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0-01-17 18:49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设置院校区域

秦 婧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相对稳定发展新时期即经济“新常态”时期。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市场活力日益增强。“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且日趋合理,经济发展驱动元素更多样化,人力资源需求在数量和构成上都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变化。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储备站。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力资源的新需求必然对高等职业院校产生影响。《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变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对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一、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涉及区域内各行各业的协调合作和谐发展,其中关键在产业格局规划和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驱动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区域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必然带来相应专业知识的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在自身长期发展过程中明显具有“区域性”特征,作为以为区域经济提供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在大环境中迎来了自身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高职院校因本身的办学特性和“区域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尤为紧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决定着高职院校为市场提供的人才类型、数量和质量,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区域经济“新常态”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资源,离开新型人才资源的补给,区域经济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更不要说自身经济的发展了。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是高职专业设置的现实出发点

高职专业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的人才,这种需求恰好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任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离不开这一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离开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就谈不上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其生存。高职专业设置应迎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优化整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

高职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的纽带,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将两者兼顾,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双赢。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现象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当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跟不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区域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升级优化,所需人才资源无论是类型还是品质都在不断变化,但是,作为提供相应人才储备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却相对落后,人才培养远远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节奏。这种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1)高职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特别是同一地域内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高职院校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与学习,特别是对较成熟的专业,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相近,相同专业就业市场过于饱和,就业困难,在区域人才市场上体现尤为明显。据上大学网《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显示,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均在全国总数量中占七成以上,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占了84.52%。(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反应跟不上市场变化,相应对口专业建设相对滞后,招生规模不足,或是相关对口专业缺失,难以满足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人才需要,出现某些产业技术性人才短缺。据权威机构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中国企业将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而缺口将达约2 200万人。(3)高职院校专业培养人才质量与区域产业人才质量存在差距,培养出来的就业群的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水平相差甚远。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受自身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生源、校企合作深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所培养的就业群的质量有时与相关企业人才需求水平差距较大,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三、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调整缺少自主性和决策性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即“政行校企”。首先,“政行校企”的合作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趋势,其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中虽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干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致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的开设缺少自主性和决策性,往往一个新专业的开设过程漫长且繁琐,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少活力,满足不了校企合作的需要。其次,校企合作的模式无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还是对于相关企业来说都是互利互惠的决策。但是,有时行业企业对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开设的过度参与影响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性和决策性。

(二)专业建设与调整缺乏市场预判性与前瞻性

高职院校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可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区域经济新常态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节奏加快,许多传统职业和岗位正在日渐消亡,新的工作种类不断涌现,新型产业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虽是自身发展的好时机,但更多的是挑战。高职院校要紧跟地方政策,对产业变化要保持敏感性,甚至是要能走在产业变化的前面,才能保持高职院校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存在跟风现象,而并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缺乏预判,未能及时认识和应对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调整优化自己的专业结构,要么导致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趋同,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要么高职院校专业出现缺口,导致就业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要么高职院校专业出现滞后性,不能及时为对口行业输送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以产业为依托,从服务对象需求出发不断调整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才能保持市场竞争性,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三)专业建设与调整缺少整体性和长效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立足于市场需求的同时要注意各专业发展的协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各个专业的协调发展,但高职院校内部各专业之间本来就存在实力差距,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如果高职院校不能从整体出发,综合协调各专业资源分配,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就不能实现各专业的长久发展。有的优势专业通过长期积累,占据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和专业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强势;有的劣势专业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小,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支持相对倾斜,缺少专业竞争力,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新专业由于开办时间短,相对资源不足,经验积累短缺,难以与优质专业分庭抗礼。其结果是强专业愈来愈强,弱专业愈来愈弱,最终消亡;新专业发展缓慢甚至刚起步就夭折。高职院校应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从宏观上优化整合各专业,有效规划各专业的资源配置,重点发展优势专业的同时兼顾其他专业的长期协调同步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自身长效市场竞争力。

(四)专业建设缺少专业唯一性和特色性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往往追求大而全,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大而全的专业建设固然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但由于办学资源不足,高职院校很难全面地建设各专业,那么大而全的市场竞争力就难以维系。而特色专业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特色专业建设特别是在某一特定地域内专业建设的唯一性,做到“人无我有”,既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知名度也能解决高职院校的招生问题和对口专业的人力资源的供应问题。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对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做了专业评价,在参与排行的1 386所高职高专院校当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14所院校最引人瞩目。这些院校立足于地方优势,凭借各自特色专业,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专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且毕业生质量社会认可度高。

(五)专业建设与调整缺少与区域产业互助的深度性和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出发,建设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特色化专业,而特色化专业的建设离不开与区域产业深度积极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与区域产业相关的资源缺乏,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的建设相关产业技术支持不够、师资力量特别是了解产业发展动态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紧缺、实训设备短缺、实训条件滞后等都阻碍着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区域产业也缺少为高职院校提供必要的企业技术支持和师资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区域产业或企业更多的是从自身当前的利益出发,忽略了企业本身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潜力的培养与开发,一味地依赖于高职院校培养与提供的人力资源,往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人才的质量达不到企业的标准,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深度合作和积极主动力度的缺乏既不利于高职院校自身实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长效持续发展。“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发展的必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资源保障,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长期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指明了目标与方向,是高职院校专业存在的本质原因,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认清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勇于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契机,调整和优化已有专业,加强新专业建设,真正实现“政行企校”的合作体制。

猜你喜欢
设置院校区域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分区域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