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欣
【摘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曾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事关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形成系统的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 疫情 教育路上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146-01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意的把学校教育“知识层面”的内容转接到网络上,这也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信息时代,这个新科技时代,教学从实体走向虚拟,从线下走到线上,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一夜之间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必须与时俱进,学做新时代良师,助学生建设其精神小屋!
一、立足新观念
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用新的教学理念来补充、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做一个新时代人,新时代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心理和思想观念。新观念可以是认识自我,把握并完善、超越自我,从而得以自我解救和自我创造。我们老师若继续以昨日的经验传道、授业、解惑,怎能支持今日的学生面对明日的世界呢?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更新觀念。
二、立足新课改
新课标的修订,部编版新教材的使用,新的“教改课程”都加强了教师向“思考型”“研究型”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生存”,这些都是“新课改”的特点。教师要立足新课改做“以身示范”的引领和熏陶的真正教育。
三、立足新愿景
一个没有教育愿景的人,即使有30年教龄,充其量只能说他教了1年而重复了29年。宋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做一个新时代的教师,要对美好新事物保持敏锐感,要有教育新愿景。如果当老师的内心没有被教育愿景所鼓舞,他就不可能真正燃烧自己,也就不可能真正地行走在新时代教育中。朱永新教授20年来一直倡导——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人活在世上首先应该让自己幸福,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幸福,我们在新时代就的教育愿景: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
“新时代”我们如何做一名新教育的“良师”呢?
首先是热爱工作。有教师譬喻自己与教育是“先结婚后恋爱”,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坚信:教师,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个职业令自己更幸福,更快乐。这一切都基于热爱!二是热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首先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三是热爱学习。每个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自我修缮的过程。新课改下教师不仅要对所教的专业知识有深刻,全面的掌握,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新的技能、方法,以适应新教改的需要。
二是坚持成长。孙绍振先生曾说:理想的语文老师应该有研究能力,能用自己的生命和学养读出经典文本深层的奥秘,即重新质疑和重新评估前人对文本的解读,从而产生新的领悟。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曾提出一个观点:坚持三年读写,你会遇见一个令自己都惊奇的自己。作为一线教师,扎根在教室之中,扎根在教育的田野养分里,扎根在经典书籍的灌溉中,坚持阅读与写作,坚持成长,成为一名教育科研型的新时代教师。对此,我深信不疑。
董卿曾借用她喜欢的一位科幻作家的墓志铭:“我永远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作为她的座右铭。教师也是一样,不要停止生长。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教研:通过参加各种渠道的教研活动,抓住一切向名师大家学习的机会,比如一师一优国培平台、专技天下网、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创办的“潮语文”网站、出版的书籍等、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夫妇创建的“青春语文成长学院”、公众号等。无论是对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还是立足市级、区级学习的交流机会,校内的岗位大练兵、课改实验课实战演练评比等,只要行走在成长的路上,就是在为良师赋能。
三是立足课堂。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因此,疫情期间,网络课程我们主要采取“任务驱动+自主研习+学法指导+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新时期,立足课堂,让课堂更好的承载专业成长。
语文的教学教研如浩瀚星空,部编版教材的教研亟待我们填补和完善,比说立足课堂,如何从经典中发掘最适合这个时代,最适合于这个时代学生的精神资源。比如名著阅读,以单元为序列的写作实践,跟课文学写作的专题训练,古诗文的类比鉴赏等,都值得我们立足课堂继续探寻。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我想,只要我们立足盛放我们事业的课堂坚持不懈,聚焦一个点深研下去,学做新时代良师,定能给学生建设丰盈的精神小屋。
[ 参 考 文 献 ]
[1]朱永新.《致教师》长江文艺出版社.
[2]肖川.《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