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堃
[摘 要]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学阶段,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并逐步树立起终身体育运动的理念。
[關键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中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中期阶段,现阶段的教育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学科,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它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它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它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是公平公正公开和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的反应,是体育的理想、信念和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体育精神包含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体育情感指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持续稳定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体育的热爱,尤其对体育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水平。体育品格是指体育的品德和人格特征,如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勇敢拼搏、刻苦锻炼、互相激励等。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二、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1.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可以终身体育,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2.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身处现代社会,人们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体育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出现已久,但在具体教学中有很多学校仅侧重于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体育不够重视。有的学校设置的体育学科的课时过少,体育课堂经常被文化课占用,学生体育学习的时间非常少。
2.缺乏高水平的师资
一是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师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教育部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每周12~14课时,工作时长为8小时,而从实际状况来看,大部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要远超于这一要求。二是体育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在体育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运动,运动融合在整个体育教学中,而部分教师未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运动强度。
3.硬件设施不到位
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定的硬件设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教育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与以往相比,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有了显著改善。然而,还是有很多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学生的运动场地面积非常小,各种运动器械缺失。由于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很多学校在开展体育教育时方式过于单一,仅仅把早操设定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长此以往,整个教学过程会非常枯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会逐步磨灭。
四、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1.体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与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体育课堂教学要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和态度的综合。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敢于面对、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目标,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通过体育教学调整学生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终身体育不仅影响学生短时间内的身体情况,还影响学生未来较长时间内的生活状态。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掌握更多的锻炼技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中国学校体育,2007,(6).
[2]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3]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6).
[4]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11).
[5]曲伟东.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11).
[6]许志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探究[J]. 2007,(33).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