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坛神厨、神库的功能与独特性

2020-01-15 01:39:02吕玉欣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祭品库内天坛

王 蕾,李 高,吕玉欣

(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北京 100061)

天坛作为明清两朝封建帝王举行祭天、祈谷、常雩等祭祀大典的场所,承托着中国古人数千年来形成的对于自然神的崇拜和期盼。自《周礼》以来,祭天礼仪的制定和形成是几乎每一个朝代开创之初亟欲确立的国之根本,因此,历史上关于祭天礼法的记录比比皆是。神厨、神库等祭祀附属建筑,是筹备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然而鲜有研究专门介绍这些附属建筑的规制以及相关的礼仪、功能,逐渐形成了祭祀建筑及祭祀文化领域中的一段空白,迫切需要相关内容的探索及整理。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及坛庙现场调研情况,对天坛坛域内两组神厨、神库的建筑现状和相关礼仪活动进行梳理。

1 建筑规制

北京天坛内现存有圜丘坛、祈谷坛两大祭坛,北神厨、北宰牲亭是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南神厨、南宰牲亭及三库是圜丘坛的附属建筑。经过对圜丘坛、祈谷坛、方泽坛、朝日坛及夕月坛等坛庙的实地调研工作,在此对其中的部分神厨、神库等进行了横向对比,发现了其中的共通与差别之处(表1)。

表1 不同祭坛的神厨、神库等建筑对比

(1)从表1中天、地、日、月4个祭坛神厨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神厨作为祭祀的附属建筑总是位于祭坛外一隅,至于神厨是否和祭坛呈相对位置,或是和斋宫或宫城呈相对位置,还有待考察。

(2)从建筑的规制来看,天坛南北两坛的神厨、神库及宰牲亭建筑等级要较高,而同为举行大祀礼的地坛等级次之,举行中祀礼的日、月两坛级别相对较低。

天坛南北两坛的神厨、宰牲亭内为六角井亭,地坛、日坛、月坛的神厨、宰牲亭内为四角井亭,而同期考察的一些坛庙如社稷坛中,只是有井无亭,由此可见,天坛南北两坛在神厨、宰牲亭的规制上等级更高,高于同为举行大祀礼的地坛。

在许多坛庙中,由于附属建筑等级低于主体建筑,考虑到整体建筑布局,可能会有部分的让位,例如祭器库、乐器库等与神厨、神库共用一院(地坛),或是神厨神库并排坐落(社稷坛),甚至祭器库、乐器库等没有单独的院墙(月坛)。而天坛的附属建筑在规格、布局方面并没有出现为主体建筑“让位”的现象,整体规格完整而有体系,可以说也是建筑等级高的一种体现。

(3)在和其他坛庙神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坛南北两侧神厨一些颇为独特的地方。

祈谷坛除了应有的神厨、神库外,又将西侧院墙拆除部分以增建西侧的神厨,形成了东西神厨相对,而西侧神厨全部突出院墙外的建筑布局。在神厨院落中左右两侧均有配殿的建筑形式在坛庙中比较罕见,石桥丑雄在《天坛》一书中推测,这样的建筑形式可能是在明代中叶,为举行的“大享礼”而改建的。然而根据《大明会典图》,西侧神厨在嘉靖年间还并未增建,且嘉靖年间的大享礼实是在玄极宝殿内举行,在玄极宝殿修缮期间,替代举行大享礼的场所则是圜丘坛。如此看来,《天坛》书中关于祈谷坛西神厨的猜测便不能成立。

祈谷坛原址为大祀殿,为举行天地合祀礼的场所,自明嘉靖建立圜丘坛以执行天地分祀制度后,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久不举行祭祀典礼。清朝入关之后,逐渐推行各级祭祀活动,将大享殿改为祈年殿,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对比其他建筑,三库的缺失意味着祈谷坛的功能性附属建筑并不完备,因此,有很大可能性在这一时期曾在神库内建祭器库,以保证祈谷大典的正常举行。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地坛神厨院东殿为祭器库,与西殿神厨殿相对坐落,这也为猜测提供了翔实的例证。

祈谷坛有着独特的长廊70余间,连接祭坛与附属建筑神厨、宰牲亭,用于祭祀时进俎豆避雨雪,而这在所有坛庙附属建筑中属于孤例,大多坛庙采取的做法是祭祀前搭棚架以避雨雪风沙。有人提出,这一独特建筑,可能与明朝嘉靖年间施行的“大享礼”的礼仪内容相关。前文提出,大享礼在嘉靖皇帝期间并未在大享殿内正式举行,而为名义上的大享礼也不必大费周章专门建立长廊,且明洪武十年的明会典图中明确了南京天地坛中长廊的存在、北京天地坛仿南京天地坛建造,因此长廊是从天坛建造之初就已经存在,可能与明初定制的天地坛合祀之礼关系更为密切。

