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

2022-04-26 12:59陈玮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大概念作业设计

陈玮

[摘   要]在侧重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今天,高中历史作业需要从内容、类型、完成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基于大概念进行作业设计成为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以“小农经济”为例,总结出高中历史大概念作业的突出特征,并提出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关键策略等。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小农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4-0067-03

众所周知,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无论是针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还是针对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的总结性评价,都应该服务于教育的整体目标。作业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活动目的,判断自己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程度,从而指导他们之后更好地学习。长期以来,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以知识巩固为中心,侧重评估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记忆,在新高考要求下,这显然既不利于提升学生应对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学科核心素养。在侧重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今天,高中历史作业需要从内容、类型、完成方式、反馈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基于大概念进行作业设计成为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大概念作业特征:突出概念地位

与以知识为本的传统高中历史作业不同,以概念为本的高中历史作业体现出以下鲜明特征:概念地位突出,与史实关联性较强;能够满足对关键KUD目标任务的评估[关键KUD目标任务指的是在事实性层面上能“知道”(K),在概念性层面上能“理解”(U),在技能和过程层面上能“做”(D)];依据新情境与非良结构问题;以探究与开放形式呈现;分层效果较为明显。下面对结合“小农经济”这一核心概念设计的三份作业进行具体分析。

作业1:请总结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并列举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及农业灌溉工具。

作业2: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请总结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及特点。水利灌溉工程有力保障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请列举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及农业灌溉工具。

作业3: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请试从这一角度分析小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基本特点。请你制作一个表格,运用史实从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灌溉工具、土地制度、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作业1要求学生对小农经济进行分析,属于传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较低层次的评价。

作业2提供了小农经济的相关论述,要求对学生掌握小农经济知识点的情况进行评价。相比作业1,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要高一些。它将小农经济的产生条件、特点、地位和推动因素关联起来,因此通过该作业能够了解学生较深层次的理解能力。但是,它仍属于传统评价,因为评价的主体内容仍然是事实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评价的仍然是死记硬背式或者碎片化学习。

作业3通过提供生产力、生产关系、小农经济等重要概念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理论分析小农经济的产生条件和特点时,将理论与史实关联起来,这一关联实现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和跨时间、跨情境的迁移。涉及“小农经济”这一知识点的作业在借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小农经济等概念进行呈现之后发生了变化,它能够反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实现了对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生的要求: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相比之下,传统的作业设计缺乏对事实性层次内容和概念性层次内容的区分,局限于具体史实。

二、大概念作业设计的关键策略:评价概念理解

(一)在内容上,通过理解多侧面建立评价维度

概念理解在内容上是多维和复杂的,在方式上也是多样的。基于概念理解的这些特点,多侧面评价概念理解程度是大概念作业设计的关键策略之一。理解六侧面是测量理解的有效办法,它们概括地描述了各种理解的表现。理解六侧面包括: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理解六侧面内容与核心素养水平要求高度相似,下面依据核心素养水平要求,围绕小农经济选取理解的四个侧面从三个阶段设计评价任务(见表1)。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应透过具体史实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与趋势等。从“解释”这一评价视角,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具体史实证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理论。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上,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评析,而评价应对学生的思考和评析给予反馈。从“阐明”这一评价视角,设计了“历史接龙”任务,旨在促进学生“阐明”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深度学习,像历史专家一样思考。画报设计与以不同身份评价小农经济就是从“应用”与“洞察”两个评价视角对学生能否全面认识小农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正如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所说,当学生能用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全面阐明事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识别潜在的假设并采取批判的态度时,学生就有了洞察力。要说明的是,理解的几个侧面并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可根据具体历史问题设置。

(二)在问题情境上,设计新情境、非良结构问題,促进学生概念理解能力的发展,以适应新高考要求

理解需要将知识、行动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教育学家布鲁姆与加德纳都曾提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应设计新情境。要检验理解,不是让学生重述所学内容,也不是看其实践行为。确切地说,要看其是否能将相应的概念或原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同时,新情境也是新高考试题的命制要求与显著特点。开放性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新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答题者能够从新的角度解读和解释文本,考查了答题者的理解程度与联系能力。非良结构问题作为实际问题,其解决途径、方案和结果一般不唯一,甚至解决的途径正不正确、方案可不可行,都需要判断。显然,解决非良结构问题,可避免常规学习中由已知结论寻找解决方案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未来在真实情境中能力的迁移。因此,设计融入新情境、非良结构问题的作业,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迁移与运用知识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总结性评价中表现良好。下面结合2018年天津高考历史试卷第12题(节选)进行具体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这是一道关于总结性评价的材料问答题。它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能否迁移必备知识和运用关键技能解决问题。在完成表1阶段3所设计的作业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独立、批判性地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因此结合本题的材料,学生能够分析“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本题第二小问可从经济角度(如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土地制度等方面)思考得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等原因。

(三)在完成形式上,通过多样性、多层次性与开放性的题目助推理解评价顺利开展

结合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的知识内容特点与高一学生的心智水平,可采取个性化展示与多样性体验相结合的作业完成形式。围绕小农经济,采取“历史接龙”、设计画报、以不同身份进行评价等形式进行大概念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与质量。

三、大概念作业的评价反馈:注重概念迁移

依据指标和量规来判断用于评价理解的开放式问题和表现性任务,是教师进行作业评价反馈的重要方法,因为这些问题或任务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清晰而恰当的指标能明确指出我们在确定理解程度时应该关注什么,并在判断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和公平性。由于理解不能用对与错来判断,因此评价理解的量规应描述出从最简单的理解到最复杂的理解的系列界定。以上文提到的“历史接龙”这一作业为例设计以下量规来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量规分四个层次:表述清晰,内容完整,能够以成熟的表达方式把关键的概念与史实要素呈现出来;表述清楚,内容较为完善,能够把概念与史实要素呈现出来;表述一般,只是反馈了史实要素;不能完整表述概念与直观呈现史实要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铁农具的使用和土地的大量开垦上。当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历史接龙”的作业设计可以评价学生对小农经济的形成原因、特点、发展的影响因素等的掌握情况。此量规首先评价学生的理解是深入的还是浅显的,然后评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迁移能力,最后综合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践中,指标和量规还要依据学生的表现而发展完善。

同时,作业评价反馈也应体现多元化,最好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发展。

作为评价的一部分,作业设计与教学法、课程内容应起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作用。新教材与新高考背景下,大概念教学被广泛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作业设计也应与之相配合,基于大概念来进行。实现教、学、考、评一致性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设计历史作业时应转变观念,由考查学生具体史实掌握情况为主转变为考查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能力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应在情境、问题和活动中进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   参   考   文   献   ]

[1]  埃里克森,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M].曾效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徐奉先,刘芃.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开放性试题开    发[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1):22-26.

[5]  高洁,潘苏东,陈刚.指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目标设计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100-10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大概念作业设计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