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党制度”重要论述的三重价值维度

2020-01-16 14:58王晓琎王目星马文婷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王晓琎 王目星 马文婷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有着许多新观点新论述。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清晰的指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战略之需。

一、理论深度:扎根中国土壤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明确指出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新型政党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新型政党制度是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定位、理想中形成的。两千多年传统帝国体制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倒塌,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3]但传统留下的“平铺化”的社会结构使民众如一盘散沙,如何凝聚和整合民众是构建现代国家的关键。以政党来凝集人民,以人民共和来建设政权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孙中山先生在经历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挫折之后,从俄国革命的经验中学来的,从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中借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不同于西方把政党当作民主的工具来考察,而是直接强调政党本质,即政党都是在一定阶级基础上形成为反映本阶级利益和世界观并为之服务的政治组织。而共产党的性质在《共产党宣言》中有着经典表述:“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无产阶级队伍的最先进部分”。所以,共产党不是无产阶级的一般性组织,而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最高理想是领导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性质、定位和崇高理想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先进性政党、使命性政党和领导型政党,决定了新政权建立后共产党必然是国家的领导力量。

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处理与其他政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问题即政党联盟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着鲜明的观点:“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是这只限于无产阶级内部不同的政党联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受时代局限没有回答,中国共产党用智慧和经验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最初的只注重纯洁性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经历的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顿中探索出“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4]开始注重联合资产阶级政党,后来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并肩作战、共同抗日反蒋,最终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广大民主人士认同,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真诚合作态度与对“三三制”政权的肯定赞同中自觉自愿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协商建国的康庄大道。

(二)新型政党制度秉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核理念与思维方式

新型政党制度是政党舶来品与“多元一体”传统思维方式的巧妙嫁接。“多元一体”不仅给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其衍生出的“大一统”“和合”“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等价值理念更是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大一统”。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时讲到“历史多次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一旦国家混乱,就会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灾难最惨重。”[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从皇帝专制一统转型为人民共和一统,实现了大一统的现代转型。大一统的政治形态需要唯一性的领导核心,把传统的“天下为公”更新为“立党为公”理念的中国共产党恰好符合中国人对政治核心的心理预期。同时,大一统的政治形态需要开放性的动态参与以保持其稳定与活力。中国共产党把传统的民本理念创造性地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观。

新型政党制度延续着“和合”思想的思维特质。和合思想是始于先秦流于当今的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其不仅是思维模式,也是行为方式,更是指向圆满境地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中国人处理矛盾、冲突并不非黑即白、不排斥异己,而是重视对不同因素甚至对立因素的调节融通。“和实生物”“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清晰地表明中国人力求在差异中寻求统一,在动态平衡中促成新事物、新样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中取得胜利、能转危为安、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一大法宝就是统一战线,即在多样性和一致性中不断调节保持平衡。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共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最大成果,是和合思想在革命时期的运作结晶。“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的创造性政党模式更是和合思想对世界政党政治的贡献。

二、战略高度:治国理政之制度基石

(一)新型政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6]新型政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落实载体。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讲到,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7]新型政党制度正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也为全国34个界别的代表们提供人民政协这一平台,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协助党和政府破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所以它“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8]这一本质反映主要取决于民主党派能否做好辅助共产党把“社会中思考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体制的导管和水闸,能否做好实现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转换器。还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特点,提升其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质量与水平。

(二)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

领导核心一元化与结构多元化的制度结构特征是政治格局稳定的秘密钥匙。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实现政治力量上一与多的统一,能成为一个动态的政治力量稳定阀,有效吸纳多元化的社会力量,避免体制之外的不稳定政治力量的出现。合作协商的友党关系是政党格局稳定的关键因素。新型政党关系一方面不会出现政党之间争权夺利、相互拆台的内耗场面;另一方面也不会出现因政党轮流坐庄易导致的政局不稳、频繁更迭的混乱场面。团结合作的关系使决策成本降低,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

政治格局稳定是新型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社会整合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必然环节,而社会整合正是新型政党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意识形态整合使各政党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任务要求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同时,通过利益诉求整合为各政党能够提供通畅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三)新型政党制度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

