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中体验 思考中寻“理”

2020-01-16 22:39王雅琴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3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先民农耕

王雅琴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218-02

一、教学背景与立意

本课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学好本课,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以及华夏文明持续不断发展的原因。但是高一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大多来自市区,对于农业生产的情况缺乏了解,难以形成对不同时空的直观印象。

于是,笔者以农耕文明为主题。追溯农耕文明的源头,引导学生对古代农业形成初步的概貌;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农耕过程,体会先民的勤劳、勇敢、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总结体验过程,在体验认知基础上概括“精耕细作”含义,并形成对小农经济的理性认识;反思古代农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感悟“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入】出示农业耕作图。

师: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发达的国家。古代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学习完今天的内容,我想你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通俗易懂的图片导入,设置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溯源农耕:原始农业

师:民以食为天,自人类出现便要解决吃饭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原始农业。

图片1:《北京猿人生活想象图》

师:原始人类怎样解决吃饭问题?

生:采集、狩猎

师:这两种方式后来分别发展为了什么行业?

生:農业、饲养业

出示资料,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农业的起源。

材料1: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故谓神农也。

——班固编撰《白虎通义》

材料2:尧帝封他(后稷)为农官,……他善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被尊称为“百谷之神”。……后稷不仅使五谷获取了丰收,而且懂得了粮食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总结了一套圆满的农事活动经验。

——金开诚《古代农业》

师:文献记载中的传说可信么?

生:……

师:文字发明以前,先民们通过口耳相传记录历史事迹,夸张扭曲了历史,但是其中也存在可靠信息,这些信息还需要考古证实。

材料3:图片组2+文字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一万年前稻种;

浙江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水稻的遗迹(距今七千年);

陕西半坡氏族遗址发现“粟”的遗迹(距今五六千年)。

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由此形成了怎样的农业生产格局?

生:南稻北粟。

师:考古学家不仅发现大量的粮食作物遗存,还发现少量的家畜骨骸。这体现了古代农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生: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和材料,在师生问答中,让农耕文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初步的概貌;通过“双重证据”证实历史,逐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二】体验农耕:精耕细作

师:我们都知道湛江种植水稻。那么,大家知道稻谷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生:整地、育秧移栽、中耕……

师:那么种植水稻需要以下哪些工具和技术呢?

生:进行分类。秧马、耧车、大镰、曲柄锄、曲辕犁、垄作法……

师:这些农具中最典型的是曲辕犁。

材料4:唐代以江东犁为代表的曲辕犁的发明,是我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至此,我国的耕犁才基本定型。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师:以上工具和技术主要用于北方旱地耕作。那么先民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收获更多的粮食

师:我们的先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更进工具和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从而获取更多的劳动产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耕细作”。

材料5: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竹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经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6: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美】罗伯特·坦普尔

师:先民的精耕细作创造了农耕文明。精耕细作进行的前提是什么?

生:铁犁牛耕。

图片组3:近代的犁,现代农村的铁犁牛耕

师:从春秋战国到现在,我们一直在使用铁犁牛耕,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停滞么?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合作探究)

生1:(观点1)不是停滞,我们的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如直辕犁到曲辕犁;技术在不断完善,如耦犁到一牛挽犁,垄作法到代田法。

师:另外,水利工程方面,我们初中学过的都江堰以及王景治河、坎儿井,这些都是铁犁牛耕出现后,先民因地制宜兴建的水利灌溉工程。这些都说明了铁犁牛耕下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停滞。

生2:(观点2)虽然我们的耕作技术没有停滞,但是也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发展,比如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因为我们不重视科技,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注重儒家经典。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设置情境让学生直观“体验农耕”,形成对农耕的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理解“精耕细作”的含义;设置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进行说明,提升学生历史能力,落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三】理解农耕:小农经济

材料7: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师:铁农具出现之前农业经营方式是怎样的?

生:以集体耕种为主。

材料8:春秋战国时关于小农经济的记述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

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管子·揆度》

师:铁农具出现之后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集体耕种变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师: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材料9:诗词中关于小农经济的描绘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

师: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

生: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师:结合材料,分析小农经济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生:优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

缺点:脆弱性;封闭性

师:正是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使得生产工具和技术方面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理解小农经济,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小农经济,形成理性认识。

【四】反思农耕:可持续发展

材料10:唐代长江水灾平均18年一次,宋代平均5、6年一次,明清平均4年一次。长江流域水灾的形成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早在清代有识之士指出,长江流域水患是“因上游川陕滇黔等省开垦太多,无业游民到处伐山砍木,种植杂粮,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从长江流域洪灾规律来看,很大程度上与长江沿線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开发程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水灾是突发型灾害,来势猛,为害烈,常造成“坏民舍,溺居民,坏桥栈,伤禾稼,饿殍载道,流亡数万人”,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师:从唐宋到明清,长江流域的水患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更频繁

师: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趋势?

生:自然环境影响;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师:这种趋势带来什么危害?

生:造成民众财产损失,威胁人民生命安全;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师:未来农业发展,怎样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生:注重生态保护,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

师:我们的先民靠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农耕文明,但是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也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反思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强调对农耕文明的理性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先民农耕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