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秩嘉 唐 健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 上海 201600)
共青团既是党的后备军和助手,也是青年群众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其社会角色具有明显的多重性特征。基层团组织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团员的纽带和桥梁,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同时承担着为党输送新鲜血液的职责使命。基层团干部作为共青团基层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大多年纪轻、学历高、有理想、精力足,往往在承担本职工作之外还承担着所在单位其他岗位的工作,比如党建、组织、纪检、宣传、扶贫等。因此,基层团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扮演多重角色、承担多类工作,但是他们往往无法同时满足不同角色提出的目标期望,在工作中疲于应付、顾此失彼,形成了多重工作角色的角色冲突。
在心理学上,角色冲突是指“因不相容的角色期望而导致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现象”,它包括“个体对理想角色的认识与其实际角色行为的认识发生矛盾”“个体变换角色时产生的新旧角色冲突”“不同角色地位的占有者对特定角色缺乏共同认识产生的冲突”“个体同时扮演几个角色时产生的多重角色冲突”等四种形式[1]1995。本文着重分析第四种冲突形式。通过与多名乡镇及学校团干部的调研访谈,本文总结出当前基层团干部角色冲突的现实表现和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期冀以此缓解当前基层团干部的工作矛盾,提升团青工作的质量。
调查显示,基层团干部普遍认为自己工作的忙碌程度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因而感到分身乏术、心力交瘁。他们中很多人是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活力、有朝气、有追求,因而往往被选为团干部。由于肩负着其他业务工作,往往只能利用日常工作间隙或业余休息时间开展团青工作,时间与精力都无法得到保障。他们普遍表示,日常的业务工作往往已经使他们疲于应对,对团青工作有心无力。虽然他们也很想把团青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但时间与精力上的制约使他们无心主动思考团青工作的创新与质量,更多时候只能是应付了事。
当多重职务角色同时提出角色要求时,各角色之间的矛盾和抵触往往会使基层团干部产生焦虑情绪,并以逃避抗拒部分角色的方式来缓和冲突。访谈中,几名基层团干部开诚布公地表示,团青工作只是自己的“副业”,对团工作缺乏热情,甚至怀有一定的厌烦情绪。对上级团委交代的工作,自己往往是被动应付,很少会主动高效地将上级团组织赋予的任务完成好。总的来看,基层团干部对待团青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态度比较消极。上级团组织布置工作任务时,基层团干部往往以自己角色太多、忙不过来等理由敷衍了事,甚至不予理睬。即便是完成了任务,也往往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仓促走个过场,质量不高,方法单一,不注重实际效果,形式主义明显。
受访者普遍表现出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本领恐慌倾向,表示自己能力不足,无力同时满足多种角色的社会期待。他们认为,要真正干好基层团青工作并不容易,既需要准确领会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精神的理解能力,也需要争取经费支持、组织开展活动、进行思想调研的沟通表达、协调实施与文字总结能力,还需要同时应对业务工作与团组织任务时的时间管理统筹能力等。面对多重角色的能力需求,基层团干部对自身的能力素质普遍表示担忧,认为自身知识结构老化、综合素质欠缺、沟通能力欠佳、统筹能力不足。这种能力恐慌使基层团干部经常产生严重的角色错乱感,对待多重角色的工作需求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忘了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缺乏对不同身份角色的明确定位和对不同工作的系统性统筹。
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身份进行认知、体验并于其中获得归属感的过程。对自身岗位形成角色认同是我们从工作中实现自我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从工作中获得快乐的价值源泉。访谈中我们发现,基层团干部对团青工作普遍存在着较强的思维定式与认识误区,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团干部岗位角色认同的形成。第一,不少团干部认为,团青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存在着绝对的对立,二者是相互抗拒、相互排斥的关系,只看到其中的对立性,看不到其中的同一性,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把二者刻意地割裂对立开来。这种思维定式扩大了团干部自身的角色分裂感,人为地强化了自身的焦虑情绪,无法形成稳定的角色体认。第二,团干部大多被视为其他岗位的后备干部而得到重点培养,这种定位本身就容易削弱基层团干部对团事务的重视,致使其将团岗位视为一种“跳板”因而无心专注团青工作。不少基层团干部只是将自己的工作岗位视为一种过渡性的“经历”或“体验”,无法形成持续的岗位角色认同。第三,在世俗眼光中,共青团岗位常常被视为培养年轻干部的跨越式发展平台,团干部因而常常被认为“有背景而没能力”“升迁过快”,进而受到歧视、排挤、质疑,工作时常得不到支持配合,导致他们对自身的团干部身份讳莫如深,甚至不愿公开以团干部的名义组织工作,难以形成对团青岗位的角色认同。
