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丹 丹
(河北北方学院 医学检验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与全面发展的人才[1]。目前,高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放在第一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高校育人的主要培养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内容,首先就需要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基本内涵。
“人”指具有一定社会创造能力的主体,“文”是一种手段,“关怀”是具体的行为实践,在情感上高于“关心”与“关爱”。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高度关注,致力于在实践中培养、发展和完善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教育者通过自身经验和人生智慧等在精神层面上满怀责任感地对受教育者的需要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教育者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怀责任感地对被关怀者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
“心”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心理”主要是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疏”指疏通和畅通,“导”即引导、开导和指导,引导的前提是疏通。心理疏导是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来疏通人们的心理和思想,改善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即高校教育者在遵循当代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地疏通引导,降低或解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思想困惑。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教育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同情、理解和解释等手段来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诉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运用先疏通后引导的方式,改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
当前,高校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育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依然有不足之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有思想且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想摩擦出情感上的火花,则需要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交流。现在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不够,对学生内心需要的了解还不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得不到教师的尊重和满足,由此可能导致师生关系不够亲密。得到教师关注及爱护的学生往往比较乐观自信,遇到问题能够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些情况较为特殊的学生则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尤其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偏颇时,教师应在精神上给予其引导。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倾注更多时间来关爱每位学生,拉近彼此距离,赢得学生信任,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高校教育者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主要以讲述道理为主。如教师经常教育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敬畏规章等,而当学生犯错误后,教师则一味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却较少通过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肯定来正面激励学生,这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缺失。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了自信人们才有勇气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难题。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极易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完全否定自我。教育工作者一味地灌输道理则无法达到直接有效影响学生的目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加凸显。大一时期的迷茫,大二时期的困惑,大三大四时期的手无足措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求学阶段。此外,还存在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自私自利以及集体荣誉感缺乏等问题。由于师生间关系不够亲密,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愿主动找教师谈心,导致辅导员或任课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仍需完善。高校在班级建设中设有心理委员一职,但心理委员也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往往无法采取最佳方式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此外,有的心理委员碍于同学情谊不能适时向教师反映情况,使心理委员一职变得可有可无。高校部分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过程中缺乏疏导技巧,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无法真正解决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隐患。因此,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仍采用传统教育方式,网络的教育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教育者无法做到与受教育者思想同步,不能运用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这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有关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践活动也不够丰富。如能采用实践性活动的方式创造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模式,会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增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活动载体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成功融入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将会取得不错的成效,具体对策启示如下。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是重中之重。高校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重任,必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与众不同。教育者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与学生多相处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关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内心往往更加脆弱且敏感。如对待有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关爱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引领学生走向正确发展方向时,教师可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以及他人的成功范例,以此激活学生内心的期待。“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2]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示范性和引导性作用,这就需要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用积极向上的言语和得当的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教师应多向学生讲述正能量的内心感悟,将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教师也可向学生讲述其他成功者的经验,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动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会对人的行为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令人增强自信,敢于直面困难。当学生自卑时,辅导员作为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者,应有意识和有技巧地运用各种提高自信的方式,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现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高效率学习和健康向上生活的前提性条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影响着他们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辅导员应经常召开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班会,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心理素质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还应重视心理委员一职,坚持选好人、用好人和培养好人的原则,遇到棘手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并寻求帮助。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疏导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并提高效能的方法[3]。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密切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理论深度和感情温度的心理疏导,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彻底解决心理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跟上时代步伐并有所创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方式,令学生产生共鸣,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其新颖且易于接受的意见,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随着《开讲了》和《超级演说家》等励志类节目风靡网络,在感叹平凡人活出精彩人生的同时,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时代产物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新教育方式,紧跟时代步伐,将新时代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应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辅导员的态度及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长,恰当的态度及合适的作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切实做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关怀学生并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