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喀喇沁亲王府建筑特征研究

2020-01-15 01:39:00刘子暄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王府亲王蒙古

刘子暄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1 背景简介

1.1 清朝统治下的喀喇沁地区

清朝政权确立之初,为稳固统治将蒙古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两部分,清政府对内属蒙古有较强的控制力,而外藩蒙古则为高度自治。外藩蒙古是清朝札萨克旗的总称,亦有内外之别,内札萨克拥有兵权,直统于理藩院。外札萨克则无兵权,受制于当地所设将军、参赞大臣等。喀喇沁王府所在的喀喇沁中旗为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增置,喀喇沁中旗归属于卓索图盟,属于外藩蒙古内札克萨旗,其王府王爷享有兵权并可以世袭爵位。

清政府对蒙古王公采取了既笼络利用又严加限制的政策,一方面以盟旗对其权力进行分治;另一方面通过爵位的分封和联姻来实现结盟。正所谓“南不封王,北不断亲[1]”“蒙古亲王的爵位获得主要通过功封、恩封、袭封3种方式[2]”早于顺治年间喀喇沁的蒙古贵族就开始了与满族皇室的联姻,正是在这层关系的庇佑下,喀喇沁王府内的爵位也得以世袭12代之多,其中末代亲王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民族近代史的重要开拓者。

1.2 历史沿革

喀喇沁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未出现长久的驻留,这与蒙古民族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和连年的征战有关。直至归顺后金后才开始设旗建制实现放牧久居。据史料记载,清天聪年间喀喇沁右翼旗王府位于今辽宁省建平县叶柏寿地区,王府后几经迁址,最终于康熙十八年迁至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王爷府镇。王府的初建等级为郡王等级的府邸,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晋升为亲王品级,在郡王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从而形成亲王府邸。

后历代亲王均对王府进行了扩建与维护,王府的中轴建筑一直保留至今,虽王府后几经沧桑,但其现在仍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的蒙古王府中规模、等级、完整性最高的王府建筑群。现已列入保护范围并设为喀喇沁王府博物馆向参观者开放。

2 文献梳理

公元1679年—公元1783年王府等级规模的确立及递升是文章主要的研究区段,此阶段的建筑等级规模与顺治十六年再次修订的《乾隆钦定大清会典》的相关规定相符合。清王朝入关前已有明确的封爵制度,并扩大了相应的封爵数量与等级,入关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再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规定封爵等级为十二等,对于蒙古诸部的封爵制度定为八等,最高一等为亲王,次之为郡王。

文章中所引述的《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实分为《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和《大清会典事例》两部分,这两本书中所记载的关于王府建筑制度的规定并非完全相同,清代初年时会典与事例没有差别,康熙年间才开始分开。

在《清实录》与《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对崇德年间的王府制度规定:

亲王府制:“正屋一座,厢房两座,台高十尺,内门一重。台基之上均为绿瓦,门柱朱红色。大门一重,两层楼一座及其余房屋均于平地建造。而楼、大门用筒瓦,余屋用板瓦”。

郡王府制;“大门一重,正屋一座,厢房两座,台高八尺,内门一重。而在台基之上正屋内门均绿瓦,门柱红色,厢房用筒瓦,余屋与亲王府同”[3]。

清朝入关前对王府建筑的规制较为简单,主要针对房间的数量、台基的高度、建筑的颜色进行控制。当清朝定都北京后,开始对王公府第的建筑规模与形制规定进行重新的修定,特别是王府的形制,需严格遵守“前朝后寝”的规定,对瓦的种类样式、吻兽的种类数量等均作出详细规定,使得各个等级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加强,此后的基本建筑制度并无大变动。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二.工部记载:“凡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重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台基高七尺二寸。而其上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其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十一尺,修九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雕龙有禁。凡正门殿寝,均覆绿色琉璃瓦,脊安吻兽。楼屋旁庑,均用筒瓦。其府库、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裂左右,皆板瓦,黑油门柱。压脊七种,门钉为纵九横七”[3]。

除以上基本规制外,亲王府的门前可设下马桩,数量多少与高低也有严格规定,不能任意设置。据乾隆五十三年下旨规定:“亲王、固伦公主府之下马桩应高一丈,郡王、和硕公主府之下马桩应高九尺,贝勒之下马桩应高八尺”。