2 天坛南北神厨的功能

2.1 接祝版、玉帛香及恭奉祝版、玉帛香

在举行祭天大典或祈谷大典之前,祝版官用瓷青色纸糊饰好祝版及备用祝版,由内阁中书书写祝词,再由大学士书写皇帝御名。到祭祀前一日,皇帝亲至太和殿阅视祝版玉帛香,之后,祝版、玉帛香分别由3座龙亭供奉,送到圜丘坛或祈谷坛神库内。根据不同的祭祀等级或不同的祭祀对象,每一个坛庙的祝版纸、缘及祝文,在颜色方面均不相同,祝版的尺寸也不尽相同,有些祝版甚至只是有纸无版。在此仅对部分坛庙的祝版进行简单对比,并以圜丘坛为例,对祝版、玉帛香的阅视及供奉仪程进行简单的梳理(表2)。

2.1.1 圜丘坛祝版及玉帛香规制

(1)圜丘坛祝版为天青色,蓝纸朱书,横1尺5寸,竖8寸4分,厚3分;另外还有一块相同规格的备用祝版。

(2)玉、帛、香分别放在7篚2盒中,一篚专门供奉苍璧、一篚供奉12端天青色的郊祀制帛、余下的5篚各盛放一端白色的奉先制帛,描龙香6柱、沉速香250块、降香饼24圆、沉香饼12圆放在一个香盒中,块香6斤12两放在另一个香盒中。

(3)供奉祝版、玉帛香共用3座龙亭,分别是香炉亭、祝版亭和玉帛香亭,均配有天青销金缎亭衣。香炉亭内陈设铜5供,祝版亭内预设青色描金龙的祝版盒,玉帛香亭内则有蓝布面毡托垫。

2.1.2 恭奉祝版仪程

(1)祭祀前二日,祝版及玉帛香准备得当,分别供奉于内阁及太常寺,3座龙亭由銮仪卫请至午门外等候。

(2)祭祀前一日五鼓时分,祝版及玉帛香供奉于太和殿正中黄案上,3座龙亭供奉于太和殿外拜殿左右恭候皇帝行礼。

(3)皇帝行一跪三拜礼后,祝版、玉帛香供奉于龙亭内,皇帝至香炉亭前上香,再行一跪三拜礼。

(4)銮仪卫升3座龙亭,前引两个提炉,赞礼官等10员乘马左右列行,太常寺官员10员乘马前导,一路恭送至天坛。

(5)龙亭到达天坛神库内后,奉祝版、玉帛香官于龙亭前一跪三拜。读祝官恭奉祝版于神库内黄案上,上香,一跪三拜。奉玉帛香官安奉玉帛香于祝案后黄案上,各一跪三拜。

(6)祭祀举行当日日出前七刻,读祝官至神库祝案前上香,一跪三拜,前引一对引灯,恭请祝版至坛上,安设祝案,一跪三拜。

2.1.3 应用、陈设物品

祝版、玉帛香在祭祀典礼举行之前,供奉在神库内,待到祭祀举行当日,请至祭坛上,在供奉及恭请过程要使用案、香、烛等一类用品(表3)。

表3 供奉、恭请玉帛香应用物品数量

2.1.4 相关猜测

(1)祭祀前一日请祝版时刻为日出前七刻,其中关于“日出前七刻”的具体解释有许多种。由于卯时也称“日出”,具体时辰为清晨5点至7点,因此有人认为以6点,即“卯正”为日出的时间点,向前推测七刻钟,也就是凌晨4点15分左右。另一种猜测认为,“日出”即卯时为5点至7点,日出前七刻应从5点向前推测七刻钟,也就是凌晨3点15分左右。还有猜测认为,日出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卯时,而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辰,每天会有所变化,要根据具体的时间来分析。

根据《太常寺则例》中阅祝版仪注中的内容,阅祝版为祀前一日日出前七刻,而这一时刻需要行文钦天监,预先查明祀前一日日出是什么时刻,然后再将时刻送至太常寺。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日出”,很可能只是字面上太阳升起地平线的时刻,和“卯时”关系不大,每天这个时刻并不相同。因此可以得知,阅祝版的时刻是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变化的,而请祝版的“日出前七刻”,应该也是这一意思,根据冬至日日出时间大致为7点半可大概推测出,祀日“日出前七刻”大概是5点45分左右,至于具体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天文学理论按照具体年份推算,在此不再赘述。

