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020-01-16 20:30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郭威赵光义世宗

蒋青林

通过“黄袍加身”的方式来谋取位子,比较简单、直接和粗暴,后周的创立者郭威、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等,都干过这事。事成之后,他们心里并不踏实,总是担心龙椅还没坐热,又被别人给拽了下去,于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防止他人模仿。没奈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宿命似乎并没那么容易逃脱。

建立后周的郭威,确实算得上一个很不错的皇帝,他被“黄袍加身”还真是源于下属拥戴。回看这段历史,真有点儿让人五味杂陈。五代之际,人心混乱,尤其是那些武夫,一旦觉得有机会,就想自己做皇上。为了实现上位,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投降、割地、称儿皇帝,丑剧层出不穷。若论武夫的蛮横,在梁、唐、晋、汉、周当中,后汉可以拔得头筹。后汉高祖刘知远是位性情残暴之人,同时他也重用与自己性格类似的大臣,如苏逢吉、史弘肇等都是些穷凶极恶之徒。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后汉的氛围,基本上就是“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

后汉高祖死后,后汉隐帝接任。朝廷的绝大部分权力还是被那些勋旧之臣把持,如苏逢吉任宰相,杨邠任枢密使(分管机政),郭威任枢密使(负责作战),史弘肇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统率禁兵),王章任三司使(专管财政)。上述大臣,只有郭威有点知识、尊重读书人,其他人都有武夫式的粗俗与蛮横。杨邠非常讨厌文化人,他直截了当地指出:钱多兵强才是国家急务,文章礼乐算得了什么!史弘肇与王章有一次在酒席上,因为读书人的话题吵了起来。史弘肇借着酒劲,大声嚷嚷: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用什么毛锥(指文官)!王章有点听不下去了,反问了一句:没有毛锥,财赋从哪里来?其实王章对文官也极其憎恶,他之所以反驳史弘肇,因为他觉得文官在搜括民财上还是会起一些作用,至少还需要他们来写字和记账嘛!武夫们平时粗鲁惯了,说话就经常不分场合,有时连自己的上司也没放在眼里。杨邠与史弘肇在朝廷上议事,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汉隐帝忍不住插了一句:你们再细细想想,免得别人说闲话。杨邠竟然直接向汉隐帝怼了一句:您老不用开口,有我们在!好在汉隐帝还年轻,没有被这句话给活活噎死。但汉隐帝身体里流淌着汉高祖残暴的血液,岂是一盏省油的灯!他与亲信密谋,上演了一出杀人好戏,将杨邠、史弘肇、王章全部干掉了!

大约汉隐帝杀红了眼,想起还有一个在魏州镇守的老臣郭威,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又派使者去魏州杀郭威。郭威在当时武将中算是“另类”。他虽成长于行伍,但喜欢招纳才华出众的文士,也能够体恤百姓疾苦。经过几年经营,郭威除了继续任枢密使一职外,还当上了天雄节度使,镇守魏州,节制河北各镇。因此,兵权在握的郭威面对汉隐帝如此冲动的行为,当然要反戈一击。为了充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郭威还是动了点歪心思,他许诺:攻进京城,可以抢掠十天!郭威没费多大劲就打进了开封城,但是没能向汉隐帝报仇,因为皇帝早已被乱兵砍死了。郭威军队在城内到处放火,疯狂抢劫。到了第三天,有人劝郭威说,您再不下禁令,开封马上要成为一座空城啦。郭威于是收回自己的承诺,要求马上停止抢掠,事态才逐渐得以制止。

郭威出此下策,在当时实属无奈和自保之举,但其影响相当深远:当兵的尝到了甜头,热衷于搞变乱,因为乱一次就会大捞一笔。到澶州兵变时,士兵们的狂热达到了顶峰。几千人突然大噪,极力劝说郭威,希望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自己当皇帝得了。之后,有人撕开黄旗,披到郭威身上,“黄袍加身”的好戏成功上演。郭威于951年正式即皇帝位,建立后周,郭威就是周太祖。

非常事件总是耐人寻味。郭威华丽转身成为周太祖,给后人树立了现实的典型案例,尤其是给那些兵权在握的武夫们开启了无限想象空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之类的观念是不是由此形成无从考证,但从接下来的历史事实来看,产生这种想法的人确实不在少数。

赵匡胤肯定算得上一个,而且基本上是对照郭威现学现做。赵匡胤21岁时就投奔了郭威,一直在其军营中效力。澶州兵变给赵匡胤上了生动一课,一颗蠢蠢欲动的种子,可能在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悄悄地种下了,只是静静等待阳光雨露的降临。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将门之后,武艺高超,胆识过人。在战乱不断的年代,赵匡胤很快就等来了出头之日。郭威病逝后,皇位传给了其养子柴荣(周世宗)。当上皇帝没多久,北汉勾结辽国就大举进犯,世宗亲自出征,双方在高平展开激战。世宗也是个狠角儿,冒着矢石亲自督战,形势异常危急。赵匡胤当时担任禁军将领,拼死保护世宗,从而深得世宗赏识。高平大捷后,赵匡胤再次得到提拔,成为禁军高级将领。由赵匡胤负责的殿前诸班,逐渐发展成为后周最为出色的劲旅,屡立汗马功劳。