3 王府建筑现状及空间格局

清代典籍虽对王府建筑确立了详细的规定,但鉴于历史的变迁与环境的差异,王府的修建仍因地因时而为,并非完全与规制一致。喀喇沁蒙古王府占地面积广大,公元1785年以郡王府为基础扩建的亲王府占地面积就达8.66万m2,其面积远超于《乾隆京城全图》中记载的蒙古王府的占地面积。现喀喇沁王府占地面积仅为2.98万m2,约为盛期占地面积的34%。

历经百年风雨后喀喇沁王府的东跨院早已损毁殆尽,西跨院也遭到严重损坏,后花园亦不复存在,仅在主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得以留存。现存的喀喇沁王府建筑群是1997年以来重新修缮后的成果,由府第区、东西跨院及前庭与后花园组成。整座建筑群背依9座青山,远远望去,正是所谓的“前有罩,后有靠,中间玉带水缠绕”的空间布局。

喀喇沁王府建筑群整体呈现中轴对称的关系,东西两侧设有跨院,建筑群由多个四合院环环相扣而成,其中又嵌入道道垂花门,王府建筑群主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府门、仪门、轿厅、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图1)。主轴线上的建筑风格质朴大气,虽不及北京的蒙古王府的色彩明艳,但自有一番塞外风情。

王府的东跨院为生活区,设有戏台、福晋卧室及膳房仓库。而西跨院则主要用于政治活动与宗教祭祀,建有庙宇、祠堂、书斋及练武场等。后花园则仿照北京私家园林而建,设有戏楼、凉亭、花窑、驯鹿场等建筑。

现存的喀喇沁王府博物馆门前还设有小型广场,府门对面建有影壁墙。清代规模相对较大的王府多在府门前留有庭院,院前设有沿街倒座房,两旁设置阿斯门,府门正前方立影壁以示身份。

4 主轴线上建筑的特征与规制的比对

4.1 府门

王府府门为3开间硬山式建筑,仅在中间开启1间作为府门,与《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规定的“正门五间,启门三”并不相符,但门上门钉纵九横七与大清会典中规定的亲王品级相一致。现台基高96 cm,亦符合典籍中规定的3尺之高。同时府门还设有传达室与王府衙门,现府门建筑主体为青砖砌筑,门扇及列柱均刷朱漆,檐下正中挂有蒙汉双语的喀喇沁王府的牌匾,两侧开间设有开窗,窗棂为斜方小格,造型简洁大方(图2)。

4.2 仪门

跨过府门走过甬道便是仪门,喀喇沁王府的仪门面阔仅1间,屋顶为硬山式,是王府的二进门。据相关记载在庆典时府门张灯,仪门结彩,借此府门、仪门及两门间甬道共同构成整个王府建筑群的初导序列。仪门前依典设有抱鼓石,仪门的建筑主体也为青砖砌筑,门扇刷朱漆,描金边,屋檐下系有彩色条带以祈求幸福安康,这种装饰与藏传喇嘛教的影响有关(图3)。

4.3 轿厅

通过仪门向前行便来到王府的轿厅,轿厅本是旧时用于存放骡轿与轿具之所,其建筑面阔3间,一明两次,硬山屋顶,前后均建有檐廊,前设月台甬道,甬道用于迎接贵宾时仪仗队伍布列之用(图4)。轿厅的东西配房曾分别用于存放武器与仪仗。轿厅位置的设置前承仪门后接回事处,兼做过厅且取用方便。现轿厅的西间陈坤轿一乘,东间陈轿车一乘。轿厅东西山墙壁上各绘制壁画一幅,东为《木兰秋狝图》,西为《乾隆射箭图》,这两幅壁画生动地记录了清代蒙古王公的生活,也反映了蒙古王公与大清统治者的关系。

4.4 回事处

轿厅之后便是回事处,建筑面阔5间,硬山式屋顶,前后建重檐,屋内顶棚装饰海墁天花图案,室内陈设典雅庄重(图5)。喀喇沁的王府不仅用于郡王与家眷生活,亦作为扎萨克署理旗政之所。回事处的主厅就是用于旗内官员签到、禀事、收发文牍、协办公务之用,主厅两边还设有茶室便于下级官员等候休憩,建筑格局为文东武西。回事处外可见王府的采暖构造即地火龙,地下垒以砖垛,上覆石板,并在石板上抹黄泥,再抹以三七灰土夯实,铺以青砖,这样设计保证了散热的均匀(图6)。

