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与执政规律的实践探索

2020-01-16 13:38王乃波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政党领导制度

王乃波

(政协大连市委员会,辽宁 大连 116001)

中国共产党从探索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入手,准确判断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发展动力,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不动摇,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在经济基础领域围绕“市场与计划”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上层建筑领域围绕“民主与集中”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等问题,不断探索和总结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的科学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特征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充满生机活力。

一、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探索历程与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对治国理政一般规律的探索阶段、对治国理政特殊规律的探索阶段、对治国理政特殊规律探索的成熟阶段。可以说,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探索把握更加驾轻就熟、科学完备。

1.对治国理政一般规律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这一时期,党着眼于总结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历史教训,拨乱反正,通过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纠正“两个凡是”,做出“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果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一个相当长”“四个存在”的基本路线,确定和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党政分开,探索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着力点,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先后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板块理论”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融合理论”。总之,是在不断完善生活资料市场基础上,积极发育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以此弱化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行为,强化企业自主经营作为,推动政企分开,以市场体系为纽带形成“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围绕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探索党政分开、简政放权,以行政体制的放权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由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综合改革的最终效果,集中到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所形成的特征,就是彻底走出了“一元化领导”的思维定式,活化了党的领导方式,强化了党的一般执政方式,党逐渐从着力于执政党一般规律视角思考和研究治国理政问题。

2.对治国理政特殊规律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这一时期。党着眼于总结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经验体会,基于邓小平同志“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的英明论断,彻底搬掉改革前进中的“拦路虎”,确立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计划调控。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明确党政分开是职能分开,不是绝对分开,确切说应以党政分工取代党政分开,以此规范集中,强化民主。此时期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工作规则“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还做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方式。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即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由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综合改革的最终效果,集中到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所形成的特征,就是切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要求,优化党的领导方式,强化党的特殊执政方式,党逐渐从着力于执政党特殊规律视角思考和研究治国理政问题。

3.对治国理政特殊规律探索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大体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及以后这一时期。在此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在领导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做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并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进一步强化集中,规范民主。由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综合改革的最终效果,集中到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所形成的特征,就是围绕党政融合,强化党的领导方式,优化党的特殊执政方式。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光辉前景。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各种诋毁,在“主义之争”和“政党制度之争”中勇往直前,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走出一条独特鲜明的成功之路,对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等治国理政规律的把握日益成熟起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坚持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相统一,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新路,推进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现代化,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1.发展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一步彰显党的先进性和制度优势

西方的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理论早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以议会为平台、以选举为手段的西方多党竞选制度,尽管在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的国家的过程中,其以政党监督、政权参与和社会整合为功能特征的政党制度曾显现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主要矛盾,使得其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政治体制很难找到在政治上的民主与集中、经济上的效率与公平、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客观平衡点,也就很难体现西方多党制的制度优势。无论是多党制还是两党制,各方均是以权力为核心进行争斗,往往无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建设和社会的长足进步,甚至每到大选时还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动荡。这种“既换党又换人”的政党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受到各方面的质疑,以至于使越来越多选民失去信心而放弃自己的选举权。

在中东一些国家由于其“既不换党又不换人”政党制度长期存在,在“政教合一”或“军人政权”的统治下,给西方大国以可乘之机,以输出“民主政治”打击反对“独裁”和“专制”旗号,采用颜色革命方式或用武装其国内反对势力等方式,逐一颠覆这些国家政权,以实现西方大国侵略的目的。造成中东许多国家战火不熄,人们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根本看不到西方所输出的民主政治给这些国家所带来的和谐民主的希望。可见,无论是“既换党又换人”的政党制度还是“既不换党又不换人”的政党制度,都给当代世界留下了无可弥补的残局和遗憾。此时,世界众多学者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开始重新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研究《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原理,更多的政要关注中国所发生的奇迹也就毫不奇怪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社会和国外政党日益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中共因素”,这既有因金融危机影响的蔓延,西方政党面临日益深刻的“民主困境”“治理困境”“发展困境”“价值困境”,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彰显的新的发展前景,其背后实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展现的蓬勃生机和先进经验。

概括而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特点是“不换党但换人”,是世界独树一帜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主要成就,使世界在“既换党又换人”和“既不换党又不换人”的政治迷茫中为之眼前一亮,众多学者先是从“主义”上寻找答案,从中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而又在“政党制度”上寻找答案,从中看到了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力,现在又在“五年规划”上寻找答案,从而看到中国如何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五年一周期的接力实施,一步步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做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大政治论断和理论概括,说明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避免旧式政党制度代表部分人和集团利益的弊端;它把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集中各种意见,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阶级和集团利益撕裂社会的弊端。总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吸收世界政党科学执政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特殊原理和规律,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民主党派参政党的进步性有机统一,显现出与时俱进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可以实现对防范权力任性行使的有效制衡,还有利于权力正确行使的合纵凝聚,这就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给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带来的新希望。

