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工会工作创新分析

2020-01-17 03:50张妮娜
黑龙江科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教职工工会工作

张妮娜

(山东管理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济南 250357)

1 “互联网+”背景概述

“互联网+”包含以下内容:第一,跨界融合。“+”本身就意味着跨界、开放和融合,即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沟通与融合。这一模式使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在行动、思维上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各个领域、层次、部门之间的活动逐渐集中在统一化平台上,并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发展为新的管理格局。第二,结构调整。互联网平台上原有的社会结构、关系结构、文化结构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成不变的传统组织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平台上各个主体身份的自由切换,因此,组织结构逐渐趋于平等,个性化的理念在平台上层出不穷,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以人为本。网络环境下,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人格上趋于平等,个体价值逐渐显现,对人性的重视成为平台有序运行的基础。第四,开放生态。在“互联网+”塑造的新业态中,内部生态的优化与外部生态的协调是关键,在开放的环境中,管理者依托平台实现对人的需求的尊重,并形成良好的生态氛围[1]。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工会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拓展高校工会工作空间、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智能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工会工作模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教职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专业软件参与工会工作,奠定工会工作社会化的基础。第二,创新工会工作形式。当前微博、微信、社群等社交工具运用到高校工会管理中来,新媒体形式能够为教职工带来交互式的服务体验,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实际效果,确保工会互联网平台高效运转。第三,提升工会工作效率。网络平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工会能够利用各个工作模块,梳理与优化工作内容,提升工会的运转效率。第四,高校根据“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内容对工会人员提出工作要求,对其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其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工作环境。第五,提升教职工的主体意识。教职工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工会工作创新路径

3.1 提高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探究“互联网+”工会建设顶层设计,确定总体框架、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等,确保智慧工会建设快速、有序、高质量的实施。在顶层设计中,应以《全国总工会网上工作纲要(2017—2020)》为指导,全面对接当地工会平台,根据总工会建设的相关精神和要求,推动校园网络建设,在做实数据的基础上,完善工会会员管理、教职工服务、决策支持等模块,为教职工提供优质便捷的工会服务,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综合支持。积极推进高校原有基础网络平台的升级改造,推进工会组织数据、工会会员数据的动态更新工作,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为数据共享与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搭建管理平台

基于“互联网+工会”模式的发展需要,高校要积极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搭建技术平台,实现互联网和后勤工会工作的有效融合,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升级。在工会管理平台建设中,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引入信息技术,确保企业为后勤工会信息化、智慧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互联网+”后勤工会平台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建立智能化终端,包括智慧工会PC端、智慧工会移动端、服务热线、线下服务站等内容。第二,建立应用系统,实现对平台的精准定位,并提供详细化服务,其中包括工会会员管理系统,即教职工能够通过工会服务窗口认识工会组织,了解工会服务动态,线上办理业务,实时查看工作进度,以保持信息通畅,提升教职工对工会的信任度;工会工作人员管理系统,即工会服务人员通过移动互联网载体与教职工进行全面互动,加快业务处理,突破沟通障碍,并打造管理信息化、工作流程化、流程透明化的工会体系,完成数据采集,奠定工会信息化服务基础。第三,搭建有效的监管平台、实时监控工作流程,直观呈现工会业务,并形成多维度数据统计,为工会领导决策提供直观依据。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有效整合工会管理信息资源,为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运营,以及高校后勤工会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支持[2]。

3.3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队伍

高校后勤工会应结合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批既精通工会工作,又善于网络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充实后勤工会管理队伍,支持后勤工会工作的创新。

在后勤工会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增加经费投入,即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人才教育经费,用于工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支持工会管理人员培训的常态化发展。其次,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完善动力机制,结合当前“互联网+”对工作人员职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激发职工参与培训的动力;完善评价机制,针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培训效果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强化工作人员参与培训的动力;完善分配机制,根据工会人员的培训结果设计科学合理的回报机制,结合薪酬管理,平衡工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与精神的有效配合,设计激励措施,激发工作人员参与工会工作,提升适应“互联网+”工作环境的能力。最后,应完善人才培养结构,针对工会信息化运行过程中需要的技术咨询、研发支持及运维保障,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从不同层面满足“互联网+”后勤工会管理的需要。

3.4 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第一,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工会应结合自身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培育,营造健康、开放的网络环境,并利用文化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导高校教育,体现文化育人的强大力量。第二,调查分析。展开线下调查,根据高校运行管理情况深入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通过面对面交流,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以支持工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加强线上调查,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入挖掘大数据,结合统计模型分析教职工的实际需求,并结合线下调查研究,制定工会工作方案,满足教职员工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互动交流。高校后勤工会平台应利用网络优势,加强与党委行政、教职工的线上、线下良性双边或多边互动。及时了解、分析学校教育管理的方针、政策,并网上公布,推动信息的传播扩散。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双向互动交流中来,激励教职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针对工会工作提出建议,以保障教职工的参与权,提升工会的实际工作效果。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教职工工会工作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新时期油田工会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探究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论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关于国有企业工会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考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浅谈高中工会女教职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创新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