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国,柯 超
(1.湖北省社科院 丹江口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2.丹江口市第一中学,湖北 丹江口 )
从2013年至201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水下遗产保护武汉基地联合组建的水下考古工作队,以均州古城为重点,对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在《文物》2019年第12期刊发了《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水下考古调查简报》。考古工作队主要运用水下物探和潜水探摸两种方式,对均州城、沧浪亭、宫、观、古桥等遗址的规模和现状进行了详细探测,有的还进行了测绘、照像、记录,为均州历史文化研究,均州沧浪亭的恢复重建和研究,提供了宝贵支撑。
1.均州古城
均州古城东临汉江,曾为古均州、均县治所所在地,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史记·正义》记载:“均州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古均州是古代从水路上武当山朝圣的门户,古人往往乘船先抵均州,再取旱道上武当山。均州古城的典型建筑,一是带来“铁打的均州”之美誉的均州古城墙。均州古城最早是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延岑修筑的土城;明洪武5年(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始以砖石修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皇帝朱棣“北建故宫,南建武当”时,敕令按照北京故宫的规模重建均州城,均州城墙南北长约1千米、东西宽约0.9千米,全部采用每块重15公斤的青砖垫砌而成,西南北三面各凿一丈五宽护城河,共有6座城门,其中东、西、南、北门较大,小东门和上水门较小,北门设瓮城,整座城墙异常坚固。二是占据“半座均州城”、号称“武当第一宫”的净乐宫。三是城内的南大街和城外的南关街两条主干大街。南大街长约500米,宽10米;南关街长约1500米。两条大街全是一米见方的青石板路面。如果不是因修建丹江口水库而被淹没,均州古城则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均州古城,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前码头0.5公里处丹江口水库的水下。水下考古显示,保持了明代以来官署、街坊格局的水下均州古城仍轮廓明显,布局清楚,护城河、城墙、建筑基址、部分街道、汉江河道等清晰可辨,与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测绘的均州地图基本吻合,只是城内泥沙淤积严重,城墙已淤至一半以上高度。东城墙坍塌处较多,东城门全部坍塌,东城楼已不存。南城墙部分塌陷,南城门上方城墙保存完好,20世纪50-60年代的红色标语“一切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仍清晰可见。南城楼被拆除,但南城楼的淤泥覆盖最薄,是保存最好的城楼遗址。西城墙内外泥沙淤积较厚,西城楼门楼建筑已塌。北城墙的北城门门洞,仅内、外城门口保存完好,北城楼门楼建筑已毁坏。位于北城门外、沧浪洲旁的瓮城,城内已几乎被泥沙全部覆盖。
2.静乐宫、周府庵
“玄岳门”是进武当山的第一重大门,按照以玄岳门为界的说法,从古均州到玄岳门的60华里,为“人间”,过了玄岳门则为“仙界”。丹江口水库蓄水后,从汉江之畔的均州古城到玄岳门沿途的大量宫观、庵庙等建筑被淹没。静乐宫、周府庵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两座建筑物。
静乐宫位于均州古城内,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九宫”之首。传说均州是道教徒信奉的真武大帝的降生地,于是为纪念真武大帝的父亲,永乐十六年敕建殿宇廊庑等197间,赐额“静乐宫”,永乐十七年敕建紫云亭。静乐宫与北京故宫同时建造,建筑设计也与故宫相同,只是规模要小,因此有“小故宫”之称。静乐宫专门管领营建武当山的建材供应和接待,也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宫。静乐宫后扩建至大小房屋560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徐霞客在游记里描述为“踞城之半”,因此也有“一座静乐宫,半座均州城”的说法。修建丹江口水库时,两座规格相同、明代现存最大的“龟驮碑”石刻,和一个宽33米、高12米,六柱五间五楼的“棂星门”石牌坊搬移到现在的丹江口市。现在,水下的净乐宫遗址已被2-3米厚的淤泥掩埋,并形成较为平坦的淤泥面,但还能看到御碑亭台基形成的隆起,不过起伏并不明显。
周府庵是周藩王朱橚修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武当山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当山三十六庵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庵,房屋千余间,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50米,占地约7.25万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第八分校校址,为军队培养过抗日骨干。现在,水下的周府庵建筑已不存,地面被泥沙覆盖,不过仍能分辨建筑总体布局。
3.沧浪亭及周边摩崖题刻
