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方式、消费能力与医养结合养老保障选择

2020-01-15 07:37秦立建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医养子女养老

王 奥 ,秦立建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年满60周岁的人口数量已达2.41亿,占总人口数量比重的17.3%,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数量也已达到1.58亿,占我国总体人口数量比重的11.4%(国家统计局,2018)。在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严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对老年人照料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现状时,现有养老模式如何能做到既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还可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医疗照护需求,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出现就是我国政府为应对这一问题所提出。本文对我国当前医养结合养老保障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老年人是否倾向于对医养结合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不同学者得出以下发现。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生活福利水平较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皆早于我国,因此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也较为全面:Carreras Marc and Ibern Pere(2018)提出个人健康在养老方面是有积极的影响,良好的身体机能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事务,以减轻对养老服务的需求。Mikelyte and Milne(2016)同样从健康角度出发,指出老龄化导致失能、患病老人行为不便的情况增多,需要更多、更全面、更系统的日常及医疗照护,医养结合模式需大力倡导,并加以完善。Hussem(2016)认为收入影响老年人对自身养老服务需求质量的追求,并且随着收入的提升,在养老方面的消费会随之增加。Valkila(2010)通过对北欧典型高福利国家芬兰的研究发现,消费与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关系,他们对体力活和个人护理需求较大,但对于长期接受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服务的意愿不强。

而在国内,耿慧、徐颖(2018)提出我国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度高,但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供求矛盾突出、市场定位不清晰和融资困难等问题。赵亚杰、李磊(2018)研究发现影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因素存在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配套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影响老年人对此类机构及服务的选择。匡敏、何飞(2018)指出“新农保”制度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对他们的养老选择具有优化作用。谢怀平(2011)通过对农村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模式的研究发现,年龄和收入与他们倾向机构养老成正比,且女性的倾向性比男性弱。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的同时,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条件差异性,合理引导,提高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倾向,这既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证,也是合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的许多危机的解决办法,这是本文针对当前医养结合养老保障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本文的实证研究基于以下两点假设:

假设1:随着消费水平的增加,老年人群体更加倾向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假设2:不同的居住方式所导致的相伴居住人数越少,老年人越倾向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作为我国的中部人口大省,安徽也是全国劳动力的输出大户,这样的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安徽省内人口老龄化困境及衍生的养老问题,因此选择在安徽省调研,利用获取的数据对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文采用2016年7月在安徽省内实地走访的问卷数据,调查范围包涵了安徽省内全部的16个地市。此次调查问卷的发放700份,实际回收674份,通过数据清理,最终获得可用数据634份。

将数据经过表格化处理,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受访人群中,愿意选择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占比57.89%,其中参与访问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分别为50.63%、49.37%。其中8.68%的受访老人是自己独居的情况,其余皆是与子女、伴侣共同居住或其他居住方式。月支出与月收入同样按照2000元以下(低等支出/收入组)、2000-5000元(中等支出/收入组)和5000元以上(高等支出/收入组)分类,其分布比例分别为71.82%/38.96%、25.40%/42.90%、2.68%/18.14%。从受教育情况的统计分析来看,其中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群占比32.65%,中学及中专程度占比47.79%,而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分别占比18.14%、1.42%。身体状况我们按照状况较差、一般和较好进行统计,从数据看,18.30%的人群选择较差,而剩下的81.70%则属于能够自理的一般及较好。子女数量也是一个被我们纳入考量范围的因素,其中有一个及以下数量子女的老人占36.75%,有2-3名数量子女的占49.05%,有4-5名数量子女的占11.20%,而有超过6名数量子女的老人仅占3.00%。根据对个人精神状态是否影响生活质量方面的考虑,我们也进行了调查,其中19.09%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不存在悲伤情绪,60.09%的偶尔会有,17.51%的经常会出现,而3.31%的受访人一直存在悲伤情绪。就慢性病而言,71.29%的老年人长期受到慢性病的困扰,28.71%的人群则未患慢性病。我们对受访人群的相关社会保险参保情况也做了统计,其中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分别为78.71%、73.19%,未参加两项保险的人群占比为21.29%、26.81%。

表1 本文数据样本特征定义及描述性统计(因变量)