(2)阅视祝版、玉帛香是一项重要的祀前礼仪,而从这项礼仪诸多细节中也可以看出,不同祭祀典礼的等级差别。天坛阅祝版共用祝版亭1座、玉帛香亭1座、香炉亭1 座、地坛阅祝版共用祝版亭1座、太庙阅祝版共用祝版亭2座;天坛阅祝版在太和殿,同时举行大祀礼的地坛和太庙阅祝版的地点是中和殿;天坛祝版是由太常寺堂官升至午门等候行礼,太庙祝版是由太常寺厨役升至午门等候行礼等。诸多信息对比可以看出,天坛虽然和地坛、太庙等同为大祀礼,但是礼仪的规格明显高于其他大祀礼,祭天大典在诸多祭祀典礼中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

2.2 祭品的制作和陈设

祭祀的前一日,太常寺博士监视厨役制造各种祭品,盛于笾、豆、登、铏等祭器中,按顺序摆放于笾豆案上,于神库内陈设,等候阅笾豆。

2.2.1 祭器及陈设

2.2.1.1 祭器的样式、材质、数量

笾、豆、簋、簠等祭器古已有之,自《考工记》始便已翔实记录尺寸、功用,历朝历代皆有,至乾隆朝,乾隆皇帝称“夫笾、豆、簋、簠,所以事神明也。前代以碗盘充数”,又言“至明洪武时,更定旧章,祭品祭器悉遵古,而祭器则惟从其名,以瓷代之。我朝坛庙,陈设祭品,器亦用瓷,盖沿前明之旧”。直至雍正皇帝才考据经典,用铜质祭器。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统一改革祭祀制度,依古钦定祭器,恢复笾、豆、簋、簠等祭器之用,并根据“礼神者必像其类”的原则,各坛庙祭器材质、颜色、尺寸各依其类。在诸多坛庙祭器中,天坛所用祭器数最为完备、尺寸最大、所用祭品最为丰富。

2.2.1.2 祭品种类和数量

除去笾豆案上的各种祭器,祭祀时还需要供奉祭酒,每张笾豆案的8瓶祭酒存放在一尊中,供奉在尊桌上,以乾隆年间为例,每次天坛大祀需要使用祭酒一共72缸,每缸1斤12两;洗鱼酒2缸,每缸1斤12两。所有的祭酒需在祭祀之前提前到太常寺酒局领取。领取之时,太常寺委员及管理酒局的官员共同验视上年酿成的酒,去掉浑浊的部分后,除掉祭酒和洗鱼酒部分,还需要盛贮出两小缸,一缸太常寺委员封固以后存贮酒局以备对比,另外一缸光禄寺官封固,由太常寺委员送验。祭酒的验证、领取手续烦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祭品质量的严谨程度。

2.2.1.3 笾豆案陈设

在祭祀大典举行当日子时,执事人员会将祭器送至祭坛上依次摆放,祈谷坛和圜丘坛正配位笾豆案陈设相差无几,是诸多祭祀活动中笾豆案摆放最为完备者,唯独有3处不同之处:

(1)圜丘坛正配位笾豆案旁灯、炉数量较多,考虑到祈谷坛有殿宇环绕,殿内光线相对集中,座灯体积较大也不便陈设,而圜丘坛地处环境相对宽阔,光线相对分散,灯、炉也许是应实际需求所增设;

(2)圜丘坛正位在笾豆前供奉了诸多坛庙祭祀中独有的石五供,石五供频繁出现的场所一般是陵寝,且五供兼石座均为石质,而圜丘坛祭祀时供奉石五供是否与陵寝前供奉相似,或是只有石座,五供为其他材质,还需其他材料或文物佐证;

(3)祈谷坛的祭器较圜丘坛而言尺寸更小,地坛、社稷坛等也如是,由此也可见,祭天在诸多祭祀礼仪中也是古人最为重视的。

2.2.2 相关猜测

(1)在“阅祝版”仪程中,12端青色的郊祀制帛和苍璧分盛于两个篚中,供奉于神库,而后请上祭坛。而在《大清会典图》中,在皇天上帝牌位前面的笾豆案上,只供奉有一个篚,郊祀制帛和苍璧全部供奉其中。由此猜测,在奠玉帛这一项仪程中,皇帝要从奉玉帛官手中捧的篚中分别取出玉帛,供奉于皇天上帝牌位前的笾豆案上的篚中。由此可见,祭祀活动不只局限于所能查阅到的各种文字和图片中,虽然有诸多图例参考,但仍是一项不断进行的繁复的仪程。

(2)每案针对不同的祭器都会供应特定数量的祭品。例如,天坛正位笾,每案使用的糗饵稻米为2升5合,按照清朝和现在使用的容积单位换算,大约不到2.6升,而笾里面是由绢里的,里面深度只有9分,约为2.88 cm,即便算上盖子里的全部容积,也只有不到1升的地方盛放蒸制好的糗饵。由此可推测,每案所用祭品数量只是供给数量,去掉损耗后,祭器中祭品的具体数量应该要少于实际看到的数值。

