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是北宋文人苏舜钦流寓苏州时所建,“沧浪”之名来自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都留下了与之相关的许多诗歌,是苏州园林中年代最久远的园林建筑。沧浪亭自苏舜钦建立,便留下了一篇《沧浪亭记》。在此之后,明清时期涌现出多篇同题《沧浪亭记》,并且都是在沧浪亭重修时所作,因此将六篇《沧浪亭记》放在一起解读。先介绍“亭记”这一文体及其流变,接着叙述沧浪亭的历代变迁与六篇《沧浪亭记》的产生背景,最后从叙述内容和表达情感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六篇《沧浪亭记》的不同,以期对同题《沧浪亭记》的产生背景、记叙内容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体会到同中的不同,挖掘《沧浪亭记》的价值。
一、“亭记”文体及其流变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先秦的《考工记》《礼记》等就以“记”为篇名,至唐宋而盛。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西山曰;记以善叙事为主。《禹贡》、《顾命》,乃记之祖。后人作记,未免杂以议论。”可见,“记”这个文体以叙事为主,记载事物,兼有议论抒情的功能。“记”的内容很广泛,所记种类繁多,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一书将其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类。台阁名胜记中包括亭、台、楼、阁、寺、观及其他名胜古迹,“亭记”就属于台阁名胜记中的一小类。
“亭”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登上亭子极目远眺,胸中凡尘杂念一扫而空,不仅能洗涤心灵,还能激发诗性。亭最初是重要的城防建筑之一,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亭制被驿所代替,但民间有在交通要道建亭为旅途休息之用的现象。这个亭子也可以作为送别亲人、友人的场所,此时,亭的功能也开始向游览、观赏转变。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雅会,亭的观赏、宴集等功能有所显现。隋唐时期,亭子作为景观建筑存在于山林和园林中已经十分常见了,“亭记”的出现,始于开元年间,颜真卿《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就记述了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赵演的《石亭记》、独孤及所作《抚州南城县客馆新亭记》、元结所作《殊亭记》《寒亭记》《广宴亭记》,“亭记”的创作越来越普遍。权德舆在《许氏吴兴溪亭记》其中表达了“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的观点。可见,初盛唐的亭记创作中,在单纯描写景物之外已经出现了对自我情感、精神的表达。
中唐亭记更加注重思想精神等议论性的表达,与景物描写兼重。韩愈的《燕喜亭记》交代了亭子周围景色的发现,王弘中建亭的过程,但韩愈在文中更重要的是交代亭子周围景观的命名,“谦受之谷”“振鹭之瀑”“君子之池”“天泽之泉”等都蕴含了君子美好的品德,借以赞美亭主美好的品德。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中云:“故陈师道云:‘韩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盖亦有感于此矣。然观《燕喜亭记》已涉议论,而欧、苏以下,议论寖多,则记体之变,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可见,韩愈的《燕喜亭记》中已初涉议论。白居易作《冷泉亭记》,在描写亭子的体貌之外,更主要的是表达在亭中观景的种种感受。“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落笔轻灵,展现了冷泉亭的独有魅力。中唐“亭记文”中的表达政事和人生理念部分得到了着重书写。
晚唐时期,记的景物描写部分逐渐弱化,议论功能得到加强。杜牧的《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十分特别,引用佛经并记述佛教发展。皮日休的《郢州孟亭记》全文没有对亭子周围景色进行描写记述,主要表达对孟浩然其人其文的推崇及钦佩之情。晚唐的亭记直接议论,成为亭记议论之风的推动者,对宋代的亭记创作有很大影响。欧阳修的亭记文章,既描写景物的亭记,如《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和《丛翠亭记》“因取其苍翠丛列之状,遂以丛翠名其亭”等,也有大量议论忽略景物描写的亭记,如《李秀才东园亭记》《陈氏荣乡亭记》《泗州先春亭记》等。宋代的亭记写作相对灵活,北宋文人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在景物描写之外加入了大段议论,显现出宋人散文独有的理性风格。后代同题的《沧浪亭记》也有各自的写作方式与风格特点。
