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项谭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1)
中文“逻辑”一词,是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的。曾有人以“论理”和“理则”来意译相应的英语词汇,但未形成共识,以致现在还在广泛使用这个音译。“逻辑”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如“规律”“体系”“思维方法”“思维的规律和形式”“一门以思维规律及其形式为对象的学科”等。本文考察的“逻辑”,是从“思维方法”“思维的规律和形式”等意义上,探讨经济研究过程中的思维形式和规律,而“逻辑与历史统一”中的“历史”,则是指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随历史而发展的经济思想史、经济学研究方法演进史。“逻辑与历史统一”就是对这二者的相互关系规定。
黑格尔最早明确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统一”。在他看来,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就是绝对理念所集中体现的逻辑与其外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二者统一于绝对理念。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这一观点,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过程。学界一般认同逻辑与历史统一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之一,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歪曲[1]。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可以概括为系统抽象法。马克思的系统抽象法有三项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详细占有材料;二是实证与抽象统一;三是逻辑与历史统一。此三项原则内在关联,有机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作为马克思系统抽象法的重要原则,是对这种有机统一的综合性规定[2]543。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是对这一原则的运用与展示。
从现实出发,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首要原则。从现实出发,就是从现实存在的经济矛盾出发,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研究者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从既有的理论出发,教条主义就是其典型表现。真正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必须立足自己所处的时代,对现实的矛盾进行逻辑思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现实是历史过程的“最后”“最高”阶段,它以“扬弃”的方式包含了以往历史阶段合乎规律的社会形式[3]30。逻辑对现实的认识,本身就包含了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构成逻辑与历史统一的首要环节。
现实是历史以压缩形式的再现,但现实不等于历史。在历史过程中,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因素在新的条件下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另一些因素却因条件的变化而消失了,历史就是这些不同的因素相互间矛盾演化的过程。研究历史,就是要揭示这些因素的矛盾和斗争,探讨历史如何发展为现实的规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例,它的萌芽状态,简单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存在了,但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前,都是在社会经济总体中处于从属地位,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取得了主导和统治地位。而这种统治地位,又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否定。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对它赖以产生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历史进行考察,弄清楚来龙去脉,才能真正揭示现实矛盾。
历史无法完全还原与直接感知,研究经济思想史就成为考察经济发展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一样,其发展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越到后来的认识,所包含的内容就越深刻,而且也以批判继承的方式将以前的思想容纳于以后的思想体系之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面,也是逻辑针对现实矛盾形成新的思想体系的必要条件。
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的关系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个别生产部门到全部生产部门、由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的过程,与此过程相适应,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运动也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是从重商主义开始的,其研究的重点是商业资本和流通过程,核心概念是商业利润。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了农业生产领域,“地租”是他们概念的核心,并对工资、利润等概念作了初步规定。到亚当·斯密的时代,则将全部生产领域纳入研究范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初次系统考察,分析了以前所形成的各具体概念,确定了劳动创造价值原则,并据此改造了“利润”这一概念,将它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并从利润概念出发,规定和改造了地租、竞争、积累、再生产等一系列具体概念。亚当·斯密之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李嘉图和西斯蒙第将斯密已经规定的概念进一步抽象,达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能达到的最后的高度。由此可见,认识史同步经济史的发展,而逻辑以压缩了的形式再现认识史的规律,经济学的逻辑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统一。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的人,因为各自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所揭示的矛盾的深度也有差异。有的注重矛盾深层的本质,有的注重表面的联系。由于抽象的程度不同,其表述矛盾的角度、范围以及表述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遵循同样方法论原则的不同研究者,由于研究的程度不同,对现象的抽象也会不同,论述的逻辑也有差异。对于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几乎相同的抽象认识,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结论进行表述时,往往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些都体现了逻辑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
历史作为一个联系的过程,是不断运动的总体,任何研究者,都只能从各自的角度,对历史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受研究者的主观兴趣、条件的制约。逻辑不能脱离历史,但它能以自己的方式揭示和描述历史。这种相对独立性也是各门学科得以形成,并分成各个派别的内在条件。与此同时,逻辑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也是经济学说通过批判继承而不断发展的内在条件。
从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会直接看到未来,因此,单纯的现象描述和实证不可能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揭示,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推论,就是庸俗经济学的现象描述法所难以做到的。当然,这不是说庸俗经济学家不进行预测,相反,他们是愿意充当这种预言家的,只是他们的预言经常被历史发展所“打脸”而已。
从《资本论》的总体逻辑来看,马克思从对商品的考察入手,指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由货币作中介,引出了资本概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考察绝对价值生产,再考察相对价值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由本质出发,马克思又考察了资本运动的内容,即资本积累,然后考察资本运动的条件和形式,包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以及社会再生产。最后,考察了资本运动的各个具体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土地资本,等等。从逻辑看,这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转化;从历史看,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
从《资本论》各个不同的具体环节来看,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商品价值形态从简单价值形态到扩大价值形态,再到一般价值形态和货币形态,逻辑进程是对商品经济发展历史的理论再现。在论证绝对价值生产时,马克思从劳动过程的分析开始,进而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再到价值的增值过程。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论证,再现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在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论证中,从协作开始,然后论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这既是一步步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历史的概述。对再生产的论证,马克思先从简单再生产入手,之后才论证扩大再生产,这也是从抽象到具体,同时也是历史阶段性的表现。
《资本论》的论述也体现了逻辑的能动性与相对独立性。经济学的逻辑,首先是对现实的考察,因而,在逻辑进程中没有必要每一步都严格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对于那些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或“以十分萎缩的漫画形式出现的”以前的各经济范畴,可以在现实分析之后,作一些必要的历史回顾,或者先阐明它们在现实经济中的地位,然后再做历史的探讨。比如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证,马克思就是在对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论证后,才做了必要的回顾。另外,对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地租等,马克思也是这样处理的。《资本论》论述体系中的这种逻辑安排,丰富、充实了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内涵,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系统抽象法的研究进程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两个阶段。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揭示并论证历史的规律,只是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的一个方面。论述过程之所以能够论证历史规律,是建立在从具体到抽象基础上,以逻辑对前人学说的概括与发展为依据的。这也是逻辑与历史统一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进行经济学研究所必须注意和遵循的。
任何人对矛盾的研究,都是从现实存在的具体矛盾认识开始的,同时,也要继承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进程,从个人来说,是不断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运动;从人类总体的认识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将主要思想家在历史上所规定的主要概念连接起来看,所呈现的也是一个逐步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运动过程。
综观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史,正好是沿着从具体到抽象这个逻辑主线进行历史的概念运动的,商业利润、地租、利息、利润等概念相继出现,标志着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化。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这一阶段,从马克思写于19世纪40年代前期的大量经济学笔记中可以看出,他是通过对学说史的研究,在批判继承中以逻辑的方式完成了这一过程。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提出的比利润概念更为抽象、更能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本质的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是以异化劳动为核心展开论述的。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觉察到了异化劳动概念的缺陷,为此,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又重新对经济学的历史进行研究,重新走完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运动过程,并对现实的经济矛盾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了剩余价值概念。到了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又系统地将历史的概念运动按照更为明晰的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进行考察,同时按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对自己掌握的实际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确立了剩余价值概念。至此,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本质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运动才基本完成。
以上考察表明,逻辑和历史统一是从几百年经济学历史演化中得出的认识,逻辑与历史统一作为方法论原则,体现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全过程,其作用经马克思具体应用而得到了明确的验证。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一重要的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原则,将其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研究及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