基层团干部虽然年纪轻、有活力、学习能力强,在自己的业务领域能力出众,但不代表其就一定具备团青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基层团干部往往要同时与上级团组织、同级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和青年群众等多个部门打交道,既需要关注上下关系也需要关注同级关系,既需要协调内部关系也需要协调外部关系,因而更多需要的是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动员号召能力、团结说服能力,这些与业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有一定的区别。然而,基层团组织的人员选拔往往忽视了对干部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的特定审视,缺乏严格周密的干部选拔流程,甚至将不清楚共青团的组织性质、职能和工作定位的干部选拔到团青岗位上,致使很多基层团干部在上任后无法适应角色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团青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既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提升,也需要有针对性、指向性的系统训练,但对于身兼数职的年轻基层团干部而言,每年能够参加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限,即便是学习也更多地侧重于业务培训或红色教育,缺少提升其沟通协调、组织动员等能力的常态化培训,更缺少针对如何平衡不同角色关系、如何统筹时间安排、如何缓解角色冲突的系统训练。忽视对团青特定素质的角色锤炼,使得很多基层团干部有心无力。
一方面,由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近年来,笔者采访的黑龙江地区人口加速外流,大量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南方发达地区工作定居;另一方面,基层的青年群体加速向大城市转移,农村和乡镇人口老龄化严重。面对青年数量骤减的基层乡镇,团干部往往会感到缺乏服务对象,组织形同虚设,甚至会因此感到空洞迷茫,缺少工作激情。此时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心态,看到“危”中之“机”,从中探索新的工作空间,挖掘新的工作思路,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对新形势的角色跟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乡镇青年的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乡镇青年的精神世界和知识结构,丰富着他们的发展选择,在活跃他们思想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镇青年的组织观念,降低了他们参与团青活动的积极性。然而,很多受访的基层团干部表示,自己在组织活动、联系青年、服务青年时采取的工作方式并没有实现多少实质性的创新,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与多年前相比并未发生多大改变,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也未能及时进行适应性、预见性、操作性的调整。这种因新的时代环境而产生的角色滞后,使得基层团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因为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很难真正地凝聚起乡镇青年的团结意志,很难从团青工作中获得足够的价值认同,致使其在心里产生了对团青工作的逃避和否定,加剧了角色冲突。
基层团干部们普遍反映,领导不重视、政策不扶持、待遇不倾斜是自己缺乏对待团干角色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是角色冲突形成的根源所在。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政领导通常更重视团干部身上的兼职工作,对团青工作抱着潜在的可有可无态度,没有真正将“党建带团建”落实在工作实际中。党政领导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团组织活动经费的紧张。目前,区县级团委的活动经费主要依靠团费收缴和上级划拨两种方式,虽然数量不多,但相对有一定的保障。在区县以下的基层团组织中,除学校团组织的团费收缴相对稳定外,其他乡镇团组织的团费收缴不易,很多团组织的团费几近为零。因此,很多基层团组织的活动经费只能依靠“一事一议”的方式来向单位的党政领导申请。然而,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助手虽然承担着引领青年思想、构建意识形态等职能,但相比于政府机关单位等其他国家职能部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难直观地呈现建设成果来争取经费支持。争取经费的艰难使得团青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诸多限制,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角色支持,打击了基层团干部的工作热情。此外,多数受访团干部表示,自己并没有团青岗位的相应经济补贴,团青工作的考核也与自己经济待遇不挂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人虽然想干好团青工作,但囿于领导偏好、困于经费不足、苦于待遇较低,只能将团青工作作为自己的“兼职”,以此来缓解面对角色冲突时的焦虑无力。
改变错误认知、走出思想误区是解决当前基层团干部角色冲突的首要考量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干部要在广大青年中树立威信、形成号召力,首先要高扬理想旗帜。自己理想旗帜举得高、守得住,才能服人。”[2]81只有充分认识到团青岗位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价值,认识到团青工作对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团干部角色与其他角色的一体兼容性,才能激发基层团干部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对团青工作认真对待、迎难而上。第一,基层团青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并不是完全的矛盾冲突关系,要看到对立性之中的同一性,认识不同工作间的相互砥砺促进。