二、沧浪亭与历代《沧浪亭记》
沧浪亭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典建筑,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距今近千年,苏舜钦建造并将其命名。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被保守派弹劾,称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以监守自盗罪被削职为民。庆历五年(1045)春,苏舜钦远离京都,闲居苏州。在苏州流寓期间,苏舜钦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一种长度单位),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取屈原《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为亭子命名,名曰“沧浪亭”。后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以记之。水旁筑亭,名为“沧浪亭”。
苏舜钦去世后,沧浪亭多次更换主人,其间章惇、龚明各得其半。章惇扩建花园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据传是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增累其隙,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南宋时,为韩世忠所有,并改名“韩园”。元代,沧浪亭为战火所毁,废为僧居,僧宗敬在沧浪亭遗址上建妙隐庵,后妙隐庵东侧建大云庵。因战争原因沧浪亭被毁,很长一段时间内,沧浪亭作为庵堂、佛堂而存在。明朝,妙隐、大云二庵并至南禅集云寺,后毁于火。主僧德本经十寒暑苦心筹备,始建大雄宝殿。之后几经兴废,嘉靖年间,文瑛和尚复建沧浪亭。清康熙年间,宋荦抚吴,寻访遗迹,披阅图乘得“沧浪亭遗址”,发现年久损坏,于是重修沧浪亭,构亭于山之巅,又得文征明所书“沧浪亭”三字为匾。此时沧浪亭的规模逊于宋代,水北及南部旷地已成园外人家院子,名为重修,实同再创。之后巡抚吴存礼建御碑亭于园中,将康熙御诗刻于其上,房屋也进行了增修。清道光年間,梁章钜重修沧浪亭,并作《沧浪亭图咏跋》记述,陶澍于亭旁建五百名贤祠。清咸丰年间,沧浪亭毁于兵火。清同治年间,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修古亭于原址之上,并修建明道堂、翠玲珑、面水轩、闻香妙室、印心石屋等景观。清光绪年间,沧浪亭犹有禅者居之。
沧浪亭经过多次战火和毁坏,同时经过了多次修建,《沧浪亭记》的书写与沧浪亭的修建和多次重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苏舜钦所作《沧浪亭记》、归有光所作《沧浪亭记》、宋荦所作《重修沧浪亭记》、吴存礼所作《重修沧浪亭记》、梁章钜所作《重修沧浪亭记》和张树声所作《重修沧浪亭记》,这六篇《沧浪亭记》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代表了作家不同的心境,其中四篇创作于清代,可见清代对沧浪亭的关注远高于宋、元、明三个朝代。同为《沧浪亭记》,不同时代的影响、记录内容的不同,使得每一篇都不同,也告诉了人们沧浪亭的历代改变,了解了沧浪亭与《沧浪亭记》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六篇《沧浪亭记》的不同
前文所提到六篇《沧浪亭记》都是在沧浪亭修建或重修时所作,为人们了解沧浪亭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文本材料。六篇《沧浪亭记》虽然都是围绕“沧浪亭”这个主题作记,但具体记述内容和表达情感上却有所不同。下面将从记述内容和表达情感两方面具体分析各篇《沧浪亭记》,探讨同题《沧浪亭记》的不同之处。
(一)记述内容
各篇《沧浪亭记》呈现出时间的连续性。在记述内容上,苏舜钦的《沧浪亭记》中记述了亭子周围的景色与自己的情感,归有光的《沧浪亭记》篇幅短小,则全无景色描写,主要交代这篇记是为文瑛和尚重修沧浪亭所作。清代的《沧浪亭记》要比宋、明的《沧浪亭记》有更多的历史回顾、前代记载,并且新增了一些景观,如五百名贤祠、观鱼处等。虽都是为“沧浪亭”作记,但记述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是第一篇为苏州“沧浪亭”所作的记,作者因罪废为平民,在吴中租房居住,但盛夏暑热,所租房子狭小,不能畅通,希望能找到一处高爽空旷的地方来居住。后来拜访学宫时,发现东部有一块弃地,“东顾草木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合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是吴越国贵戚孙承祐的废园。后苏舜钦以四万钱购得,并在北面筑亭,以“沧浪”为名。“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亭子周边有水有竹,颇得自然趣味。作者常常乘坐小船到亭子上游玩,甚至忘了回去。“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过得闲适自在,得到了“真趣”。