2.加强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方式更加全面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引述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并且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些制度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党的全面领导、为人民靠人民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并提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概括来看,党的领导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党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重大决策的领导,集中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核心是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条政治路线是在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历史教训,彻底否定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依据而制定的“一个相当长”“四个存在”的基本路线,最终形成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依据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在实践中逐渐由“两个文明”发展到“五个文明”的现代化建设内容。这完全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越来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执政规律要求。

党的思想领导主要是理论观点、思想方法以至精神状态的领导,集中体现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核心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在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以及摆脱“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还我们党“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围绕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逐渐又与时俱进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指引党和国家始终朝着正确航向前进。实践证明,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之所以持续不断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党逐渐成熟的标志,党的指导思想越来越体现出真理的力量和新的时代特征。

党的组织领导主要是通过党的组织、干部和广大党员,动员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集中体现在发挥党组织核心、党的干部的骨干、党员先锋模范、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上。核心是贯彻“组织体系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上。在党的历史上,尽管明确提出“组织路线”的概念,以及“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与“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四化”的干部队伍方针,但始终未对党的组织路线基本内容做出明确概括。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首次概括新时代组织路线,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确立,使党的组织建设的方向原则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党的组织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必须通过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正确贯彻来实现,还必须依靠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来承载。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内容看,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从形式看,就是党的民主集体制,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其本质是实现党的有效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得到完善和发展,如通过集中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日常工作行为,都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加深入人心。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和根本的组织领导制度,逐渐由制度民主、发展到程序民主、直到规则民主。党的领导方式,也逐渐由选举(表决)式民主拓展到协商民主,从中展现出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丰富拓展党的建设内容体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特色更加鲜明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推动着党的建设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从党的建设主体内容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的建设内容一直延续革命党建设的内容,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三大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之前,逐渐形成“一条主线、五个重点”,即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为重点。到党的十九大则形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在长期的伟大自我革命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使党的建设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系统完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特色更加鲜明。

从实践探索进程看,我们党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要求出发,从列宁提出的组织建党,到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提出思想建党,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制度建党,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在建党九十多年的长期实践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和反腐败斗争等项建设探索中,取得宝贵经验,使党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积极应对“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朝气蓬勃走进了新时代。

从党的建设地位和使命看,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突出强调革命党加思想建党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明确思想建党于革命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又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执政党加制度建党艰巨性的思想认识,明确制度建党对于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党的建设最大政绩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一大贡献,无论伟大工程或新的伟大工程,都是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从“工程设计”的客观内容角度强调了党的建设重要性。而“党的建设最大政绩观”,则是从新时代的形势需要,从“工程实施”的主观要求角度强调了党的建设重要性,更加突出伟大工程对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性。

4.审时度势掌控社会主要矛盾和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定力更加坚定不移

正确分析和把握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既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不同时期确定社会发展动力的严峻考验。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解决主要矛盾的动力必须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以此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则发生根本性变化,亦即由对抗性转化成非对抗性,解决主要矛盾的动力由阶级斗争转化成改革开放创新,但我们党对此的认识和实践则走了较长时期的弯路,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发生。本来党的八大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这一根本性变化,但之后很快又步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长期社会实践,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惨重损失和伤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果断恢复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判断,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果断做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随之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并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又审时度势,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分析判断,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亦即围绕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则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创新步伐,并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做出分阶段实施的战略部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好展望。

历史深刻证明,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即从我们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走进新时代,在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中,党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领导责任,审时度势分析和掌控社会主要矛盾和动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完善和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此同时,党又自觉围绕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展伟大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的斗争,实行“三个坚决反对、一个克服、一个战胜”,积极应对“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坚定不移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而奋斗。

三、党的建设的实践启示与党的执政经验系统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启示,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内容进行概括,笔者从个人长期从事经济和党务工作的经历和研究视角分析,认为集中起来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在深入探索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规律

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是世界政党政治的普遍性原理,对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十分必要。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进而形成政党政治是普遍性规律。政党政治两个显著标志是“政党存在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政党掌握政权,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同样,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也面临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积极应对“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实行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探索党的领导规律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特殊性原理,对党治国理政进行全面领导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同西方的多党竞争、各代表一部分人利益的竞选制度不一样,它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作为执政党处于长期的领导地位。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除了吸收借鉴世界政党政治一般原则和政党制度普遍特征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以外,还要根据自己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不断探索如何在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领导的特殊规律性,保证巩固长期的执政地位。

