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020-01-16 16:58赵丽云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教育

赵丽云 张 雯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00)

对于劳动教育,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有学者以德育为视角,认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把劳动教育看作是智育的一部分,认为它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有的学者则把劳动教育视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贯穿教育过程始末。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指高校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大学生展开的关于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素质的教育活动。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立德”和“树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德”从根本上说是符合国家、社会和个体利益的道德;“人”是可以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归结到人身上。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在教授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中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明白“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意识,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观中实现个体价值[1]。只有使大学生真正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教育才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推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就是国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同时特别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构建创新型国家于2006年由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经过十三年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为了进一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需要创新型人才做支撑。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注重引导学生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同时更加重视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不仅教授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而且十分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顺应形势发展所需,世界大势所趋、国家命运所系和个体生存所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在由自发性劳动向自觉性劳动转型升级方面具备更强的能力,从而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力量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3]289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劳动在人类发展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百年前李大钊同志在《劳动教育问题》的文章中也提出过“劳动神圣”“劳工神圣”的口号,同样认识到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的显著作用以及劳动教育在改善劳工生活方面具有的非凡价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劳动的崇高地位,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4]。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依靠辛勤的、诚实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实现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根本上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新时代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同时注重激发大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5]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出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青春力量。

二、影响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高校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较低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倡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有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教育以全面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显著特征,生产劳动成为一切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高校大批教师学生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高校劳动教育完全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代替学校的知识教育,劳动的作用被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与生产的联系逐渐减弱,高校劳动教育逐渐分化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劳动教育所占的时间和课程比例进一步弱化,传统劳动教育模式开始淡出高校教育舞台。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高校劳动教育由最初的体力劳动为主发展到现在的脑力劳动为主,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但是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却越来越边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断缩小并逐渐被专业课程所取代,这一变化正是制约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突出体现新的时代特色,在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吸引力。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劳动教育,首先,还停留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毕业实习等层面,劳动教育被片面地诠释为学生就业谋生的手段,直接导致劳动本身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缺点。例如,高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非适用于所有专业,有些实践活动以学生假期就近回乡调研等形式展开,离开了学校的统一组织、指导和落实,这些活动的教育成效就难以得到保证。再次,高校劳动课程种类单一、内容陈旧,大学生劳动意识弱化、劳动态度消极等问题也普遍存,甚至某些高校还存在一些日益没落的专业,培养的人才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高校劳动教育内容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高校劳动教育研究薄弱且忽视国际经验

新时代条件下高校劳动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对其他国家发展现状的关注,通过横向比较国与国之间的劳动教育,才能发现各国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进而弥补国内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学术界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内涵辨析、时代要求、显著特征、重要地位、价值意蕴、存在问题、路径分析、体系构建以及劳教思想理论发展等方面展开。其中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学者多从中华民族复兴、现代教育创新、个体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另外有学者以“劳动意识淡化、劳动价值矮化、劳动机制虚化、劳动内容窄化”[6]等维度来总结高校劳动教育的不足。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快速建立起国外劳动教育和国内劳动教育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是今后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提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一)坚持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等内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中凝结着独具特色的习近平劳动观。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7];在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班的劳模们回信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号召在“全社会都应尊重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5]。这些重要论述是在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基础上形成的时代强音。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劳动观指导高校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部应将这些新思想融入到高校劳动教育日常工作各方面,并尽快着手修订劳动教育教材,其内容应包含劳动的作用与价值、劳动者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效开展劳动的方法与途径等。高等学校应组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大学生中开设学生喜爱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选举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劳动模范,与大学生脑海中存在的一切不合时宜的劳动观念做坚决斗争。

(二)坚持劳教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马克思强调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没有这两者的密切结合就无法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只有实现这两者的结合才是提高社会生产的唯一方法。我国劳动教育方针的制定,始终坚持劳教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则。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我国教育方针确立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65-66。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8]142,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会受到严重损失。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同应届高校毕业生代表讲话时,明确把“坚持教劳结合的原则”看作是“知识分子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担负起历史使命的唯一正确道路”[8]227。经过我党几代领导人的积极探索和开拓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我国劳动教育方针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彰显中国特色的劳动理论和方针政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劳教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继续发展前进。

(三)摆正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由于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低地位,因此,提高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主张应充分认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9]的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还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不是一个逻辑层次,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基本素养培育之后,走向真正意义的社会劳动的中间环节。”[10]由此可见,关于劳动教育的地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只有恰当地摆正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高校在教学中应相应提升劳动教育所占比重,加快建立一批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高校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劳动的各种形态,正确地认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及数字劳动的内涵、地位、价值等。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刻体悟劳动在自身成长成才道路上所具有的重要影响,深入领悟劳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所发挥的重大影响,深层感悟劳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所激发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