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佑春
(中共洞口县委,湖南 邵阳 422300)
洞口县现有罗溪、长塘、大屋3 个瑶族乡、25 个村寨,总人口22746 人。近年来,洞口县立足罗溪瑶族乡实际,找准契合点、把住发力点、抓好突破点,坚持以点带面,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3 个村寨入列中国传统村落,2 个村寨分别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少数民族最美村寨,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嵌入了“统战元素”,贡献了“统战智慧”,彰显了“统战作为”。
建立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洞口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担任组长。建立联席工作制度,由统战部门牵头抓总,协调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工商联、县民宗局、县住建局、县文体局等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台《洞口县统一战线深化“同心美丽乡村”创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行动方案》,将融合推进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坚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同心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评,并定期进行通报。
一是助力助推招商引资。截至2020 年6 月,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助力助推罗溪瑶族乡利用外资30亿元,引进各类企业68 家。其中落户在白椒村的苏宝顶风力发电项目华能集团投资过亿,中惠旅集团投资10 亿元整体开发罗溪国家森林公园项目成功签约。二是培育培优特色产业。建立企业联村帮扶机制,扶持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近3000 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27.8 万元,培育出楠竹加工、冬笋加工、猕猴桃种植等特色农产品产业。罗溪瑶族乡栽种油茶2361 亩,改造楠竹10 万余亩,成立专业合作社9 个,并与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入股分红。采取村企合作模式,引导邵阳裕鑫山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旺正竹木业等企业参与白椒村、宝瑶村产业合作,帮助村民增收。三是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引进开发商投资1200 万元,建设水上乐园丰富乡村旅游。宝瑶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定标准,建好16 家民族特色民宿客栈,解决村民300 余人就业,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 万余元。宝瑶村被评为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AAA 级景区。
在融合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注重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贴近民族实际。罗溪瑶族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土地”,我们充分利用罗溪瑶族乡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将罗溪瑶族乡特色村寨建设融入罗溪国家森林公园和湘西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整体规划。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白椒村整合各类民族发展资金480 万元,建设了1350 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及广场,加宽、硬化村主干路4.2 公里,安装了100 盏太阳能路灯,修缮房屋、建设村寨大门和防洪保坎。宝瑶村整合资金近500 万元,修建了风雨桥、钟鼓楼、文化广场及产业园道路硬化等,安装复古式太阳能路灯210 盏,完成2 座风雨桥和沿河两岸景观灯亮化工程,村民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草,营造出农家小院的优雅意境。二是坚持突出民族特色。所有民居“穿衣戴帽”,特色村寨分外亮眼,做到全村房屋统一结构,统一色彩,统一风貌。白椒村特色村寨主体为清嘉庆年间修建的进士府,占地10 余亩,四周用青砖油灰砌成高约一丈至三丈不等的砖墙,墙上有飞檐翘角,墙面壁画精彩绝伦,墙体上雕花奔放,墙内建有住房、茶楼、休闲走廊等瑶家吊脚木楼。三是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大坪红军风雨桥”“宝瑶古驿站”“湘黔古道”和“思义亭”四处省级保护单位得到修缮,“喝熬茶”“唱山歌”“瑶族服饰” 被列为邵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了吹木叶、木偶戏表演、舞龙灯(有舞龙灯祭祀仪式)、山歌对唱、竹竿舞表演、打糍粑、打陀螺、踩高跷、乌饭节等民俗文化。
始终坚持将民族团结贯穿于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一是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尊重瑶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支持移风易俗,引导和帮助瑶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推进民族进步。二是瑶汉共建共融深入人心。通过融合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和同心美丽乡村创建,瑶汉人民团结互助,共建共融。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乡村基础设施、村寨环境卫生都有显著的改善。特色村寨风貌得到呈现、特色村居得到彰显,传统节庆习俗得到传承和发展,村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积极推进“互联网+ 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三是村寨建设活力有效迸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成立新乡贤会、建立同心书屋,兴建村寨同心文化广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平安家庭、和谐家庭、文明家庭、书香家庭和村里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形成了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村民参与同心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一是群众参与建设内生动力不足亟待增强。目前,县、乡、村都十分重视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这项工作,积极部署、有效衔接,发挥了较好的主导作用。但是,群众主动参与不够,村级经济能人的关注度不高,村里对产品深加工、旅游景区开发和文化创意企业的引进力度也还不够。
二是少数民族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亟待整合。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多数常年外出务工,村寨特色的砖木结构房屋空置率较高,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这些建筑的修缮、基础设施的改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等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更需时间周期。目前主要是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民间资本、大型旅游开发企业不愿投入,不能充分激活旅游经济活力,资金缺口还较大。比如罗溪瑶族乡白椒村建设项目计划中,对古村院落的民房仿古窗进行改造约需资金100 万元,对古村院落进士府城墙进行维修及恢复约需资金1500 万元。
