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的嬗变与思考

2020-01-16 08:26王宏娟饶家辉
中国兽医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医学

王宏娟,谭 瑶,李 娜,张 爽,饶家辉

(1.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 2.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畜牧兽医站,吉林 永吉 132100)

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涉农人才培养工作。2019年2月27日,教育部提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大力推进“四个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6月28日,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9月19日,在黑龙江七星农场召开“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简称北大仓行动);12月5日“北京指南”开启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新项目。如此密集的农科专业振兴行动在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上是史无前例的,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这些行动的开启既吹响了新农科建设的集结号,也迎来了新农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1 “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变化

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1]。习近平同志讲:“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2]。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3]。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改变。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新的教育形式,培养适应当今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1.1 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要求深刻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农业由弱小产业发展为产量全球第一。2019年国粮食产量高达到1.33万亿斤,不仅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减少脱贫人口1 000万以上。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靠天吃饭”的传统正在得到改变[4]。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口进口国和贸易逆差国。总体上,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高、品质和竞争力弱,“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粗放式发展等现实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2 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要求深刻变革 长期以来,为解决农产品短缺问题,我国农业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追求广播多种,而忽视优质蛋白质产出比。比如,大豆产量品质差、食源性动物品质低、水果价格低廉,多数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排放等。同时,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而不是强国[5]。疫病风险高,饲料主原料缺口大、环境压力大、加工技术落后;动物疫情的管理、预防、控制等措施还不完善,诸如非洲猪瘟、禽流感、布病等疫情时常给生猪养殖业和畜禽业带来巨大损失,也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困顿。

1.3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深刻变革 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下,中国已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到2020年我国要消灭绝对贫困。因此,现代农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势,主动服务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村民、新生态,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新才、树农林教育新标,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1.4 现代信息技术和业态模式要求深刻变革 我们所处的时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激荡和促进全球畜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转型升级。以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可视化追溯、电子化交易等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与形态,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征[6]。一些现代化大型农牧企业积极参与高等农业教育竞争和行业标准研制。新型的企业联盟、行业联盟、职业协会等在积极参与现代农业教育,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这种多元化、智慧型“新农科”教育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1.5 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要求深刻变革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7],这是国家所需,时代所向。2018年6月,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吹响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号角。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致力于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课程、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9],这既是振兴农林本科教育的攻坚战,也是“新农科”建设的重大举措。

2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的特征和变化

“新”是一个相对于“旧”的比较概念,所谓“新农科”是相对于传统农科而言的。那么“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的“新”主要体现在哪里,都有哪些变化?从新版的《动物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动物医学专业)》即可看出端倪。

2.1 在研究对象上不断丰富 传统的动物医学专业主要是以讲授牛、马、猪等大动物为主。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文化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世界有了更高追求。宠物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看家护院狗”逐渐向伴侣动物转变,宠物健康和保健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宠物进入家庭成为伴侣动物外,食品动物、农场动物、实验动物、野生动物和外来动物等均成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动物模型或影响因子。因此,动物医学的学习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从农场动物、野生动物、珍稀动物、飞禽走兽、鱼虾蟹虫无所不含,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包,几乎含盖了除植物外的所有生物[10]。

2.2 在研究领域上不断拓展 传统认知的动物医学专业就是培养兽医的专业,而“新农科”背景下的动物医学专业已扩展到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学、畜牧学、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空间医学、人类疾病模型和医药工业等领域。已经从宏观的个体、组织、器官、细胞、细胞核与细胞器等延展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从更加微观的世界研究动物,探寻机理。计算机科学、神经和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知识都将进入“新农科”动物医学的知识范畴。

2.3 在研究方法上不断精进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发展对农业领域的渗透,传统农业学科的研究问题自然发生转移。比如,虚拟仿真代替活体动物解剖,解决“做不了、做不好、做不到、做不上”的难题;比如规模养殖场动物疾病的诊断基本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即时性。现代技术不断改变着传统研究手断,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每一次革命,都将促进与生物世界的跨界融合,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突破技术涌现,都将颠覆传统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涌现新的学科体系和新的实验方法。

2.4 在培养体系上不断重构 “新农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需要把现代影像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人与动物共有医学、动物与环境治理、现代文明与动物福利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到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传统动物医学的研究领域边界必将被打破,新的交叉学科必然会不断呈现。动物医学专业承办主体也会突破现有的学院边界,生命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院等均可能介入,学生接纳的信息量将会成倍递增,传统的“医药”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动物医学的发展。以问题、研究领域为导向的,实体与虚体组织相结合的新的组织架构体系必将出现。

2.5 在社会需求上不断丰盈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营养健康、资源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我国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养猪国和猪肉消费国。人们需要更加安全、更加营养、可追溯的肉源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兽医工作者检验检疫,都需要动物医学专门人才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安全保障、创造更高价值[6]。此外,据The Business Time报道,中国人2019年在宠物上花费2 020亿元,较2018年增加19%。中国现在的宠物猫狗数量位居全球第一,预计2024年将拥有2.48亿只,远超美国的1.72亿只,这说明人们对伴侣动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我国现有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宠物医学的要求。

3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建设的调适与革新

“新农科”建设与“双一流”建设一样,其核心都是打造一流学科专业,培养一流人才。这必将形成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新的教育教学体系、新的保障举措,具体如下。