4.5 议事厅

离开回事处沿着丹陛桥便来到了府内等级最高的建筑——议事厅,又称银安殿,银安殿之称意与北京故宫的金銮殿遥相呼应(图7)。议事厅面阔7间,符合《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亲王建筑的品级规定。建筑开间为28.27 m,进深11.69 m,前后设有外檐廊,窗宽1.5 m,屋前月台宽10.28 m,高144 cm约等于4.5尺,亦符合典籍中的规定。月台上方还种有一对“龙凤”古松摇曳相生,东侧为凤松,西侧为龙松。厅内正中高悬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大邦屏藩”4个大字,彰显了喀喇沁王府的重要地位,即镇守边疆(图8)。银安殿的建造时间较晚,在乾隆四十八年郡王喇特纳锡被赐予亲王品级后才得以加建。

议事厅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札萨克办公和召开会议,历代亲王均在此颁布政令,举行袭爵仪式,与下属官员讨论政务。议事厅的东侧配房为会客厅,用以接待来客,布置考究,厅内置有八仙桌并配以一对掸瓶和一对花瓶,寓意“平平静静”“四平八稳”,这是蒙古贵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的见证。而西侧配房为书画厅,借以修身养性。

议事厅与回事处之间的丹陛桥是王府地位的象征,丹陛桥的修建必须符合大清律例,仅在皇上要经过之地方可修建。康熙、乾隆皇帝曾先后多次巡幸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王府修建的丹陛桥由青石青砖砌筑,高于两旁甬道。丹陛桥上立有方形夹杆石,这是满族传统的索伦杆座,座上的索伦杆被满族称为神杆,杆顶端锡斗盛有碎骨肉以喂食乌鸦。索伦杆的设置显示了蒙古贵族生活深受满清贵族的文化影响。

4.6 承庆楼

喀喇沁王府的中路轴线上并未建有后殿与后寝,轴线北侧最后1座建筑为承庆楼,亦称“后罩楼”,作为主路建筑群的最后1座建筑,也是建筑群中唯一1座楼式建筑。承庆楼低于《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亲王等级面阔7间的规定,仅面阔5间,设有前檐廊。民居中的后罩楼常是供家中女眷居住之用,而王府中的后罩楼常是祭祀功能。承庆楼一楼原为为祠堂,供奉有12位札萨克(祖先)的画像,承庆楼的二楼原为佛堂,用以供奉千手千眼佛,蒙古王公信奉藏传佛教,因此旧时此处常烟火缭绕供以祭拜。

5 结束语

喀喇沁王府的建筑风格深受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影响,亦有变通之处。首先不同于满族建筑格局“中为尊,东为贵,西次之,后为卑”中“东为贵”的说法,在满族建筑中东路多布置祠堂家庙或是起居之室,西路建筑中多为书房和卧室,而喀喇沁王府建筑的西跨院中设有关帝庙、夫子庙用以祭祀,东跨院则主要用以生活起居与餐饮休闲,这与“东为贵”正好相反,西跨院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在西跨院的前区为二重四合院,建筑为卷棚式屋顶,设有书斋后还曾用于崇正学堂的兴办,这又与满族传统相符合。

总而言之,喀喇沁王府建筑充分体现了“以多为贵,以大为贵,以高为贵”典型的建筑特征,基本符合《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对主轴线上建筑的开间,台基的高度及装饰等的规定,并融合了满族与汉族建筑的部分特征,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外王府建筑群。

猜你喜欢
王府亲王蒙古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现代装饰(2020年3期)2020-04-13 12:54:22
蒙古靴
阿尔贝二世亲王:摩纳哥的招牌
时代邮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0
英菲利普亲王为车祸伤人道歉
环球时报(2019-01-28)2019-01-28 04:16:44
《雲使》在蒙古
蒙古香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联墨双馨七
对联(2016年5期)2016-05-30 11:04:29
论明代大同代王府的旅游开发
近邻蒙古
略论明朝代王府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