虽然赵匡胤军功很大,但并未担任禁军一把手,因为他跟皇帝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没那么铁。后来,他能够如愿以偿当上禁军最高管理人员,还得感谢周世宗的“助攻”。事情的过程有那么一点诡异,背后的真相则很难穷究。话说世宗在征辽途中,捡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一行字:点检做天子。世宗顿时犯疑了,一阵阴影笼上心头。当时的“点检”是谁呢?就是张永德,一位颇有来头的重要人物。他既是禁军最高领导即殿前都点检,又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尽管周世宗是一代明君,雄才大略,但在那个年代,谁敢相信权高位重的军队统帅呢?周世宗在疑心的驱动下,匆匆拿掉了张永德,换上了他认为比较可靠的赵匡胤。由此,赵匡胤掌控了后周的兵权。

如果周世宗活得再久一点,赵匡胤有可能会给后人留下“忠臣”的形象。可是天妒英才,世宗英年早逝,他那“十年平定天下”的雄伟计划才刚刚开了个头。赵匡胤是协助年幼的皇帝继续推进周世宗既定的方针呢,还是杀个回马枪自己弄个皇帝来当当?赵匡胤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后者。陈桥驿兵变势在必然,应该说郭威当年在澶州就已经给武夫们上过这一课了。估计是对周世宗的悉心栽培心存感激,也有可能对抢了孤儿寡母的天下感到不好意思,赵匡胤对世宗的家人还算客气的,他将周朝小皇帝与符太后安顿在西宫,还给了小家伙一个“郑王”的封号。

尽管模仿郭威的做法成功了,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种“复制”行为所存在的危险性。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照例论功行赏,提拔和重用了一批自认为“靠得住的兄弟”,包括石守信、王审琦、慕容延钊、韩令坤等。宰相赵普劝说赵匡胤不能过分相信所谓的“兄弟”,认为有朝一日被有野心的部下黄袍加身时,他们也会身不由己的。赵普进一步劝告:当年柴荣不也是对您恩重如山吗,您在部属的鼓动下,还是取代了后周。一语点醒梦中人,赵匡胤开始逐步剥夺武将权力,并自导自演了“杯酒释兵权”的经典剧段。

宋朝重用文人,当属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武夫们拥兵自重的陋习根深蒂固,加上士兵们也心术不正,动不动就想来一次哗变,并趁机浑水摸鱼狠赚一笔。“杯酒释兵权”之后,各地武官的权力大大缩小,军阀割据的问题解决了。赵匡胤千算万算,结果还是百密一疏,最终栽在了自己亲弟弟手里。当了十来年皇帝,赵匡胤一颗悬着的心慢慢地放下了,再也没有哪个武夫能对皇位构成威胁了。公元976年,十月份,皇帝兴起,想找个人喝酒。于是找到了赵匡义(后改名为赵光义),兄弟俩在柔和的烛光映照下,频频举杯,一阵痛饮。皇帝十有八九是喝高了,就直接在宫里住下了。第二天,朝廷传出爆炸性消息,说是皇帝挂掉了,改由其弟即位,是为宋太宗。赵匡胤当时50岁,武将出身,身体底子应该很好的啊,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后世史家将之称为“烛影斧声,千古之谜”。有史学家怀疑是宋太宗蓄意谋害了宋太祖,并篡了他的位。怀疑归怀疑,仅此而已。

但无论如何,赵光义本人是想当皇帝的,而且压根儿就没打算将位子交出去。宋太祖死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哪怕太祖的确是喝酒出了意外,应该将皇位传给他的儿子才对啊。赵光义将他母后搬了出来,说杜太后曾有遗诏,要将皇位传弟。赵光义好歹算是自圆其说了,但后续行为彻底暴露了其真实意图。德昭后来跟随赵光义征伐北汉,打了败仗。德昭不知哪根神经错乱了,请求赐赏太原作战的军士。宋太宗勃然大怒,骂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赏不迟!德昭哪里受得了这般呵斥,随后畏罪自杀。又过了不到两年,宋太祖的最后一个儿子德芳,莫名其妙突然病死,死时23岁。接下来,赵光义又开始对付其弟廷美。有人诬告廷美,说他想要谋位,赵光义就免去其开封尹的职位,降为西京留守。后又借故将廷美罢职,贬到房州。廷美忧心忡忡,害怕皇帝哥哥突然哪一天就会对自己下手,最后他在一惊一吓中死去了。经过一系列操作,赵光义成功将北宋皇位转入自己这一脉。

很多时候,人心不古远比想象中的可怕,思想流毒也常常甚为长久。不良风气一旦形成,要想再恢复到风清气正,往往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以改革制度来抵御不正做法,固然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但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微杜渐,固本培元,逐步培育出良好的官场文化,实乃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郭威赵光义世宗
Micro-impulse and plasma plume produced by irradiating aluminum target with nanosecond laser pulses in double-pulse scheme
韩国世宗公务员住房价格4年涨5倍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双龙巷人物之二赵光义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论金世宗的纳谏与用人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别和老板斗心眼
周世宗挨板子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