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论析

2020-01-16 15:33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领导干部

宋 艳 玲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经历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对党的艰巨考验,而我党也正是在这些考验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各级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做敢于与风险挑战过招、善于与危机困难斗争的“掌舵手”。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分类及领导干部的应对态度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外部环境看,既有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又有逆全球化的影响。从内部环境看,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作为领导干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其处置能力和水平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首先,要明确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为“迸发、爆发”之意,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所谓突发意在强调出乎意料、计划之外,令人措手不及,学界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大同小异,但对其外延的界定则有较大区别。按照发生区域,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国内突发事件和国外突发事件;按照性质,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按照影响程度,突发事件可以分为重大突发事件和一般突发事件。2007年11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其次,要清楚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这些事件虽然从本质上讲是非对抗性的、暂时的和局部的矛盾,但如果处置不当,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同时,这些突发事件的不同特点也给领导干部及时正确处置带来了挑战。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往往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的,其特点:一是具有突如其来的偶发性。二是具有意想不到的衍生性。有的突发事件,由于出现快,来不及详细调查,给处置带来难度,特别是在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矛盾激化,或被不怀好意、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出现进一步扩大的态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是具有纷繁的复杂性。例如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受社会性的“大气候”、政策性的“大调整”、工作性的“大失误”等影响,给突发性事件带来许多复杂因素,不仅了解真相难、调查取证难,而且拍板定性、处理兑现也很难[2]。四是具有十万火急的紧迫性。如果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对其进行有效及时的控制,突发事件就会演变成更大的危机,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尽快做出正确决策,以控制事态发展。五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危害性。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其不仅直接影响经济建设,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危害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1]。

最后,要端正应对突发事件的态度。面对突发事件,领导干部的处置态度决定了事件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沉着冷静、及时发声、临危不乱、慎重果断地应对问题,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素质。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领导干部的知识储备和沟通协调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受事件性质、特点和发展态势影响,领导干部的实践经验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面对突发事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把握好关键环节,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艺术。

1.坚持人民立场迅速控制事态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整个事件的关键。经验证明,不论是哪类突发事件,都会对群众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使人心不稳、思想混乱、不知所措。对此,领导干部应首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对突发事件予以及时快速地处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谋利,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在广大群众中要进行正面教育,引导群众、宣传群众,使群众了解事态失去控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领导干部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善于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群众的压力,通过接触面谈,缓解紧张气氛。

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对于某些可以理解和合理的方面,应做出无损于实质的让步或者承诺,迅速查清突发事件的主要矛盾。同时,还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事实上,在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十分关键。卢梭认为:“舆论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现象所表达出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节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事态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对于我党而言,舆论是民意的表达,媒体的舆论引导有助于有效沟通社会,促进矛盾的化解,有利于安定民心,并维护社会稳定。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领导干部要定基调、立主导、奏强音,有效避免各类谣言的传播和扩散。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此时若无主流声音出现,谣言和不良信息就可能被快速传播。媒体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是避免摇言产生和传播的有效方式。在事态发展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把握好舆论的“三色地带”。

事实上,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只有积极迅速地反应和正面的舆论引导,才能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才能牢牢掌握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同时,也要严厉打击阻碍、妨碍、扰乱处置突发事件的不法分子,对其进行重点监控,并教育团结大多数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明辨是非,有主心骨。此外,控制事态发展要“快刀斩乱麻”,以取得时间上的主动权。

2.找准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控制住突发事件的事态后,领导干部要抓紧时间调查研究。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领导干部要走出认识的盲区,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各种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事而别,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可以找有关当事人个别谈话,了解其心理状况和目的;也可以采取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听取事件参与者、目击者的意见、反映和相关诉求;同时也可以召开论证会,从纠纷各方的争辩中,厘清事件的原因,采取妥当的处置方法[3]。

采取科学的措施,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首先要正确判断事件的性质[4]。事件的原因和实质不是一眼就能发现的,只有大量搜集材料,进行调研论证,才能分析出错综复杂的原因及问题的实质。而决不能把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如改革阻力、错误思想、社会难点等当作敌我矛盾,对此,还需要领导干部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方法进行解决。当然,对于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和利用群众制造事端者,领导干部一定要针锋相对,坚决依法严惩。

此外,领导干部还要带着问题找规律、抓矛盾。对潜在的风险要进行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找准病灶和症结,从而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3.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是解决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讲党性,讲大局,讲政策,克服私心杂念,按要求、程序及时向上级报告有关情况,并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严格依法办事,不留后遗症,确保合理性,是突发事件及时处置的有效方法,也可以避免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徇私谋利现象的出现。

二是解决问题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处理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能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找准原因、掌握好平衡点、果断出击、科学决策。

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人破解难题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起决定作用、占主导地位的就是主要矛盾,领导干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并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整体推进支撑重点突破。对此,毛泽东指出:“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这里的纲就是指主要矛盾,目就是指次要矛盾。

三是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对危及社会治安的集体上访事件要采取“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原则。同时,需要领导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雨,通过合适的方法手段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以打开上访人员的心结,平复其怨气。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根据“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严”的原则,在既尊重历史,又承认现状;在既不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又照顾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情况下,灵活处置。对于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采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统筹协调药品、医疗、管控、保障等各个环节,尊重科学、依法处置、精准施策。对涉及法律的矛盾冲突,则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5]。