3.1 树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新时代,强调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前瞻性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因此,“新农科”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把是否具有宽厚基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作为人才评判的基本标准。动物医学专业建设要从传统的养殖、医疗和防治转向大生命科学、人类大健康、生命周期全过程研究和实践,要始终把守护人与动物生命安全作为立足点,积极探索和践行理、农、医、文多学科、多维度、多领域重复叠加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今时代,学科专业的边界已非条块分割,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融合渗透已成为常态。无论是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还是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需要人类医学科学家、兽医科学家、生命科学专家携手同行、共克时艰。在面对生态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兽医工作者也同样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职责。因此,动物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要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广视野、善创新,避免单一化和扁平式。这是“新农科”动物医学专业顶层设计和分类评估的基础。

3.2 形成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目标一旦确立,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培育、临床实践平台搭建等都应当贯彻这一理念,全体师生都应当积极践行这一理念。

3.2.1 融通交叉的学科体系 智能化养殖、伴侣动物养护、人与动物共有医学、生态环境修复、新药开发、疫病防治及健康管理等新产业新业态急需具有交叉融合学科专业背景的创新人才,这就打破了传统动物医学专业可能仅有1个或几个支撑学科的限制,“新农科”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需要10多个甚至几十个学科来予以支撑。因此,要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和大类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建立大医学、大健康、大生命科学体系。如,动物医学与人类医学学科具有共通性,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可共享;与部分大生命科学课程也可共用,如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其支撑学科可横跨理学、医学、农学等多个学科大类,可形成畜牧学、兽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等10多个一级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可有效整合这些学科资源,形成开放共享的学科环境,为“新农科”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

3.2.2 全面贯通的教学体系 围绕“新农科”兽医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破除学院、学科、校区甚至学校藩篱,重组开放式教学系、教学团队、课程模块团队、课程组等教学组织。如,组建微生态教学组、宠物行为与心理教学组、人兽共患病教学组等。有条件的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可引进国外优质教师加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以全球化的视野培养兽医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既要坚持与世界接轨也要坚守中国特色,要把生物信息学、影像技术、数理统计与分析、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课程纳入,优化重组一批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不能固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微课、慕课、移动端教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新互动式网络课程平台,促进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学科知识在兽医领域的应用。

3.2.3 动态前瞻的教材体系 整体设计、优化“新农科”动物医学专业的教材体系,完善具有农科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开发“新农科”精品教材,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教材的科学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在教材的编写上,既要借鉴人类医学统编规划教材经验,也要保持动物医学专业应有的特征。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可与人类医学打通,但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各种动物为主体,以人类医学知识为延展,决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黯淡动物医学的本色。适度增加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建设开发电子教材、影音教材等新形态教材。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材,逐步形成面向世界兽医教育的教材体系。

3.2.4 创新自由的实践体系 比较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实习和临床教学体系,有效衔接课程实验、综合实践、临床实习等环节。建立功能集约、开放共享、协同联动,跨学科的实验教学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探索建立集教学、科研、育人、实践(临床)、服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合作教学动物医院;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要增加学生实验和临床实践的课时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50%;在实习实践中,要结合临床生产实际,以项目或合作研发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包容失败,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强化实习实践管理,把有价值的学生医疗病例研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生产)技术改进等纳入创新学分管理或毕业论文置换,增强学生主动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3.3 开展深度改革的新行动 “新农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有别于传统兽医人才培养,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新行动新举措来强力推进。无论怎么改,都绕不开课程、师资、条件和质量保障等核心关键。

3.3.1 课程改革新行动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方式,特别是“新农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必然要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严肃考试,禁止“放水”。严格执行课程准入、教授授课和新进教师培训制度。着力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采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非标准化、综合性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解决好讲好课、教与学、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切实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严起来,人才培养质量强起来。

3.3.2 优质师资培育行动 教师是“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因此,在教师引进、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人才评价与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均要将师德师风列在首位。要严把教学的入口关、教师的培训关,要把教学委员会、教学系、教研室(组)等教学组织树起来、建起来、用起来。在集体备课研课、课程质量监控、青年教师培养、教师终身持续学习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要坚持教师培训与使用并重,通过送学、留学、进修培训、交流竞赛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探索虚拟仿真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丰富交互性、情境化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树起本科教学的高压线和警戒线,对育人工作不重视,投入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教学效果差,多次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要予以坚决淘汰,切实让教师更有责任感、紧迫感和神圣感。

3.3.3 质量标准提升行动 我国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普遍轻临床重科研,轻应用重理论,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与国际DVM认证标准一致。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完成本土化的学历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与国际接轨,全面达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的兽医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因此,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业难度,提高人才质量。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新工科”做法,结合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三级认证体系,开展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动物医学专业认证。

3.3.4 合力育人协同行动 在我国,动物医学专业被划归于农学学科门类。其实,它与大多数农科专业有所不同,它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在欧美发达国家,兽医学为单独的学科门类,而非农学。我国虽将动物医学划归“新农科”,但更偏重于“医”。这就要求“新农科”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要加大统筹协同力度。既要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兽医院校和人类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要与畜牧、食品、环境、公共卫生等产业行业协同,共同加快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致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征的专业化人才。

3.3.5 多元评价优化行动 切实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提倡多维度、全过程评价人才,重在“平时”而非“评时”。要把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师德师风的美誉度、国家的需求度、社会的贡献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摒弃单一靠论文、科研项目和奖项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上,也要破除“一卷定乾坤”,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把课堂小测验、课中考试、实验报告、学术报告、临床实践表现等纳入平时成绩,重点考察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审辨思维、创新能力、临床能力、综合研判能力等。

总之,“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并列入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予以部署和落实。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兽医人才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兽医专业国际化的重要契机,理应高度关注、积极推进。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