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中华
(湖北工程学院 发展规划处,湖北 孝感 432000)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金课”的概念,强调指出本科教学的课程要合理增加难度,拓展深度,扩大选择性。[1]同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将“金课”建设的标准规定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自此,“金课”不仅在概念上,而且在标准上有了统一的界定和权威的释义。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成为新时代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最为紧迫的任务。众所皆知,我国高校类型多样,层次各异,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在开放、多元的当代中国,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特色,而体现这些内涵与特色的最直接载体就是课程,能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是课程。教育部对“金课”建设的上述规定是一种高度概括,内涵非常丰富,探索的空间十分广阔。正因为如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结合教育部对“金课”建设的一般规定,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建设国家认可、学校需要、学生满意的“金课”。
上个世纪末以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量兴起,由于办学经验的不足,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为寻求差异化发展,近十年来,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更名、转制甚至升格等方式,加速了分化。一部分院校向师范方向发展,一部分向理工(科技)转型,一部分向综合性进军,还有一部分向行业靠拢。其中,在向行业靠拢过程中又依据院校学科背景和行业属性进一步分化,以“工程”命名的大学就是在进一步分化过程中产生的一支新生力量,并很快成为一种特殊的类型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崛起,如福建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湖北工程学院等。本文将以工程命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统一称为地方新型工程大学。这类院校在发展征程中,十分注重课程建设,许多院校举全校之力开展国家级课程建设。2019年,教育部倡导,推进一流课程(即“金课”)“双万计划”,建设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五类国家级一流课程,这对丰富和发展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内涵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在“金课”建设的道路上,要深刻理解“两性一度”的丰富内涵,对“金课”建设的一般标准进行细化,根据上述五类“金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推进建设。本文认为,地方新型工程大学“金课”建设的一般标准可界定为可观测、可评价、可比较的“四个统一”,即课程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教学素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对五类“金课”建设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在“金课”建设的道路上取得明显成效。
系统论原理启示我们,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不能孤立地、狭义地把“金课”建设理解为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变革,应系统考虑课程建设的关键元素。在课程建设中,课程目标具有导航性作用,有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课程内容具有决定性意义,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具有创造性价值,有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素材具有支撑性地位,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之分。目标、内容、过程、素材是“金课”建设的关键元素,因此,“金课”建设的一般标准,应界定为课程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教学素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1.课程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打造“金课”首先要使课程目标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按照现代课程论原理,课程目标主要分为四类:普遍性目标(即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行为目标(即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表现性目标(单个学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映的多样性、创造性和个体性)。普遍性目标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行为目标是一种精确的能力要求,生成性目标是一种非预设的发展效果,表现性目标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体现。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或者说,上述四种课程目标在不同的课程中显示度各有不同。我国传统课程比较重视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它既有利于教育方针的统一实现,又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统一组织,可以说,它们是我国大学课程的共性目标。但在教育普及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背景下,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也显得尤为重要,它使教育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更能激发实体教学情境的活力,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因材施教,可以说,它们是我国大学的个性课程目标。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建设“金课”必须守正创新、发展共性、突出个性,使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有机统一。在共性目标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培养扎根基层的务实拼搏精神、追求严谨诚信的人生态度、崇尚科学与追求质量的责任担当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在个性目标上,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注意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开展多元评价,肯定个体差异中的优秀元素。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编剧能力,能编导各种适切的教学情境,激发生成目标;还要求教师有多元的评价素养,能客观评价不同个体教学后产生的表现性行为。课程共性与个性目标的和谐统一是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培养具有使命担当、工匠素养、跨界思维、双创能力人才的必然要求。
2.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按教育学原理,课程是指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过程等的总和,既有以内容为主体的学科元素,又有以实践为特征的程序元素。丰富的理论是学科的载体,是前人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真理性知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之巅,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3]可见,对理论的重视与学习十分重要。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课程存在重课轻程的现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深化。打造“金课”,核心是突出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马克思曾批判费尔巴哈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指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是地方新型工程大学课程建设的根本要求。地方新型工程大学主要培养以满足地方需要、具有工匠素养和双创(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需要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将“坐中学”转变为“做中学”,达到知行合一。对学生而言,课程知识不是先验的而是经验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发展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可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归纳式教学,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相统一。[5]地方新型工程大学打造“金课”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为有效的抓手就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产业与学术对接,行业与高校联姻,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商定课程教学目标,共同开发产学一体的课程教材,共同攻克产业课题或实践项目,既丰富课程内容,又实现产业价值,这样的课程含金量不可能不高。产学合作课程越来越多,行校对接越来越紧,地方新型工程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更有保障。
