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昂,张 然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微观基础,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但目前社会治理仍然存在公众参与面不广、积极性不高、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唤起人们关注社会治理、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自觉,参与到社会治理实践中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出现的积极和担忧两方面社会心态,实质上既是对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也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社会功能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迎接这一挑战,及时宣传社会治理新理念、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践、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变革,承担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责任和使命。同时,现代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依赖于社会支持、有效地回应社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1](p174-179)故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是相互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也是推动自身创新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2]的发布,社会治理理念得到升华,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执政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3](p11-17)这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4](p24-28)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社会治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产生的,是对相应社会治理实践的知识创新、政策回应和理论总结。相较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达成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务,而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的事务;政府不再是单一的管理主体,公民、社会不再仅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治理过程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控,而是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与合作。[5](p28-3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6](p224)是社会治理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系统治理要求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的工作职能,而且社会各界要一起参与,形成社会共同治理的局面;依法治理要求社会治理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综合治理要求社会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源头治理要求在社会治理上防微杜渐,从源头上解决矛盾。可见,从管理到治理这一字之差,成为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理念深刻革命的生动写照,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飞跃。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在我国深入推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功能,从思想上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目前,学界也有许多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治理的视阈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社会治理进程中的价值和功能。王学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治理活动,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特定社会共同体(诸如阶级、政党、集团、群体)所开展的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组织性的特殊治理活动。[7](p61-67)郑永廷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合社会思想、引领主流价值、疏导社会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批判错误思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p10-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有能力且应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治理领域内(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其思想教育、政治引导和道德教化作用,宣传和解释社会治理理念,培育和提升社会治理意识,组织和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实践活动中,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换的背景下,对党提出的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和新举措的贯彻落实和创新实践。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新途径新实践,这就是从社会治理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在与社会保持联系过程中吸收新营养与生产新知识,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9](p61-66)
进一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层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观念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指向思想领域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治理的开展又依赖于人和人的思想的进步和支撑,必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其中以做好社会公众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工作。因此,社会治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其中,社会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的对象和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作用的主体。特别是面对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必须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误区,既在学校又走向社会,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由社会外部反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主动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协助党和政府开展社会治理实践活动。
二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治理作用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将实践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认为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生活;只有深入到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历史过程中去,才能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其中蕴含着对社会治理现实情况的本质性把握。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社会治理的领域和语境中来,在社会治理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经受检验。同时,还要考察社会治理的实然状况,身临其境了解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深化对社会治理发展的阶段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把握,避免旁观、走马观花。只有真正深入到社会治理活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之中,深入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的内容体系和深层结构,才能对症下药给出恰当的思想引导方法和教育实践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作用和社会治理水平。
三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功能定位。这里的功能定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并以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治理方式的优势,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定位的切入点。简单来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满足社会治理需求和自身功能最大发挥度之间寻找一个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通常聚焦于人的思想和精神领域,其特殊性在于其所关注和强调的是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政治觉悟等问题,引导人们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就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着重通过思想引导唤起人们关心社会治理、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自觉,从而调节社会关系、指导社会实践。特别是针对目前由于缺乏对社会治理理念的理解而导致活动开展不力、方向不明、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从传统的单一进行理论灌输转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实现社会治理的应然要求和实然状况之间的对接。同时,也要警惕出现过度放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盲目赋予超过其自身功能的价值预期等情况。
因此,科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需要从时代背景、基本前提和功能定位出发,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学界研究成果、实践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回应社会需求、发挥社会功能、参与治理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在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并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在于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契合程度,这成为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合理性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时代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要求和期望,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为人的物质生产(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实践本身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都曾在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提供过重要的思想保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论断的提出,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党领导下的各项工作发挥保驾护航作用的肯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在人与社会建立广泛连接的现实基础上,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化解其内部的矛盾,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社会理想的联合体,从而最终达成促进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实践预期。[10](p3-7)这也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总体目标相契合。郑杭生曾指出,当今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巨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公共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等,这些问题是实际社会中存在的,需要有效治理,需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11](p66-74)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坚持以活力有序为目标导向,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目标上的契合,更有利于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最终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