三是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日渐淡化亟待保护。由于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往往呈现出与周边汉族村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但由于大多数传统民居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少数民族语言、服饰逐渐汉化,民族传统工艺后继乏人,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日渐淡化。
四是少数民族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亟待扶持。受村民自身能力、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村寨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层次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欠佳,特色村寨后续建设资金和后期维护资金来源短缺,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融合建设后劲不足。比如冬笋的加工产业,停留在家庭小作坊粗加工(晒干)层面上,并没有形成规模的生产—深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
融合推进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统战部门牵头抓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作机制的协调作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建设合力。要着力建立县乡村三级和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联席工作制度,整合资源,深化合作,合力推进。二是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民是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主体,村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反映了对其主体权益的落实和尊重程度,这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要善于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帮扶作用。引导发动统一战线成员、统战社团组织、商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积极参与特色村寨建设和同心美丽乡村创建。四是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组织和引导专家学者研究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建设,参与村寨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方案制定,为村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性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建设合力。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同心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并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在积极申报争取民族地区发展资金项目的同时,建议县本级财政增加民族发展资金,加大力度扶持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被列入国家和省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县级财政应安排相应配套资金。同时,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统战社团组织、基层商会(协会)和异地商会等独特优势,积极为民族地区发展牵线搭桥,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要广泛动员非公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党外代表人士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激活民间资金参与特色村寨建设,拓宽村寨建设的资金来源。
发展民族村寨产业经济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支撑和依托。要立足长远,结合村寨实际,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特色经济,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加大对文化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祭祀活动,集中展示民族村寨特色文化,扩大瑶族生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少数民族村寨大多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发展工商业缺乏自然资源优势,但却自然风光优美、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适合培育特色村寨风情旅游,培育和开发少数民族特色餐饮。要加大对特色村寨的包装、推介、宣传力度,培育特色村寨旅游示范点,形成特色村寨旅游品牌,提升特色村寨影响力。比如,花鼓戏电影《儿大女大》和抗战题材电影《古道西风》均在罗溪瑶族乡宝瑶村拍摄取景,对该村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要充分依托当地土地、林地等优势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种养业水平,鼓励村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经济效益。要大力发展特色“名、优、特”农副产品、畜牧产品深加工。扶持和发展农家小作坊,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旅游纪念品。引进先进的品牌包装技艺,推动形成少数民族特色品牌。
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针对少数民族村寨逐步都市化、民族特色逐步淡化等问题,要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该民族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制定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建设的指导性标准,为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建设不能脱离该民族的文化与风俗的传承,在保护、修复村寨建筑的同时,要注意针对该民族没有文字的特点,通过传承人口述,把民族习俗以汉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形式保留下来,为特色村寨建设注入传统文化内涵。民族历史文化是特色村寨建设的内涵和灵魂,要增强村民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加大对村寨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和自然乡村风貌的保护力度。要重视发现、培养少数民族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人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村寨文化建设。要积极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鼓励村民开展唱民族山歌、跳民族舞蹈、举办节日庆典等传统文化活动。鼓励支持村寨群众创办具有当地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团体、表演队伍,精心培育和搭建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