沧浪亭是古均州重要的人文景观,位于均州古城对面汉江东岸陡峭的东山岩壁中部,距古城东门约1.75公里,是《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沧浪所在地,也与孔子闻孺子歌、屈原渔父对答的传说有关。据笔者考证,沧浪亭应首建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前后,比苏州沧浪亭的始建年代要早。后经多次损毁、重建,有沧浪亭、真武殿、文昌阁等主要建筑群。1967年修建丹江口水库,沧浪亭地面建筑被拆毁,仅留下亭台基址,后被完全淹没。现在,水下沧浪亭台基的大体轮廓比较清晰,但也被较厚淤泥所覆盖。在基岩底部,潜水发现了三方石刻。一方是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的石刻,岩面侵蚀严重,多字缺失,无法完整辨认,但该题刻《均州志》中有记载。一方是明嘉靖乙酉年间(1525年)的石刻,为时任均州知州叶尚文游沧浪亭的感怀之作,内容仍清晰可辨:“沧浪亭去州治,此逾三年方舆,功钱掌教学,酌因赋一绝纪之,此亭千古立,此日一杯临,追诵孺子曲,妙契夫子心。嘉靖乙酉暮春之吉,贵溪叶尚文”。还有一方是“孺子歌处”四个大字。此“孺子歌处”史志均有记载,无年月,无作者落款。字大两米左右,是千年前先人们为纪念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沧浪“闻孺子歌”而题刻,此题刻为均州沧浪亭国宝级文物。
另外,丹江口水库淹没古桥较多,仅丹江口市被淹没古桥达32座。水下考古队重点调查了均州古城至石板滩大桥之间的古官道及周边区域古桥保存现状,但大多已被泥沙完全覆盖,仅迎恩桥、赛公桥、兴隆观桥等少部分古桥未被泥沙完全覆盖。
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主的全国16家考古研究单位,28位考古专家,历时5年,在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均州域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水下全面潜水探摸,获得了均州古城几十年前,甚至数千年前的均州水下的风貌,向国人提供和展现了我们先人开创的千秋基业,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现存的国宝级文物及水下考古重大发现。丹江口人民向这些水下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创造,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地感谢!这篇“水下考古调查简报”,对丹江口市库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1.确定保护的范围内容,制定保护措施
类似均州古城的水下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还没有先例。201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均州古城名列其中。这是湖北省首次将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这就要求丹江口库区的文物部门,为了切实做好均州古城的保护工作,尽快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对古城,水下文物进行有效监测,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及时跟踪水下文化遗址保存变化状况,并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在遗址上方恢复重建“均州沧浪亭”
为了使“均州沧浪亭”这一国家重大的历史文物建筑不消失,并得到保护,要在原遗址上面的山上,按历史的原貌,恢复重建。现存有四幅均州沧浪亭各历史时期珍贵的照片,可作为恢复重建的蓝图。
3.创建“沧浪亭水下石刻博物馆”
均州人民为纪念2500年前孔子沧浪闻孺子歌,而在沧浪亭的崖石上镌刻了每字两米见方的“孺子歌处”四个摩崖大字,被考古人员拍摄而浮出水面!这是千年的历史文物,五十年后第一次与世人见面,震撼!
“孺子歌处”是水下不可移动的国宝级的珍贵文物,是中国沧浪文化唯一一处纪念孔子到沧浪经典之行的历史实证,说它是国宝,一点都不为过。
这里还有 先生篆书“沧浪”二大字碣,一字丈方;“拱极”二大字,在沧浪亭左,石平广方丈,字高数尺并南对太岳;“元览”二字石碣;“碧云”二大字正书;“沧浪适情”四大字。还有北宋、南宋、明代的多处摩崖石刻。
这些中国沧浪文化石刻,是中国记忆、世界记忆的代表。因此,可以借鉴长江三峡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方式,建设一座“沧浪亭水下石刻博物馆”,把它们完整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历史再现。这就是我们向先人的交待,给后人留下的遗产,也是这次水下考古重大发现后,均州沧浪亭石刻文物抢救保护的最佳方案、措施。
中国历史上有三座沧浪亭,它们是:均州沧浪亭(现湖北丹江口市),苏州沧浪亭(现江苏苏州),阳新沧浪亭(现湖北阳新)。这三座沧浪亭均始建于宋代。
这三座沧浪亭均已走过千年的历史,已经成为沧浪文化的地标地景,几经兴废,但形象仍存。作为地标地景的沧浪亭,伴随着特定的文化活动,铭刻着一代又一代历史文化的变迁。由于均州沧浪亭座落在中国沧浪地的源头,中国沧浪文化的源头,更引起了历代人们向往和兴趣研究。而苏州沧浪亭也因宋代文人苏舜钦的创建,借《孟子·离娄》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取名,并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而名声大振。现苏州沧浪亭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阳新沧浪亭也几经兴毁。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朝代在更迭,中国三大沧浪亭也在各自历史、地理、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而变化。正如清代贾笃本在均州沧浪亭第四次被毁、第五次修建时感慨而发时所说:“兴废者数也,盛衰者时也,而衰而盛,废而新,又循环之理,而待人而成者也。”均州沧浪亭由兴到衰,废而兴;苏州沧浪亭由盛而衰,衰而又兴;阳新沧浪亭兴衰交替,无不遵循着“兴——衰——再兴——再衰——再兴……”的历史规律。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看到了中国沧浪亭的兴衰史,看到了中国沧浪亭的沧桑,人们期待着均州沧浪亭的新生,期待着阳新沧浪亭的新生!让历史上的三座沧浪亭同生共荣,书写沧浪文化新时代的壮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