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论贾谊研究

2020-01-16 14:37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史学家班固文帝

刘 毅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湖南 邵阳 422000)

毛泽东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政治家,一生酷爱读史,并能学以致用,很注重古为今用,曾在1956年8 月24 日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说的:“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1]1964 年9 月27 日,他在一份批示中更明确地说学史应该“古为今用”。[2]毛泽东重视历史教育,善于运用历史教育党的干部,并注重用历史典故启迪、教育干部。1958 年4 月27 日,正值我国火热建设时期,需要创新和解放思想,毛泽东号召年轻干部要学习贾谊勇于创新,敢于作为等精神。本文以毛泽东评论贾谊为切入点,对毛泽东评论贾谊进行系统探析,同时与史学家对贾谊的评论进行比对研究,试图以小见大,分析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一、贾谊生平

贾谊(前201 至前168 年),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历史事迹在《史记》《汉书》等皆有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3]这充分反映出贾谊年少便饱览儒家经典,并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贾谊十八岁(前183 年),当时的河南守吴公赏识贾谊的才华,于是被吴公“召置门下,甚幸爱。”[4]

汉文帝刘恒即位不久,广纳贤士,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3]又因为他曾师从李斯,于是封吴公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3]于是才学俱优的贾谊受吴公举荐,被召入朝立为博士,此时贾谊22 岁。“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5]所谓博士,“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辩于然否。”[6]由此可见,博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必须以渊博的学识主动为皇帝出谋划策。此时贾谊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7]贾谊在朝中凭借渊博学识,敢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并提出诸多改革措施,“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7]因此,鉴于贾谊突出的政治才能,备受文帝器重,先破格担任太中大夫之职,官四品,欲升擢提拔任公卿之职。贾谊因性格率真,少年得志,言论更加激进,毫无避讳,时有与朝中大臣意见不和,故而受到集体排挤,史载:“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8]文帝听信谗言,开始疏离贾谊,“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8]文帝四年(前178 年),贾谊被贬长沙俄日长沙王的太傅,这对有政治抱负的贾谊无非是晴空霹雳,又因长沙地处南方,湿气重,贾谊深感自己享寿不长,终日郁郁,常把自己比作屈原,写下《吊屈原赋》,名为凭吊屈原,实为抒发内心的怨愤之情。

文帝七年(前173 年),贾谊时三十二岁,文帝思念贾谊,遂召回,文帝感慨:“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9]入长安不久,文帝便拜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任职期间,贾谊仍欲施展抱负,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提出诸多针砭时弊的见解。史载:“梁怀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五年一朝,凡再入朝。因堕马死,立十年薨。”[10]文帝十一年(前169 年),梁怀王因入朝意外身亡,贾谊非常自责,“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11]文帝十二年(前168 年),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洛阳少年,空有一腔忧国忧民之心,在鸿才未展、壮志未酬中抑郁夭亡,世人无不感慨,后代史学家及毛泽东对这位才华横溢、少年不得志的遭遇深表惋惜,并各有评论之言。

二、史学家对贾谊的评价

汉代伊始,上至君王重臣,下至平民商贾,对贾谊的生平事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首先,历代史学家对贾谊的政治才能是充分肯定的,但对其是否怀才不遇存在分歧,一是以司马迁等为代表的,认为贾谊怀才不遇,理应得到更高的官职,实现更大的政治报负。另一种观点是以班固等为代表的,认为贾谊虽然没有委以更大的职位,但其策略基本得到文帝认可,所以“未为不遇”。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7]“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12]从上述司马迁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其对贾谊的同情,认为贾谊本可得到文帝的重任,但受到朝中大臣的诋毁阻挠,最后未能受到重任。司马迁对贾谊的评价受到后世不少史学家的承袭,刘向与欧阳修就是典型代表,汉书载有言:“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13]欧阳修在反驳班固认为贾谊“未为不遇”时说到:“班史《赞》之以谊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予切惑之”。[14]接着在文章《贾谊不至公卿论》中分析:“故天下以谓可任公卿,而刘向亦称远过伊、管。然卒以不用者,得非孝文之初立日浅,而宿将老臣方握其事,或艾旗斩级矢石之勇,或鼓刀贩缯贾竖之人,朴而少文,昧于大体,相与非斥,至于谪去,则谊之不遇可胜叹哉!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裨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泪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殆) 与春秋褒贬万一矣。”[14]由此可见,在欧阳修认为贾谊“不遇”的,其缘由是受到大臣的诽谤与排斥,从而导致文帝之 “远贤”。

