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鹏,杨 薇
(1.武汉理工大学 体育部,湖北 武汉430070;2.武汉东湖学院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12)
随着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不断优化,网络日益普及,各类网络学习资源也在不断增加,慕课就是其中一种。国家“十三五”发展纲要提出要不断加强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强化网络教学,特别是探索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中国大学MOOC(慕课)、华文慕课和人卫慕课等慕课平台应运而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慕课在线平台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2011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苏州大学《篮球》、华中师范大学《学校体育学》、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营养和健康》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市场开发》等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成功入选。2014年5月,“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平台,国内高校可以将这个平台进行慕课建设和应用。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文件,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2]。目前,共有460 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 余门慕课完成上线。
本文运用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手段,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太极拳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体会到太极拳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使大学生的身心都能“动起来”[3],以达到提高学生太极拳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不仅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还突出并强调“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优势整合的必要性。
构建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育者的帮助,通过协作、交流、学习等方式,获得意义的构建。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采取零存整取的方式进行学习,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4]。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慕课的优势结合起来,即在混合式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是大学生的一门通识选修课和体育必修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理念,理论结合实践,线上线下的“互联网+精品课程”新模式,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习途径。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针对性解决,改变单一教授太极拳套路的传统模式,满足了学生对太极拳文化、套路、功法习练、技击实战、应用、健身养生等多面需求。实践证明,《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 课程在获得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上线爱课程网以来,点击率达8.3 万次,全国人气排行榜第3 名。该课程升级建设成为中国大学MOOC 上线“爱课程网”2个月,首次开课参加学习人数达17000 人,社会反响好[5]。
《太极拳文化和功法习练》课程基于“互联网+精品课程”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太极拳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体育课程深度互融,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进行结合。太极拳文化和功法习练混合式教学总体构架采用三段式混合教学模式,围绕教学和学生两个主体,分为线上、线下两个教学部分,具体来说,第一阶段:课前采用以线上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利用慕课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学习任务、章节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视频等内容;学生利用慕课平台提前预习上课内容,进行课前讨论、查看学习任务。第二阶段:课中采用线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线下讲授太极拳文化理论知识和太极拳功法习练等内容,学生线下进行准备活动、素质练习、专项学习和动作纠正等内容。第三阶段:课后采用线上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慕课平台更新学习拓展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检查布置作业上传学习视频、课后互动等。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够利用好碎片时间加强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能力,起到巩固动作熟练度,增加肢体运动感知能力,并提供网上讨论、交流、老师答疑等平台,使师生很好地互动学习,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针对性。
慕课时代给予了太极拳学习者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使太极拳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太极拳系列课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和系统化的教学板块。基于慕课平台的太极拳系列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学习太极拳文化,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用辩证的哲学理念指导人生;第二,了解太极拳的健身、养心、技击实战理论;第三,通过规范、标准正确的习练方法,正确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功、各门派套路、技击实战等技法;第四,通过学习本课程,正确掌握套路动作的规范性、理解每一个招式的技击攻防含义,做到标准化、科学化。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很高的可视性、立体性,科学性、普适性、针对性,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课程内涵,通过线上的学习视频、文档、影视资料、表演欣赏、知识点、重点内容、测验、作业、考试、集体讨论等形式,增加学习兴趣,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再通过线下理论、实践课程的配合,亲身体验课程的学习乐趣,老师现场指导,答疑,更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太极拳系列课程共有32 学时,理论课2 学时、实践课30学时。基于慕课平台的太极拳系列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太极拳概述、太极图的涵义、太极拳基本动作介绍、太极拳五字诀、太极拳基本功、24 式太极拳教学示范、24 式太极拳教学、太极拳技击实战等内容,太极拳系列课程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传统的课堂形式和网络课堂形式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是太极拳系列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教材内容、学生现状等方面,选择教学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6]。慕课教学以片段式教学为特色,强调知识的碎片化,点段化教学的系统化,通过网络教学传授知识。基于慕课平台的太极拳系列课程混合式教学强调网络与线下课程内容相结合,学生在线学习教师选取的优质慕课资源,通过视频进行学习,让学生对太极拳文化和技术动作有一个基础的了解,教师在线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掌握太极拳技术动作,促进太极拳学习者的深度学习[7]。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3个方面。第一,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太极拳文化和24 式太极拳等内容。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考勤。其中作业包括测验和实战,占平时成绩的60%,每次作业以ABC 进行定级评定,各级得分不同;考勤占平时成绩的40%,每学期不低于3 次考勤。网络视频学习占20%,主要是视频知识点成绩、网络测试成绩、网络作业成绩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主要考核24 式太极拳;第二,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师考勤、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手段科学程度、教学质量优劣、教学满意度等;第三,课程建设情况主要是课程教案、课程资源、课程网站、教学视频等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丰富的技术体系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健身、强身效果,技击、防身特点,观赏、自娱艺术,倍受世人青睐。太极拳系列课程可以传授学生太极拳文化,可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用辩证的哲学理念指导人生,能够正确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健身、养心、技击等功能,正确掌握基本要领、技术动作,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与终身体育接轨[8]。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教学模式后,学生太极拳技能掌握程度较传统教学方法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真正达到“内外兼修、身心并健”的修炼效果。本文以太极拳选修课40 人一个班,24 学时为例,笔者通过考核方式,24 式太极拳套路完成度,由课前的20 人提升到课后的36 人,提升80%。动作标准规范度,由课前的10 人提升到课后的26 人,提升80%。技击实战方法(5种技击方法),由课前的10 人提升到课后的26 人,提高80%。太极推手实战对抗能力,由课前的20 人提升到课后的36 人,提升80%。太极拳理论考试达到80 分,由课前的20 人提升到课后的38 人,提升90%。
基于慕课平台的太极拳系列课程教学模式基于中国大学MOOC 课程、网络在线直播等在线教育课程,同时结合线下系列课程的开设,通过线上文化传播、技能动作预习和线下功法习练,探索并实现线上线下课程的创新融合,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