归有光的《沧浪亭记》篇幅短小,作于明嘉靖年间。文中记载了自己受文瑛和尚所托,作《沧浪亭记》来记述沧浪亭的修复。“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予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记述了亭子周围的美丽景色,而归有光的《沧浪亭记》没有对重修的沧浪亭进行景物描写,而将笔墨集中在沧浪亭的历史演变。从吴越国广陵王外戚孙承祐的园子到苏子美在园中建沧浪亭,后人在沧浪亭遗址上修建大云庵,供和尚居住。“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文瑛和尚寻找沧浪亭遗迹,又在废墟上复原沧浪亭,大云庵又演变为沧浪亭,表现了文瑛和尚对沧浪亭的钦重,文瑛和尚甚至被称为“沧浪僧”。
清康熙年间,宋荦巡抚吴地,重修沧浪亭并作《重修沧浪亭记》。
沧浪亭此时已经荒废,偶然被宋荦发现并主持重修。宋荦发现遗址之时,沧浪亭已无建筑遗迹,所谓“一坏仅存,鲜过而问者”。宋荦不仅修葺了沧浪亭,更是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重建,今天看到的沧浪亭,整体布局就是亦宋荦重修后为基础的形成的。同时,沧浪亭的重修,增加了诸多景观:
循北麓稍折而东,构小轩曰自胜,取子美《记》中语也。迤西十余步得平地,为屋三楹,前亘土冈,后环清溪,颜曰“观鱼处”,因子美诗而名也。跨溪橫略彴,以通游屐。溪外菜畦民居,相错如绣。亭之南,石磴陂陀,栏楯曲折,翼以修廊,颜曰“步碕”。
北麓稍东之处建造一处自胜轩,名字取自苏子美《沧浪亭记》中“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观鱼处”名字来自苏舜钦的诗《沧浪观鱼》,“步碕”同样出自苏舜钦诗《独步沧浪亭》“花枝低敧草色齐,不可骑入步是宜”。宋荦在记中所记载的景观命名都来自苏舜钦的诗文,沧浪亭不仅具有苏舜钦所赋予的文化意义,更被打造成以苏舜钦为中心的文化空间。
同是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吴存礼增修御书碑,作《重修沧浪亭记》。其作记缘由:
己亥夏,特蒙圣恩,赐以御制诗一章,轸念穷黎,勉尽厥职,盖历数十年休养生息之久,民物悉以安阜,而尤眷眷于江南若此。至于文风人杰,亦获上邀天语褒嘉,因不敢自私,欲镌诸石,以宣扬皇上德意,为三吴士林光宠。
清圣祖玄烨南巡时亲笔书赠巡抚吴存礼诗一首、联一对,上联为“膏雨足时农户喜”,下联为“县花明处长官清”,中间的御诗为“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尔勤箴官吏贤”。吴存礼在修建御书碑亭时,也对其旁屋宇进行增修:
向所构观鱼处,规制颇狭,更恢广之,颜曰“濠上观”。复建舫斋于其左,颜曰“镜中游”。盖此地三面皆水,周围植竹,子美《记》中所云“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者也,故皆临流构宇,以领其胜。其前盖拂云亭,亭西即步碕,修廊曲折,悉以前人石刻列诸壁间。复筑小室,颜曰“容与”,以为憩息之所。
吴存礼将宋荦所建观鱼处扩建,并改名“濠上观”,取自“濠上观鱼”的典故。在其左增建舫斋,并名之曰“镜中游”,此地三面皆水,周围植竹子,有苏子美《沧浪亭记》中“澄川翠干,光景会合于轩户之间”的意味。在它的前面盖拂云亭,又建造了小室名叫“容与”,为栖息之所。吴存礼作记叙写增建御书碑亭和增修沧浪亭,在宣扬康熙圣德之外,也表达了自己对沧浪亭的喜爱。
清道光年间,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沧浪亭,增五百名贤祠,梁章钜记而碑之,留下了一篇《重修沧浪亭记》。此篇亭记作者重在议论,讨论此地自吴越至今所属者甚多,而都将此亭归之于苏子美,是他的文士风流使大家向往。他也在文中记述了对沧浪亭的重修:“前既葺可园,以恢讲舍;修名宦祠,以崇祀典。”先修葺了可园作为讲舍,修建名宦祠来祭祀,沧浪亭的左边有子美祠。如今,可园仍旧与沧浪亭相对而立,可以与此篇亭记相对照。文末还交代建其宗伯鸾高士祠,记而碑之。
清同治年间,江苏巡抚张树声重修沧浪亭,作《重修沧浪亭记》。文章开篇先记述了沧浪亭的修建与清代的几次重。
由苏舜钦修建沧浪亭,宋朝至明朝几经兴废,清朝康熙年间宋荦将其修葺一新,后吴存礼修建御书碑亭。乾隆南巡时也曾驻跸留题,道光年间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沧浪亭,巡抚陶澍建名贤祠在园中,回顾清代沧浪亭的几次重修。后对沧浪亭的重修增建进行了记述,增建明道堂,名字来源于苏子美《沧浪亭记》中的“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增建看山楼、闻妙香室、闲吟亭等,将观鱼处改名面水轩,保留五百名贤祠、大云庵等建筑,并在文末表达了自己认为沧浪亭建成是吉兆,希望能恢复到百年前的兴隆。