在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和领导规律过程中,要严防“以党代政”或“以政代党”,不断积累和发扬光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宝贵经验。既要深入研究和汲取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也要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由“一元化领导”到“党政分开”再到“党政融合”的历史进程,从中积累和丰富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与政治思想组织全面领导的经验。总之,在深入探索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规律。

2.在积极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实践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推进伟大自我革命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必须通过伟大的社会革命去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也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必须通过伟大的自我革命去实现。而伟大的社会革命必须依赖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去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便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而步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在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中,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不断纠正各种错误思潮干扰,防范各种经济政治风险冲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直至走进新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正确分析和判断我国社会将很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因此,解决这个矛盾的动力就不能借助阶级斗争,而要依靠改革开放。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虽又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非对抗的性质没有变,还必须进一步依靠改革开放创新来解决这一矛盾,亦即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成就是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实现的,而那些所谓的“终结论”“崩溃论”等攻击企图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我们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之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也就进入新的伟大工程阶段。在此期间,尽管党犯过很多错误,甚至出现“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党的自身力量。也就是党通过伟大的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真正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那些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期待中国也走多党制道路的各种阴谋也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密不可分,相伴而行,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接受考验。伟大的自我革命推动着伟大的社会革命前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又对伟大的自我革命不断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可见,历史又吹响进军号角,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上还充满着各种艰难险阻,党必须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有效应对“四种风险”和“四大考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积极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实践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推进伟大自我革命的实践。

3.在努力贯彻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哲学范畴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哲学范畴讲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观”相结合,从政治学范畴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我们党来之于人民群众,也必须全心全意忠实服务于人民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和根本的组织领导制度,从哲学范畴讲是中国传统“中庸”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结合,从政治学范畴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其中,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是实体民主制度;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程序民主制度;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是规则民主制度。当前,尤其要坚决贯彻“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正是靠民主集中制这一组织原则,才组织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又是靠这一根本组织领导制度,我们党才实现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的全面领导。其中,选举(表决)式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重要方式,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又一重要方式,二者共同构成了党的主要领导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实践证明,脱离党的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就体现不出真正的民主;反之,脱离民主集中制,党的群众路线就无法实行科学的集中。因此,必须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努力贯彻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哲学范畴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

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从严治吏监督力度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全面从严向纵深推进的力度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全面从严治党,基础是全面,核心是严,关键是治,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这也是关联党的系统建设的重大问题。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治党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从严治吏要解决的是党的执政骨干队伍建设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从严治吏最终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通过从严治吏,标本兼治,锤炼党性,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执政骨干队伍。要贯彻好干部标准,统筹“选育管用”,把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扎实做到位,筑牢干部队伍建设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打虎拍蝇猎狐齐头并进,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不仅净化了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带来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扭转,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还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更加信赖。在此过程中,严格执行“三个区分”政策,坚持严厉惩处和正向激励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一条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从严治吏监督力度相统一的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向纵深推进的力度,保持不变的步伐,开辟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境界。

5.在全力推进党的建设工程设计与工程实施强度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推进党的建设工程实施的效果

党的建设从伟大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从组织建党到思想建党制度建党,从组织思想建党到制度治党,党的建设内容从三大部分发展到“一条主线,五个重点”,再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可以说党的建设内容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了。之所以称为“工程”,是比较形象地形容党的建设像自然科学的工程建筑一样艰巨,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事物。由此推理则不难看出,党的建设无论称作是伟大工程,还是新的伟大工程,都是从工程设计角度阐发的。

“党的建设最大政绩观”,则主要是从工程实施的角度阐发的,亦即党的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出来后,关键是要付诸实施,否则,便成为一纸空文。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忙于抓经济社会事务,疏于党务管理,把党的建设虚化、弱化、边缘化,甚至把党务工作和政务工作对立起来,认为抓政务是主业,抓党务是副业,致使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习近平总书记“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提出后,科学有效匡正了伟大工程的工程设计与工程实施的关系,并强调落实主体责任,一抓到底,严格考评和责任追究,使党的建设面貌为之一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大贡献。走进新时代,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揽“四个伟大”,坚定不移地抓好伟大工程的实施问题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新时代要在全力推进党的建设工程设计与工程实施强度相统一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推进党的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这是党的建设一条成功经验,必须一以贯之。

猜你喜欢
政党领导制度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