此外,还要根据事态发展及时调整方法策略。毛泽东指出:“当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发生都要经历潜伏期量的积累、爆发期质的改变,再经过持续发酵,最后到达善后恢复期。由此,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领导干部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求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最小化,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权益不受损害。

4.解决问题时要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能应变局、平风波、防非典、战洪水、化危机都充分反映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领导干部在处理风险挑战时要承担一线指挥员的重任,既要谋划好作战方案,又要协调好各方。同时,要有大局意识,坚定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服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关键处落子,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善于整合法律、宣传、卫生、交通和后期保障等各方力量,形成抗击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做到科学排兵布阵、有效处理[5]。

5.解决问题要稳妥,做好善后工作

处理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是解决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要注意防止出现只顾眼前平息快,不顾长远留后患的问题,并防止发生其他连锁反应,防止事件在短时间内死灰复燃。当然,有些问题并非一次性就能解决好,可采取灵活掌握的方法,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划定时间,分别予以解决。此外,领导干部既要深入群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其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调动积极性,又要切实解决好实际问题。同时,还要认真总结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查找不足,堵塞漏洞,完善配套方案,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

三、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要坚持政治历练,在提高政治能力上下功夫

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斗争的必然要求。对此,领导干部要在政治历练中培养政治定力,面对矛盾问题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同时,领导干部还要加强党性修养,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对照党章党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找差距,检视自身的不足;另外,还要在政治实践中,练就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世界眼光看问题、历史眼光、辩证眼光和群众眼光看问题,坚定政治立场,辨别是非,把握大势,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抉择;此外,还要在政治历练中恪守政治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坚守政治规矩,党员干部才能不辜负党组织的培养和重托,真正做到执行纪律无条件、遵守规矩不含糊、多说利民之话、多做利民之事、守住底线不越红线。

2.要打牢理论基础,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功夫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会上提出“本领恐慌”的问题:“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他还告诫党员干部,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为此,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提升理论修养,提高科学思维能力,要重点学习创新理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正在做的事情上来,并转化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

3.要培养专业素养,在提高专业能力上下功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其中,高素质,是指能更好地履职尽责;专业化,则要突出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专业能力是指对本职工作的精通程度和把握能力;专业精神,则是指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努力成为行家里手的敬业精神。这也说明以往习惯于靠行政命令来领导,靠抽象原则来指导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培养领导干部的专业素养,提升其专业能力,首先要鼓励领导干部主动学习。广大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专业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精神。其次要注重组织培养。围绕解决重点产业和中心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领导干部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着眼于专业对应、层次对应、岗位对应,相关机构要科学设置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和岗位适配性的个性化专业能力培训,有侧重地选派领导干部到产业园区管理前沿、改革创新前沿,学习招商引资、学习海洋经济等内容的实践应用,并强化重点工作融合,为中心工作服务。最后要用好班子搭配的粘合剂。一个人本领再大,也不可能什么都会、样样精通。要把专业化能力作为干部选配的重要标准,坚持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相结合,根据岗位的需要合理选人,突出政治标准,选拔那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按照专业特长择优用人,明确班子“缺什么、急什么、需补齐什么”,既注重从事业需要出发,按工作要求选配,又注重结合干部自身特点,发挥干部专业特长,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优化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4.要注重实践磨砺,在把握工作规律上下功夫

领导干部要想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有一定的把握,在相应的处置中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一定要深入基层一线,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通过上挂、下派、扶贫、支援、蹲点、交流等各种渠道和形式,不断强化思想实践、工作实践、生活实践,站稳人生大舞台和事业大平台。同时,增强执政才干、磨砺政治品质、担当时代大任,并一定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的党员干部要自觉摒弃当太平官、过舒坦日子的想法,主动到环境艰苦、矛盾复杂的地方去练筋骨,多接“烫手山芋”、多当“热锅上的蚂蚁” ,经风雨、见世面、强筋骨,把实践当作积累经验才干的磨刀石。

5.要勇于自我革命,在塑造斗争品质上下功夫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党最大的优势,也是我党最鲜明的品格。勇于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是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不可或缺的锐利武器,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用足用好。

一是要敢于自我批评。马克思说:无产阶级革命与其他任何革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经常自己批判自己”。习近平指出:“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党的十八大以后,批评与自我批评被我党运用得更加生动。例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各级领导干部真刀真枪、火花四溅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成为民主生活会上的常态,也真正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痼疾。因此,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要勤生火、燃旺火、添新火,上好党内政治生活的“必修课”和“自修课”,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机结合,反复锻炼、增强党性、百炼成钢。

二是要敢于自我超越。自我革命是始终保持前进状态的催化剂和动力源。事实上,领导干部自我革命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扬弃、自我超越的过程。要冲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照镜子、正衣冠,使认知、豪情、意志、本事再上新台阶。

三是要敢于自我牺牲。面对风险挑战要敢于“站出来”,面对困难要敢于“冲上去”,面对风险要敢于“豁出去”,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知难负重、忠诚踏实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随时准备为党牺牲一切。“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领导干部的自我革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新时代,新征程,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始终绷紧应对突发事件这根弦,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的斗争精神。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