分析以上六篇《沧浪亭记》可以发现,虽然都是以“沧浪亭记”为题,但苏舜钦记述了亭子的修建与周围的景色,归有光围绕文瑛和尚重修沧浪亭来记述,清代的《重修沧浪亭记》都在文中交代重修新增的建筑,但在具体记述内容上有很大不同。由此,后人可以了解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二)表达情感
六位作者都为“沧浪亭”作记,虽然内容都围绕“沧浪亭”展开,但每位作者因作记的时间、处境不同,作品中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感,下面将具体分析六篇《沧浪亭记》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
《沧浪亭记》是苏舜钦遭受政治上的沉痛打击之后所作。庆历四年(1044),进奏院祭神之时,苏舜钦作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循前例以卖旧公文纸的钱宴请同僚宾客。然此事被保守派抓住借题发挥,弹劾他监守自盗,结果苏舜钦被罢免官职。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流寓苏州,不久建立沧浪亭,并为之作记。沧浪亭名字“沧浪”二字,出自屈原《渔父》,结合《沧浪亭记》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借“沧浪”二字告诉自己“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不必对做官之事念念不忘。“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他终日在沧浪亭中与自然相处,得到真趣。并在文章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作者要在精神上摆脱仕宦的羁绊,但记中文字看似洒脱自在,这也是罢官之后能给自己仅有的安慰。《沧浪亭记》中的苏舜钦看似寄情山水风光,实则有着无尽的无奈。
归有光的《沧浪亭记》是受文瑛和尚邀请而作,主要记述了文瑛和尚重修沧浪亭一事,同时在文中抒发感慨:“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作者回溯历史,发现那些有名的人物已经在时间流逝中消失,人们能感受到作者超脱于尘世羁绊的淡然。其中,作者还讨论了吴越之时的宫馆也是一时之盛,但如此一座小亭子却被人钦重,最终得出结论:“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宋荦在吴地担任巡抚期间重修沧浪亭,并作《重修沧浪亭记》。他在文中记述新增修的建筑之外,也自己游览,感受到“野老接席,鸥鸟不惊,胸次浩浩焉,落落焉,若游于方之外者”的自然闲适之情。宋荦在文中还表现了对亭子废弃的担忧,不过宋荦采取“亭废且百年,一旦复之,主守有僧,饭僧有田,自是度可数十年不废”的方式来使亭子不被废弃。不得不说,宋荦作为沧浪亭的重修者,还考虑到了后期亭子的保存问题,是十分明智的。
吴存礼在吴地担任巡抚期间增建御书碑亭,并作《重修沧浪亭记》。文中除了记述沧浪亭中御书碑亭的建造与沧浪亭重修之外,还讲述了修建御书碑亭的意义:“道所以重修之意,俾后之览者,知宇宙间灵异之境,必有待圣上之文章,若日月之丽于天辉光照,耀亘万古而不可掩。”相比于前几篇《沧浪亭记》,这篇情感的表达属于对皇帝的御诗碑加以赞美的歌功颂德,官方
气息较为浓厚。
梁章钜重修沧浪亭并记而碑之,作《重修沧浪亭记》。梁章钜简单介绍了沧浪亭的历代归属,并记载了这次重修所增加的建筑。在情感表达上,梁章钜表达了与归有光相似的情感。历史上那些关于名位、勋业粲然的事物没有流传下来,反而与文士相关的孤山放鹤亭、苏州沧浪亭迄今如故。
张树声作《重修沧浪亭记》,提及清代沧浪亭的每次重修,并在文中详细介绍了此次重修和新增的建筑。“树声窃愿览斯亭也,因重建之匪易,益思名德之必不終湮,勉实循名。”作者在文末表达了沧浪亭重修的不易,希望亭子的建成代表吉兆,使当地民丰物阜。
以上六篇《沧浪亭记》,每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苏舜钦看似在自然中怡然自得,洒脱、不受羁绊,其实暗含了深深的无奈。归有光想到吴地的历史,许多著名人物都随时间而消失,便生出了超脱于尘世羁绊的淡然。宋荦表达了在亭中回归自然,和对亭子的喜爱之情。吴存礼表达了对御书碑的赞美。梁章钜表达了对文士啸歌的认可。张树声表达了亭子的建成同时带来富裕安定的期望。后四者的文章中多多少少都带有官员对重修建筑的审视,而苏舜钦与归有光则是单纯从文人角度抒发情感。
四、结语
整体梳理沧浪亭演变历史与《沧浪亭记》之后,可以感受到沧浪亭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依旧得以存在的不易。每次重修都会留下一篇《(重修)沧浪亭记》来记载重修与增修的建筑,并让后人回溯与了解沧浪亭的历史。这六篇同题《沧浪亭记》让人感受到了不同时间、不同作者、不同的作记心境、不同的记叙景观,既是在感受沧浪亭的兴衰变迁,也是在感受作记文者的情感,同样是在感受
那个朝代。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李博涵(1997-),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