3.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教学是一个师生围绕学科理论开展理解、发现、求异、创新的主体活动。从时间上看,涉及课前、课中、课后;从对象上看,有学科、教材、心理、思维、情感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元素整合、跨时空的实践过程,既不是从甲地到乙地的直线行进,也不是一个多元组合的平面构成。在这一多维机制运行中,学生和教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学生无疑是处于教学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实现学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是引领者与导航者,其主导作用也十分突出。然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分离。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单向输入性教学,教师的主导性变为控制性,极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与创造力等,把学生当容器,把知识当物品进行机械填充。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要求不高,课前不预习,课中不思考,课后不复习,考前开“夜车”,考试满足于60分万岁,学习的主体性丧失。提高课程的含金量,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和主导性需要实现有效统一。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地方新型工程大学意义重大,既可以使教学的知、情、意有效结合,又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双创思维。如何实现?第一,要提高课程质量标准,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组织教师对照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建立高于专业类质量标准的新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第二,教师要研究学科知识、吃透教材,熟练掌握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发展的方法、路径,把理论的发现过程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在掌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和强化意志。第三,教师要走进学生,了解新时代学生学习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呈现方式,重塑教学流程,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在新教学模式中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丢掉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幻想,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使命感,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他们做到课前掌握“是什么”,课中思考“为什么”,课后探索“怎么做”。将知识产生过程转化为自主意志、思维的发展过程。教学的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教学才有生机和活力,教学活动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
4.教学素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教学素材,也即是教学材料,是教学内容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知识上升到科学层面并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再按照某些共性特征或逻辑进行划分就构成学科。学科若用于培养人,就表现为课程,课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主要取决于学科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但学科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的发展源于学科的不断分化、增长、融合,因此课程知识不是僵化、独立、静止、单一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学科内外不断增长同样也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了对于知识的教学绝不能使用单一的素材,更不能对知识的认识保持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是现代教学的显著特征,其决定了承载教学内容的素材丰富性,其中最为典型的素材就是教材。地方新型工程大学打造“金课”,教师是核心。教师要借助教材完成知识的传承与价值塑造,对教师而言,只了解一个学科,显然是不符合知识之间的融合交叉发展的必然趋势;只用一本教材,显然是把知识进行了定格,且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故,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培养学生具有双创能力与跨界思维能力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素材需要丰富,教学信息量需要剧增。况且,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十分便捷地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有些甚至是教师还没有掌握的信息。因此,教师在建设“金课”的道路上必须丰富教学素材,包括同一学科的多种代表性教材、知识融合的跨界学科教材,还包括教学需要的各种视听资料、图片样品、实物模型等等。
在教学素材丰富性的前提下,绝不能忽视教学需要的独特性。丰富的教学素材是我们打破知识壁垒、培育宽广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双创能力的需要,而独特的教学素材是我们保证地方新型工程大学特色人才质量规格适切之需。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围绕人才目标定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联结行业前沿与实际,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编写能用、够用、好用的教材,强调学术和技术对接,知识和能力融合,形成独特的教学素材,这或许是地方新型工程大学与双一流大学的标志性区别。不同类型高校应依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6]如果说,坚持教学素材的丰富性是高校“金课”建设的一般原则,那么坚持教学素材的独特性是地方新型工程大学“金课”建设的特色原则,二者的有机统一是保合格、上水平、求卓越的统一。
从2019到2021年,教育部将按照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两个层次,遴选认定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五类国家级一流课程(即“金课”)共计16500门[6]。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将“金课”标准综合应用于五类“金课”建设中,分类采用不同的方法,努力建成一批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满足地方新型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彰显办学特色和教学水平的上述五类“金课”。
