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的课程改革品控

2020-01-17 03:50
黑龙江科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教师

舒 忠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000)

1 课程改革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正视历史,解放思想,激发改革热情(1978-1993)

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教育教学开始回归正位,以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看重知识、尊重人才、追随市场。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双基”教学帮助学校尽快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个面向”的提出更是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激发教育者争相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国情、校情实施教学改革,如情境教学法、知识网络化教学改革、自主教育,等等。教育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使课程改革意识深入人心,为我国下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为学生减负,注重全面发展,转轨素质教育(1994-2000)

在20世纪90年代,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大搞题海战术,“满堂灌”的错误思想及其严重,忽视了学习是为了让人才全面发展的真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会扭曲其人生价值观。因此,教育部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而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也有不少地方没落到实处。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不仅为以后的课程改革留下了宝贵经验,也为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留下了思考空间。

第三阶段:持续减负,落实三维目标,变革学习方式(2001-2007)

素质教育还需持续推广落实。为继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教育部实施了新课改工程,被称为是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除了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还着重强调变革学习方式,要将“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涌现了一大批新课改教学模式,对深入推动课改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四阶段:持续深化课改,践行核心素养及双创教育(2008-至今)

为深入课改,众多教育者积极探索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如“一讲三化”的教学策略,将具体、细化的教学目标作为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不断创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来实现高效课堂。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者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教育应注重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几方面,进而培养出有人文底蕴、有科学精神、会学习、会生活、有责任担当、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接班人[1]。

2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全面参与为基础来指导人、机器、信息等要素协调活动,是一种通过让顾客满意,让组织成员及社会各方受益而使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目标的一种管理途径[2]。它强调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客对组织产品感到满意。它不仅重视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高效管理,还强调对生产和服务过程的全面管控,用过程中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充分体现出了企业生产和运营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

要想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必须做到“三全”,即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在影响产品质量的要素中,最主要的是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简称“人机料法环”。人是指与产品生产相关的人的原因,如操作者、检验员、工艺员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工作责任心,等等;机是指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及其情况,如工具类型、夹具磨损、机床精度,等等;料是指产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情况,如材料类型、杂质含量,等等;法是指产品生产所使用的方法和方式,如加工程序、工序安排,等等;环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如照明、噪声、振动、温度,等等。

3 课改品控要素

3.1 人

人是课改品控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课改效果的关键。这里既包含学生、任课教师,也包括教学管理者,围绕人的因素,会对不同层次、不同地位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第一主体,学生应有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已有知识的质疑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另一主体,任课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尽量发挥每位学生的特点、采取一切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沟通等综合能力。教育管理者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重在“理”,强调疏导而非管制,要以情为基础,以制度规则为辅助,注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体现出对学生、教师的关爱之情,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是教学的主角。教师应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对学生展开教育实践活动,以达到教育目的。学生应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认识并实践,可以把教师及教学活动中的一切当作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以获取知识。一般来说,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2 机

机是指教学过程所用的设备设施,它的配置、性能都是影响课程改革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智慧教育的实现和教学现代化发展除了“人”要有所提高外,还要紧随时代步伐和依据智慧教学需要来持续更新教学设备设施。好的教学设备设施能提高教学效果与反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职业能力与素养。

教学设备不足、分配不均、信息化程度不高、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影响教学实施及效果,教育者及教育部门应该解决好这些问题。例如,教学设备的配置应遵循以教育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实际需求为基础、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途径、以适度超前发展为方向的原则,以满足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未来教育发展的需求。

3.3 料

料是指教学实施过程中涵盖的各种教学素材,如教材、视频、图片、录音,等等。作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载体,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素材,以不同的形式包装和方式呈现,这样会产生不同的显著效果,这是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成果的先决条件。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素材构成大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主动利用这些资源素材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教学还应对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主动积极进行对教学资源素材的建设、运用和优化。

3.4 法

法指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项教学标准。教学方法由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组成,它讲究教与学的统一。教法必须依据学法,不然就会失去针对性和可行性,达不到最终的预期效果。教法要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法,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等等。教学方式是指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强调教学的活动状态、呈现形式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相互渗透,寄于对方之身,相辅相成。这里的教学标准是一个标准体系,一般是为了衡量教学应达到的目标而制订的具体、明确的标准集合,一般涵盖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等,使教学活动具体化、科学化、标准化,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3.5 环

环是指教学实施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社会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既有各种物质、物理因素,如时间、空间、气候、地理环境等对教学成效和师生健康产生的不同影响,也有许多无形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如校风、班风、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对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与现代化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甚至有时超过有形的物理环境。

着眼于具体的课堂实施,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准备且具有丰富性和个性化的环境,让环境教育学生。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前提,需要从感官、心理、认知等不同角度来提供教学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及相关性,寻找最佳位置和时机,并不断投放、调整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进行自主性学习。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师如何说课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