表2 本文数据样本特征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自变量)

二、计量方法

将养老和医疗服务相结合是为了解决目前我国老龄化困境的主要办法之一。老年人是否倾向对此种养老消费方式选择,我们将其视为定序变量,利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并利用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研究老年人是否倾向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结果设定为愿意和不愿意两种,这种二元选项的设定被称之为二元响应模型,利用逻辑分布的二元离散模型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的老年人选择意愿受不同因素影响,调查对象根据自身效用最大化进行选择,假设选择倾向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意愿=F(个人因素,生理因素、制度因素)+干扰项

定义“愿意”在研究中为y=1,发生概率为P;“不愿意”=0,发生概率为P=1-P,则y的分布函数为:

f(y)=Py(1-P)y-1;y=0,1

(1)

因为文中的因变量取值的范围被限制在[0,1]之内,所以二元响应模型与本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较为相符,本文选取的Logit模型形式如下:

Pi=E(Y=1|Yi)=1/(1+e-Yi)Pi

(2)

Pi代表老年人i倾向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倾向,假设E(Y=1|Yi)表示为设定的Yi值,老年人的选择倾向;并假设Yi=β+Σmt=1γiXit+η,并且e-Yi=(1-Pi)/Pi,则有:

In(1-Pi)/Pi=Yi(3)

γj代表各类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t是第i个影响因素的序号,m则代表有m个影响因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有影响。Xit是自变量,β为常数项,η表示误差项。

本篇文章以是否愿意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作为分析的自变量,即老年人面临愿意或不愿意进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消费的两种选择,并将问卷内容中涉及到影响老年人选择的因素归纳为个人因素,生理因素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设置为因变量来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子女数量、月支出、月收入、本人教育、居住方式;生理因素包括慢性病、悲伤等情绪、身体状况;制度因素是否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三、实证结果

假设数据中设定的随机变量符合逻辑分布,利用Logit模型将数据处理得到表3,本文从个人因素,生理因素和制度因素三个方面出发,计算出不同因素对医养结合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影响及显著关系。由表3可知,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情况和消费情况对他们是否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确实产生影响。根据对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从居住方式角度来说相较于独居老人,与子女或配偶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接受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该结论与假设有出入。从消费能力即支出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月支出这一因素对于老年人群体倾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产生倒v型的影响,且中等支出组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需求是最大的,总体呈上升趋势,该结论与文章假设基本一致。

表3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计量结果

表3(续)

变量Model(1)Model(2)系数值标准差P值系数值标准差P值高等收入组0.12720.31440.68600.07490.32380.8170身体状况(对照组:较差)一般0.7120 0.2455 0.0040***0.6353 0.2516 0.0120**较好0.6637 0.2682 0.0130**0.6418 0.2820 0.0230**子女数量(对照组:一个及以下)2-3个-0.8208 0.2022 0.0000***-0.7457 0.2054 0.0000***4-5个-1.2714 0.3341 0.0000***-1.2165 0.3374 0.0000***6个及以上-0.7370 0.5359 0.1690 -0.6725 0.5408 0.2140 悲伤等情绪(对照组:没有)偶尔有-0.0443 0.2453 0.8570 经常有0.0155 0.3065 0.9600 一直有-1.4395 0.6169 0.0200**疾病、保险等因素慢性病0.1191 0.21290.5760养老保险-0.2676 0.2304 0.2460 医疗保险-0.2986 0.2145 0.1640

注: *、**、***分别表示在 10% 、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不同居住方式决定的不同伴居人对老年人群体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意愿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假设,独自居住的老人应该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但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及计量检验,我们发现,在不同居住方式(独居、与子女、与配偶和其他)中,倾向医养结合模式的各自占比40%、62%、56%和60%;而在倾向医养结合模式的人群里,四种居住方式的又分别占比5.99%、53.68%、33.24%和7.08%,这与我们的假设是有一定的出入。我们可以展开进一步分析:独居的老年人可能本身经济条件不好,造成其选择更好养老服务的障碍;而与子女或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在经济上更为宽裕一些,出于不给亲人造成负担的想法,更愿意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这不仅是他们希望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包含着老人对自己下一代的照顾、减轻其负担的心理因素。针对其他类型的居住方式,包含与子女和配偶共同居住在一起或参加敬老院、养老院等集体生活的老年人,由于在生活照顾上不是仅仅依赖子女或配偶的单一个体,他们能够在生活上得以相互帮助,所以这类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的需求就相对较低。