1.线上“金课”建设。线上“金课”是大规模开放课中精品,通过优质资源开放共享,能促进教育公平,更有利于彰显各类学校优势和特色。首先,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在线上“金课”建设上应立足传统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打造传统特色、地方特色、基层特色。如湖北工程学院素有传统师范优势,特别是在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领域拓展,逐渐形成了生活心理学学科,教师团队二十余年持之以恒的研究和积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活心理学科知识体系,建成国家级线上“金课”——“生活心理学”。 其次,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在线上“金课”建设上应在“新型”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批与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衔接紧密,跨学科跨界融合的新兴课程,不断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如大数据产业类课程、智能建筑类课程、工程法律类课程等新型课程,不断增强学科宽度,提升教学的挑战度。再次,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在线上“金课”建设上要关注评选标准的国家导向,扎实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一是在线上各环节教学服务上提质量。做好线上答疑、提问、辅导、通知、命题、阅卷等各环节教学服务,让线上教学成为随时可学、及时解惑、过程可控、评价科学的好课堂。二是在见面教育上提质量。通过线下课堂见面,或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网络见面,开展见面教育活动。把见面教学作为线上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做到连接虚拟和现实,连接内容与情感,连接基本与拓展,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三是在教学研究上提质量。鼓励课程团队加强教学研究,申请改革课题,发表教学论文,编写特色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参加教学竞赛,争获教学奖项,建设丰富的课程资源,尽可能积累更多的教学成果。四是在课程教学反思与总结上提质量。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总结课程特色、课程内容、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将其提炼为精练、易记、有深度的语言。五是在课程推介上提质量。学校和课程团队利用微信、抖音、头条等多种新媒体或人脉资源向外界推介课程,宣传课程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尽可能增加受众面,体现亲和力,打造厚基础、长见识、强能力的好课堂。
2.线下“金课”建设。线下课程是以面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地方新型工程大学的线下“金课”建设要引导广大线下课程教师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课堂热情,以线下“金课”的认定标准为依据,更新教学理念,打好教学基础,丰富教学资源,讲好课堂内容。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始终突出学生发展、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围绕产业和社会服务发展需要,使课程知识链与产业能力链、专业目标链紧密对接,更新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打造知、情、意和谐融合的好课堂。二要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需要久久为功。从政策上,要保障团队有效运行,在各种考核、评比、认定等环节上,根据建设水平对团队成员充分认可;从机制上,要有目标和激励导向,围绕团队目标开展建设取得成效有经济资助。三要积累教学成果。加强教学研究,申请改革课题,对接市场前端,编写产教融合型教材,撰写教学论文,宣传教学经验,将科学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增强课程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线下“金课”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团队讲得好,更因为教学内容下接地气,上有影响。而这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知识载体(教材),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通过线下教学,不断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思考力。四要能展示线下教学。如果说能够将一门课程讲得行如流水,是艺术的话;那么善于将一门课程如何讲的问题解决得似身临其境,众人心悦诚服,那或许是境界。课程教师团队应能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独到的教学模式,通过音频、视频、图画、文字等富媒体素材生动展现课程特色、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
3.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指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含本校教师自建和他校教师建设并在相关平台开放使用的大规模开放的MOOC或小规模应用的SPOC),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效利用翻转课堂形式,适当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进行混合式教学,取得突破性成效的课程。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应鼓励未建在线开放课程的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利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打造混合式“金课”。一是在教学安排上实行混合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在学时分配上,实现混合式。线上学习环节要占总学时30%—50%,其余学时进行课堂面授。二是在教学流程上做实混合式。把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面授引导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组织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混合式。线下课堂面授部分注重运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数字化教学工具,积累教学过程数据,适当开展大数据分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凑、方法,满足学生需要。四是在教学反思中总结混合式。对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教学成效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精练、易懂、易推广的特色的教学范式。五是在教学改革上深化混合式。鼓励课程团队加强教学研究,发表教学论文,践行产教融合,瞄准产业和社会发展前端,更新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编写产教融合型特色教材,围绕培养立项目,围绕学生做研究,围绕能力抓改革。六是在说课视频中呈现混合式。学校安排有关教师团队全面总结课程教学模式和经验,制作说课视频呈现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特别强调混合式课程设计、混合式问题发现,注重用教学信息数据分析混合式效果,凸显混合式教学特色和成果。
4.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是信息技术革命在实验教学改革发展中催生的一个新事物,能有效克服实验教学条件不具备、实验过程不可逆、实验完成代价高等现实困难,并具备硬体投入少不占空间、无消耗能反复实验、虚拟场景逼真做、过程直观、效果公认等强大优势。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项目选点要准。项目应建构在学科的基础上,从大学科、专业大类的宽度上考虑某一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稳定性、共通性、创新性、急迫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不是以某一门课程实验为依托,而以一个学科门类的相似专业普遍涉及到的实验为前提建设虚拟仿真项目,避免重复,可长期反复使用。二是项目准备要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创新性项目,制作准备周期长,技术要求标准高。建立立项规划、目标确定、团队协同的战略工作机制。项目从目标定位到脚本起草、实验制作、整合成型,一般需要2-3个月时间,迫切需要项目团队专注和投入。三是项目应用要实。一经建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校立即开通网络教学通道,让学生通过广泛做、反复做,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弄通弄懂那些可想不可达、可看不可做的实验知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带动和激励一些专业探索新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激发教师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的兴趣。
5.社会实践“金课”建设。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集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课,主要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金课”,地方新型工程大学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深刻转变教学方式。社会实践“金课”建设为教学改革发出了一个最强音,那就是课程教学实践化。要求各专业深刻转变教学方式;强调不能固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按课程分开、按进程分段、并行培养的思维模式;要重视理论课程的实践培养方式。二是精确把握课程目标实现最佳方式。任课教师对课程体系要深刻理解,对学生认知规律要悟深悟透,综合运用学科发展思维、创新创业思维、思政教育思维,明确哪些课程可以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方式达到课程目标。三是扎实推进课程实践化。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融合,选择恰当的教学实践基地,设计体现学生融入社会的多场境,考核并教育其实践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全面反思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对推进具体课程实践化进行全面反思,总结模式,挖掘亮点,展现成绩,反思不足。注重收集有教育价值的照片素材、视频素材、实务素材、语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