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展示制度优势的窗口。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总结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国家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绝大部分显著优势与新型政党制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直坚持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更是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民政治权利的主要渠道;还是为党和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重要制度平台。可以说,除了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这一显著优势外,其他优势都能看到新型政党制度的身影与贡献。

新型政党制度是打破西方政党话语霸权的有力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政党制度一直以来被西方诟病、质疑最多,攻击、诋毁最猛。因为它挑战到西方一直精心包装并战略性向世界推销的西方政党制度模式的销路和吸引力。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逐渐形成的本土化的政党制度,已经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稳定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和价值,引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他去一些国家访问时,不少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羡慕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9]这进一步彰显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积极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的多党合作故事,传播中国的多党合作成功案例,是我们打破西方政党话语霸权、确立中国政党政治话语权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思维广度:创新制度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10]同样,拓宽思维广度,创新性丰富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供给,充分运用制度内资源优势,从广度、厚度和深度上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激活新型政党制度功能是因时而动、依势而动的重大课题。

(一)理论内容层面的理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文章’需要在理论创新中被不断续写下去。”[11]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有待加强,研究中需要学术化理论内容,科学化理论体系,在理论创新中为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力量。

以制度建设为基点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缘起,总结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演变的历史经验及其发展规律,探讨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及其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深入开展政党文化研究,培育新型政党制度文化,研究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新’在何处,探索提升新型政党制度建设路径等。”[12]尤其是民主党派要加快参政党理论建设,突出参政党的政党性,探讨参政党运行的规律,强化参政党研究的学理性。

(二)制度运行层面的机制创新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每一种制度的功效都要靠机制去实现。一种制度建立了人们并不一定会遵守,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只有当制度形成了机制,也就是人们能够自动地趋向于制度目标的时候,制度才算真正地建立起来了。”[13]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仍存在不规范、不完备、流于形式等问题。“制度转化为机制的驱动力,一是来自执行者与时俱进转变理念与提高认知;二是来自利益相关者利益矛盾的内在自我协调,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公约数的内在驱动;三是来自监督、问责等外部控制。”[14]

首先,中国共产党要提高领导多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首先应从治国方略上确立多党合作治国的理念,使之成为中共各级组织以及全体党员的共识。”[15]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各级统战部门尤其是地方及基层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要把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治国的重要政党主体,积极引导民主党派参与地区治理。需要把握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毛泽东同志讲:“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做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6]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地领导,要抓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但是必须让民主党派独立工作,不能在日常事务中处处插手,包办代替。真正做到坚持民主党派自觉自主自为,尊重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发挥民主党派的主体作用。

其次,民主党派要加强参政党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是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培养提高党派成员的政治价值观、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二是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在参政议政、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中培育党派成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使命感、政治成就感。

第三,拓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的载体和渠道。一要丰富多党合作方式方法。加强多党合作的协商治理功能,探索政党协商与人大协商、政府协商的有机结合;强化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职能,建立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落实情况的专项民主监督长效机制;根据民主党派界别特色做强专门领域的参政议政,提高调研实效。二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人民政协是新型政党制度历时最久、发展最完善的工作载体。“要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集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17]三要加强新型政党制度有关政策文件的可操作性。长期以来,有关新型政党制度的政策文件都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没有配套的、具体的、细化的规范和程序,或者虽有规范和程序,但过于笼统、较为原则、缺乏操作性,阻碍了制度效能的发挥。四要探索网络化工作途径。不仅在新型政党制度宣传上用好新媒体,更要探索大数据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的积极运用,用科技改变完善政治参与。

第四,积极探索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有利于”和“三个有效避免”可以说是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评价原则。如何在体现人民性、稳定性、有效性的基础上细化效能评价体系,是新型政党制度转化为机制,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关键环节。主要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促进国家良性治理等方面考察其效能。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过,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方向做出了深刻论述,为有效健全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指明了路径方向,为在把握时代主旋律的现实条件下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做出了明晰判断,为有效建立我国政党制度话语权提供了科学、明确的指引遵循。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我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点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我国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探析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