人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活动对象,也是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接受者和必不可少的要素,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参与教育活动、反馈教育过程、体现教育效果等作用。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p56)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着手,从人的实际需要、人的切身利益出发来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和教育人,引导人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进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研究是学界重点关注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论域。褚凤英曾提出,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弘扬、培植人的主体性,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人学。[13](p99-101)同时,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现实的人”,即从事着实际活动和生产劳动的人,他们是活动的主体和对象。社会治理应实现以人为基础,“为了人”“依赖人”“发展人”,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动力开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切治理工作的价值判断基础。[14](p9-16)社会治理还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树立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现代治理理念,在社会基层,在党和政府领导和组织下,不仅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还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努力提升社会治理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这些说明了社会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二者的共同活动对象就是现实的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从对象上说,既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也要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的共同考验。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的开展不仅要有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还要有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以看作是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道德等方面对受教育者展开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灌输教育的方式,无法准确把握不同个体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摒弃强制性的、灌输式的外部、单向教育方式,强调进入对象活动及思想精神的内部世界,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以加强对人们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改变教育对象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帮助其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同时,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带来的不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相比于传统社会管理所常用的行政手段,社会治理更加强调运用综合手段,即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社会舆论调节、各种形式参与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统筹共用。这既可以依托行政、法律等具有强制性和制度性的治理方式统筹和整饬社会突出问题,也可以借助思想文化层面等弹性的非正式的方式消减多重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冲击影响,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以刚柔相济、相辅相成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柔性治理方式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协助社会对人们进行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的“显性”宣传和教育,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隐性”的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渗入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这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共通之处,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使人们在无形中被感染、熏陶和教育,更加强调从普遍的教育环境转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施加教育影响,也成为一种利于更深入、更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实践活动的创新方式。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实践活动,但二者在目标、对象及方式等方面高度相似、相互契合,成为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合理性的有力支撑,这不仅折射出二者在理论层面存在本质关联,还提出了最终落脚于社会治理实践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不仅是一种理论设想,还要真正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复杂环境和现实活动中时,从社会治理理念、意识及主体参与三方面的着力点入手,研究制定符合社会治理实际的路径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是宣传社会治理理念。作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多方面的重任,理应对党中央做出的决策部署和重要论断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后,及时进行科学普及和舆论宣传,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关注和回应这一热点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发挥自身的舆论优势,协助社会达成“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要求。通过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宣传氛围,借助多种方式宣传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重大成果、工作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增进群众对社会治理的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推进公众对社会治理的接纳和认同。同时,还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形式及方法,以社会公众的现实情况和思想需求为基础,做到既简单易懂又科学有效地推进理论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活动,将宣传资源和服务放到社会最容易看到的地方,通俗易懂地向公众传播和解释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比如身边社会治理的优秀人物、经典事例等,提高基层群众对社会治理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度。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科学制定一系列宣传措施,依托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整合社会宣传资源,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多渠道、立体化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决和回应社会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是培育社会治理意识。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认为,政府与民众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则更强调实现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即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民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政府管理,而要积极关心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由“为民做主”逐步向“由民做主”的转变。由于受到社会管理是自上而下开展、只有领导干部才是管理主体、普通群众只要关注自身事务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培育全社会的治理意识成为难题,改变这种现象已经是当务之急。思想政治教育要准确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尝试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实验的力度来提升民众的认识能力及政治素质,并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治理的理念、精神,使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治理的优势,自觉转变治理认知,从而在主动参与中尽快进入角色,塑造治理意识,为社会治理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培育治理意识措施时,还应注意民众思想意识的差异性和共性情况。由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众思想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明显增强,多元主体的目标诉求差异增大,如果仍对其采用强制性、刚性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育,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社会中普遍存在民众对社会治理参与面不广、积极性不高、主体较单一的情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持续培育,对民众治理意识和社会期待等共同性高的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找准突破口,使其深切感受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帮助其在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培养正确价值意识,从而形成社会治理新生力量。还要准确把握民众意识存在较大差异性的方面,因人制宜地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育方式,学习从差异性中甄别哪些是对立的、哪些是可以共存的,而不是简单地把差异性拒之门外。这不仅可以化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能让民众以更加积极、主动、自觉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治理创新中来,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社会治理生态环境。
三是组织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社会治理领域,就是民生水平的提升、社区服务的完善、参与治理相关事务的意愿增强等方面,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提出了新要求。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机制在认识与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得益于基层探索同顶层设计的“上下”良性互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组织动员好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让共治理念深入人心、落于行动。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培育出一支党务工作者队伍负责思想动员、政策宣传、沟通教育等工作,并倡导党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其次,要以群众的兴趣和需求为切入点调动内生动力。设计完善供需匹配的服务内容,并通过培育群众社团组织、开展群团活动、构建协商议事机制等抓手,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逐步引向深入。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建设导向,以群众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最后,要增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其服务能力与现实要求存在落差等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自治、参与城乡管理、推进法治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有助于真正做到让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共治,化解各方矛盾,减少各方分歧,凝聚各方共识。这一点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党和政府组织下,以医院、公安民警、基层党政组织为主力,从爱心企业、物业公司、志愿者团队到每一位普通群众,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治理优势,不仅医护人员在一线核心部位发挥主力作用,还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使这次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中交出了合格答卷。
在实践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必须沿着宣传治理理念、培育治理意识、组织动员多元主体参与这三条基本路径综合前行,科学地把握和引导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规范,唤起并培育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更好回应我国人民群众渴望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总之,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建设新理念新实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进入人群及日常生活的有力途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新对象,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热点,具有现实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具有共性,在目标、对象、方式等方面具有契合度,探索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契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考察,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契合,在考察和分析中可以发现二者的共性,在此基础上找到相互配合点,可以为共同推进中国社会治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