团青岗位是一个锻炼和展示自身统筹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员号召能力的平台,既要完成上级团领导的任务,也要争取本级党政领导的支持,还要获得广大团员青年的拥护支持,同时要做好工作宣传和调研总结。如果能对团青工作认真对待、迎难而上,自己的综合能力无疑会得到快速提升,而这是其他工作平台所不能给予的。同时,共青团相比于其他国家机关虽然缺乏职能上的优势,但它的工作覆盖面比任何普通政府职能单位都要广,因而能够广泛地与各单位保持紧密联系,整合各单位的资源优势。无论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还是联络资源的整合,都会对基层团干部开展其他工作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因而不能只看到表面的角色冲突,还要学会发现冲突背后蕴含的角色互通与角色互助。第二,要深刻认识到团干部角色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从平凡的岗位中看到不平凡的价值。近年来,国际政治格局加速调整演变,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始终阴魂不散,以经济斗争为主要表现的大国角力日益尖锐,以意识形态斗争为重要手段的政权颠覆活动愈演愈烈。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却也是思想立场最容易出现波动的群体。做好青年的思想引领与团结凝聚工作,对于维护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
如前文所言,基层团干部普遍缺乏针对其角色素质的特定培训。着眼于此,必须变革基层团干部培训学习的体制机制,提升培训的质量,推动培训的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更新培训的内容,增加提升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践课程与缓解角色冲突的心理课程,与时俱进地更新基层团干部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二是要丰富培训形式,考虑到线下授课会过多地占用基层团干部的时间,可以开发针对基层团干部能力素质与心理状态的线上培训服务系统,实时了解基层团干部的心理动态,同时方便其在线上进行多个角色任务的时间管理统筹,以科学算法为其提供最优的任务排序方案;三是要严格培训考核评定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检验评估,并将考核成绩与其职级晋升、经济奖励和评先评优相挂钩。此外,基层团干部自身也要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能力素质,要善于从全局出发,认真权衡把握不同角色的任务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调配各种工作资源,优化不同角色的时间统筹、部门统筹、任务统筹,分清轻重缓急,善于计划协调,精于时间管理,力促各项角色任务的同频完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286解决基层团干部的角色冲突虽然需要思想与能力的塑造,需要情怀与素养的引导,但根源性的考量还应着眼于基层团干部的现实利益,通过体制机制调整来改变领导不重视、政策不扶持、待遇不倾斜的现状。在晋升通道上,共青团领导应树立选拔干部的基层导向,将能统筹兼顾胜任多重角色作为检验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指标,完善干部评价体系,对那些能够平衡兼顾多重角色的同志要重点提拔任用;在干部交流上,要完善基层团干部与其他党政领导单位的交流机制,对从事基层团干部岗位3年以上且民主测评满意度优秀的,根据其意愿优先交流到同级党政领导岗位或上级党政有关部门见习;在表彰奖励上,重点发掘和树立先进基层团干部典型,加大对基层团干部评先评优的比例倾斜,对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集中学习,聚力弘扬先进,同时将荣誉与其晋升调职紧密挂钩,在团组织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话语地位上,进一步落实团委书记列席同级党委和常委会会议制度,构建上级团组织和本级党组织双向沟通、双向考评的工作机制,提高基层团干部参政议政的权利,使其能够更好地争取党政部门的工作支持;在经济待遇上,将基层团干部的经济补贴纳入财政计划,设立基层团干部岗位津贴,并将岗位津贴的发放与团青工作的考核成绩挂钩,激发基层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作风建设是共青团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的干部,必须锤炼优良作风。”[2]84基层团干部之所以对团的工作产生消极抵触、形成角色冲突,跟基层团组织自身的作风建设紧密相关。必须对基层团组织的作风建设常抓不懈,将基层团干部的作风建设列入共青团年度工作计划,实施作风建设责任制,树立起听招呼、顾大局、求上进的积极工作作风。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团干部与青年群众的血肉联系,着眼于解决基层团组织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的问题,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正风肃纪,以严格的组织纪律实现共青团作风的根本好转,以作风建设推动基层团干部角色的积极履行和日常工作的从严从实。更为长久的关注是,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来确保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团干部考核评价系统,与时俱进地制定考核评价指标,构建严密正规的考核程序,探索团干部的任期责任制度和考核档案制度,以制度建设来实现对团干部角色履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在团干部考核系统中引入市场机制,以量化的指标分数形成对团组织与团干部的年度考核评比,评比的结果与晋升、培训、调动、津贴、处分等多种现实利益相关联,形成优胜劣汰的制约机制,推动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走上制度化、正规化的轨迹,促使基层团干部产生角色冲突时能够勇敢面对、统筹优化,而不是消极逃避、拖延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