班固与司马迁等的观点不同,认为贾谊虽位不至公卿,但其谋略基本受到了文帝的采纳,不能算是怀才不遇,《汉书》载:“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13]又言:“贾生矫矫,弱冠登朝,遭文睿圣,屡抗其疏。暴秦之戒,三代是据;建设屏藩,以强守围;吴楚合从,赖谊之虑。”[15]由此可见,班固认为贾谊“未为不遇”。同样,王安石也赞成班固的所言,并在其诗作中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16]在其文中表露出,一个人的才华有没有得到“遇”,主要在于君王对其谋略是否采纳,对其才华是否认可,并不在于其官职的高低,如果其言尽听,即使职位卑微,也说明君王对其有知遇之恩,倘若其言尽废,那么即使位至公卿也难以言知遇。

通过上述各史学家对贾谊的两种评论可以看出,贾谊的政治才能是受到肯定的,主要分歧在于贾谊是否怀才不遇,两个观点虽然表面上存在对立,但深究可以看出,纵观历史,对人才何为知遇,何为不遇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史学家的评论存在些许主观因素。总之,贾谊一生既有“遇”也存在“不遇”,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抹煞另一个方面。所谓 “不遇” 是指贾谊本可以任公卿,后来被谪居长沙任太傅,这个客观事实,就他个人而言是“不遇”的。所谓“遇”则是指他的政治才能受到汉文帝认可,其政治见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帝或后继者重视与实行,为巩固汉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毛泽东对贾谊的评价

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一生惜才爱才,对年轻有为之人倍加欣赏,对贾谊的评价一直是非常肯定的,对他非凡的才华高度赞许,并以此为青年才俊的榜样,鼓励身边年轻人,同时,对贾谊波折的不幸遭际,特别是因梁怀王坠马,过度自责,最终导致抑郁而终,感到极度惋惜。为表达对贾谊的竭力赞扬与惋惜之情而特意写诗两首;一首为《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另一首为《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17]这两首诗完整的展现了毛泽东对贾谊的评价,足以看出毛泽东对贾谊的肯定程度非同一般。

毛泽东对贾谊的高度赞许,离不开毛泽东对年轻人才的欣赏,更离不开贾谊自身卓越的才华和积极纳谏被采纳创下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说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常常提到贾谊及其作品。1958 年4 月27 日,正值我国火热建设时期,需要创新和解放思想,毛泽东为鼓励身边工作的人敢于创新,勇于作为,希冀他们能像年轻有为的贾谊学习,曾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言:“家英同志:如有时间,可一阅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鵩鸟》二赋不阅。贾谊文章大半亡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伯达、乔木有兴趣,可给一阅。”[18]

同年5 月8 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作“破除迷信”的讲话,其中就有对贾谊的评论,向与会代表生动的介绍了贾谊的生平事迹与写作情况,说他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毛泽东说:“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贬到长江,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史专家。他写了10 篇作品,留下来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与《过秦论》。他死在长沙的时候才只有33岁。”[19]《治安策》是毛泽东是毛泽东最推崇的政论文章,该文针砭时弊,对朝廷一味的粉饰太平的做法,严厉的批评为“非愚则谀”,深刻的分析了当时政治实际状况,提出了当时诸侯一旦在其领地发展壮大,肯定会使朝廷出现“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20]有的放矢,说理层层深入,感情真挚激扬,文章极富感染力。总之,毛泽东对贾谊在文中体现出的政治才能极度赞扬。

四、毛泽东评论历史人物的特点分析

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贾谊的评论是在认可贾谊的政治才能的基础上,主要讨论贾谊一生在政治上有没有被汉文帝认可,有没有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司马迁、班固等是以一个正统史学家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人物,会用一种相对客观的方法去评论贾谊,所以他们既能肯定其历史功绩,也能看到贾谊自身的一些缺陷等,把贾谊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作出客观的评论。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学家,他阅读史书的目的主要是服务政治,与史学家为考据历史真相的目的完全不一样,角度不同,方法自然不一样,故而史学观不一样,读史过程中也不过多的进行考据,更多的是以政治家的角度去读史,具有一种很强烈的现实感。同理,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点主要是试图将其借鉴到现实政治中,以他赞赏的历史人物为榜样,鼓励身边的工作者,这一目的使得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更具现实性。此外,毛泽东的评价历史人物不可避免的带着鲜明的个人情感去读史,他常常是带着赞扬或批评等情感来评价历史人物,导致他在历史人物的评价的上会出现偏颇。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出于欣赏贾谊,多次在不同场合称赞,并专门作诗进行赞扬,主观倾向太多,没能看到贾谊的一些缺陷。

综上所述,本文以毛泽东对汉代贾谊的评论为着眼点,以小见大,大致可以分析出毛泽东评论历史人物的特点及其史学思想,其特殊的地位决定他读史的出发点有异于其他史学家,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借鉴。毛泽东史学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他的史学思想,为我们全面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更丰富的角度。同时,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对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史学家班固文帝
班固救马
悬梁刺股
罗文帝剪纸作品
止谤妙招
司马迁对历史学作用的认识
孝继父业的班固
班固智夺御马
最意想不到的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