支出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出个人消费能力。支出状况决定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高低,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根据数据分析,在三个不同的月支出等级里,从低到高,倾向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分别占52%、72%和88%,这就反映了随着月支出水平的提升,消费能力越强的人群更愿意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根据计量结果我们发现,消费能力即月支出情况对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影响却是先增后减的趋势,但总体意愿较高。具体分析来看:

首先,对于老龄化带来的逐渐失去行为能力、失去智力反应能力和行动不便等老年人口的数量逐步上升,大部分老人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完善的治疗和护理,但是我国目前的医养结合模式收费标准偏高,根据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低到高月支出水平的不同群体会有一个逐渐递升的选择意愿。其次,基于我国老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和支出反映个人收入水平这一普遍情况,支出越高,相应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会相对较高,在高支出人群中,他们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待遇、医疗服务,比一般人群在延缓衰老、自护自理的能力更强,所以高等支出中老年人群体在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时,其受影响程度反而低于中等支出水平的中老年人。最后,低等支出水平的中老年人群体受经济压力所迫,只有半数愿意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而在中等支出水平的人群中,经济压力对于他们的养老模式选择不是太大问题,但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便利条件来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未知的中老年生活,所以在这三种不同人群中,他们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倾向意愿是最受到支出因素影响的。

针对其他因素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分析。在个人因素方面,男性群体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比女性高14%;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增加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倾向,且存在逐渐上升的趋势;与支出相同,收入对于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影响也呈现一种倒V的模式;从表3分析可知,子女数量对于选择医养结合模式有较高的显著性,这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从生理因素来看,身体状况这一条件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从表3可知这与选择医养结合模式高度相关的,在今后针对引导老年人接受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可进行重点分析;而对于是否存在悲伤情绪和是否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则与是否倾向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性不显著。对于制度因素来说,拥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人群中,分别有78.71%和73.79%的人愿意选择医养结合模式作为养老选择,且可以看出,这类参保人员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选择比例会进一步上升。

在表4中,我们利用Probit模型对计量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从表中观察可以看出,本文主要研究的两点,居住方式和消费能力的显著度以及系数值与Logit模型中的数据变化差距较小,且其他影响因素的系数值及显著度都高度相近,说明利用Logit模型做出的结果是较为稳健的。

表4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的Probit模型计量结果(稳健性检验)

注: *、**、***分别表示在 10% 、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此次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文中提出的两个假设以及其他影响中老年人群体是否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利用Probit模型对计量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可知:第一,不同居住方式以及老年人的不同居护对象会对其是否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影响,独居老人的选择概率最低。第二,支出额度的大小即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影响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倾向程度具有较强关系,中等支出水平的老年人占主体,需求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第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这与作者对部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地调研的情况相符合,即入住多高知分子。第四,老年人会随着他们的收入状况的提升,更倾向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经济基础决定他们对自身老年生活质量的追求。第五,老年人所拥有的子女数量是一个他们选择提供医养结合养老的机构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第六,老人的个人心理状态和是否参加社会养老及医疗保险等因素存在对其选择的影响,但相关性不够显著。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建议如下:第一,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应加大对独居的老人的照顾。对于生活有困难的独居老人,帮其入住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鼓励无经济压力、仅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让他们更好的过上老年生活。第二,政府应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是提升养老金的发放额度,增加老年人收入以减轻其选择医养结合机构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政府应该帮助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跨过初期成本高导致收费门槛较高、实现规模效应难的困境。第三,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机制。应加强民政、人社、财政、卫生、保险等多部门应沟通交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使中老年人真正在医养结合服务中享受到便利,更有利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广。第四,加强对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当前针对中老年人的优良医疗资源较为稀缺,成本较高,政府应进一步整合两种资源,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中小城市也能扩展开来,努力做到让所有中老年人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做到保质降本。

猜你喜欢
医养子女养老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