
以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大都局限在实体课堂及纸质教材方面,网络教学和学习的理论研究未能引起普遍的重视和研究。这是传统的教学和学习观念在汉语二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表现。这种教学和学习观念忽略了网络时代学习随时化、碎片化的特点,对信息化时代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便捷性重视和利用不够。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应更新既往的教学与学习观念,走出仅仅或主要是“讲”和“教”的操作模式,加强学习者“学”和“用”的研究,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教师在线教学和学习者在线学习视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加以研究,从而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为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结合提供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教学理论研究既要着重研究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融合的原则与标准以及融合之所与融合之量,更要研究融合网络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和素材的取向与标准,并建设各种资源库和素材库,建设初中高及不同课型的教学资源平台。实际上,网络资源的研究和建设是国际汉语教学与研究转型与成败的关键,没有教学资源的建设或教学资源建设不够实用和充分,网路教学就难以真正实现。可见,新时代的学科建设应该像重视教材编写那样,重视各类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学习者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如此才能实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需要说明的是,以往海内外业界同仁也已建设了不少汉语教学的各类资源库,并在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现有的资源库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化教学的需要,从标准、类型到规模和建构方式等都还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应调动和组织业界更多的教师来参与。
国际汉语教学的现代化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结合,各类不同用途和规模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就业界整体来看,由于教学观念和网上教学技能乃至物资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线下教学的网络化和在线教学融入课堂的程度还很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仍是汉语二语教学的主体。2020年初新冠疫情以来,一个学期的全线上教学普遍改变了人们对网上教学的观念,也普遍提升了教师在线教学的能力,而既有的在线教学研究也表明了人们对这一教学方式的信心和期待。据此,应将2020年确定为国际中文教育转型之年。
着眼于普遍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普遍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我们呼吁业界应该抓住这次线上教学的机会,普遍树立和增强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网络化意识,并结合教学实践,普遍地探索和研究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融合的相关问题,开启国际中文教育由以线下教学和研究为主向线下与线上相结合转型和升级的新时代。为此,本文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发展、教材编写、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等角度,提出了学科转型的若干问题,包括应重新规划学科建设的取向与内涵,应重新规划课程设置体系与教学方式,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应成为常态化模式,线上教学技能应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取向,网络时代的教材编写应有线上教学环节,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应转型升级。
当然,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转型升级还应该有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学科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如打通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合作研究和建设国际中文教学公共资源平台,集中海内外优质师资开设各级各类精品网络课程,供全球各类汉语学习者学习。又如,招生、教学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可以有在校生和在地生,各教学单位创造条件设立网络教学研究室,培养网络教学名师。再如,学术研究和学术会议的方式应该转型升级,既可有传统的面对面的学术会,也可以有网络学术会议,甚至可以实现会议天天可有、时时可有,而不再受交通和住宿等限制,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学术研讨的新局面。
学科建设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要反思和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比如,前文提到的,我们是不是更多地把语言当作知识体系来教,而不是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不是有些偏低,现有教学方式是不是过于“精雕细刻”和“细嚼慢咽”?我们对成人的汉语二语教学的输入量是否过少?他们接触到的语言特别是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是否机会太少?网络几乎改变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汉语二语教学是否还应继续固守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反思这类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拓展教学手段和空间,增强语言教学的语境化和真实化,通过线下和线上混合式教学并适当加快教学节奏来提升教学的效率。所谓适当加快教学节奏,是基于“扁担担担子”的原理。如果担着担子一步一步走,不仅效率低,反而觉得累,而一旦找准了节奏,将担子搧乎起来,则人借担力和担借人力便可以形成一种比一步步走要快得多的节奏,并且人并不觉得太累,有经验的担夫甚至会觉得更轻松。
需指出的是,国际中文教学的网络化建设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包括线上教学的劣势及应对和规避的策略等等,但这是学科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强调汉语教学的网络化,绝不是主张一概而论地采取线上教学。事实上,线下课堂教学中的线上教学无论是录播还是直播,在很大程度上说仍是线下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仍具有辅助性。不过,这种辅助确实能够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而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