2.3 举行阅笾豆礼

在举行众多祭祀典礼之前,阅笾豆都是重要的一项环节,以体现皇帝对于祭品牲牢的重视。而谁来执行阅视笾豆牲只这项仪式,则每一时期都会视情况不同而定。例如:

(1)乾隆七年,礼臣议准,冬至前一日,分献官分至神库视笾豆、神厨视牲牢。

(2)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议定,两郊大祀,皇帝亲阅笾豆,礼部尚书、侍郎皆陪从侍仪;宗庙、社稷等,祭日视牲、陈簠簋笾豆,均以礼部堂官一人敬率太常寺卿等将事,以昭严格。

(3)乾隆三十七年奏定,原谴视牲之亲王恭代阅视坛位,分献官内派出一大臣至神库、神厨视笾豆牲只。

由此可见,根据每一时期情况不同,有时皇帝会亲至阅视笾豆牲牢,有时遣派臣工莅事。

2.3.1 遣官阅视笾豆牲牢

祀前一日,皇帝至皇穹宇上香,入斋宫。两名引导官引分献官内大臣一员到神库正中,面向北面站立,厨役在旁跪告,按顺序依次跪告上帝笾豆案、列祖列宗笾豆案、大明坛、夜明坛、星辰坛、风云雷雨坛笾豆案上祭品的情况,大臣依次恭视后,由引官带领至神厨内正中,面向东面站立,厨役在旁跪告燔牛,大臣恭视后,右转进前,厨役再按顺序跪告正坛、配坛、大明坛、夜明坛、星辰坛、风云雷雨坛牲只情况,大臣依次恭视,再由导引官由原门引出。

2.3.2 皇帝亲至阅视笾豆牲牢

祀前一日,赞引官、对引官导引,皇帝由东棂星门出,至神库内,恭导皇上之上帝笾豆案前立,赞引官跪奏上帝笾豆,阅后,再恭导皇上至配位笾豆前跪奏、阅视。然后,赞引官、对引官恭导皇上至神厨内正中向东站立,赞引官依次跪奏正坛牲只,皇上再分别在配坛牲只前立,赞引官分别跪奏。视牲后,皇帝由十大臣、赞引官、对引官引导,由御路至升辇处升辇入斋宫。

2.4 陈设福酒胙肉及相关器物

祭祀所用的酒和牺牲分别称为福酒、福胙,如果皇帝亲至行礼,还需要有饮福受胙这一仪程,需要单独准备出1份福酒和1只胙牛用于这一项程序,它们的准备与其他祭品的制作分开,自成体系。

2.4.1 制作、运送福胙的程序

(1)运送福胙需要的白瓷龙盘、壶、爵、龙盒和需要的仪仗都会事先从珍馐署署库中领取,并清洗洁净包以黄色的绘龙袱。

(2)光禄寺堂官到良醢署检查福酒,验视后将22斤福酒注入龙缸,放在缸架上,包以黄色云纹袱。

(3)器物和福酒由司福胙官及16名厨役引导,由东华门经过各门中门一直到达神库后,司爵官将龙缸中福酒分至白瓷龙壶内。

(4)祭祀前一日子时,宰牲亭内厨役宰杀祭祀所用牲只,其中包括胙牛一只。胙牛被宰杀修涤后,由司胙官带领厨役到宰牲亭领取,在神库内选割胙肉盛于白瓷龙盘内。白瓷龙壶和白瓷龙盘均陈放在神库设好的桌案上,盖上黄袱。

(5)剩余下来的胙牛被放入木桶,盖上木盖,盖上缎幅。

(6)全部完成后,太常寺官员封神库。

(7)祀日夜分,太常寺官员开启神库,司爵胙官至神库内恭奉福酒福胙,陈设于祭坛的福胙桌上。

(8)余下的胙牛由光禄寺役送至内务府掌仪司。

(9)礼成后,福酒福胙再按照原来的方式包裹,由司爵胙官和厨役导引,一路由正阳门等各门中门一直到达御茶膳房。

2.4.2 疑问及相关猜测

(1)祭天典礼结束后,除去神厨中单独准备的福酒胙肉,其他所有的胙品在礼成之后,由太常寺分发,其中光禄寺领取一部分用于分发给各衙门。至于光禄寺领取的部分,两本则例有所不同,考虑到具体年代会有细微更改,在此并不对具体的数字进行追究。依据在祭祀活动中承担的工作重要程度,官员及各部门或分配到整张供桌的祭品,或分配到祭祀活动中单独供奉的整只牛犊,或按不同数量分配到胙肉。参照分到胙品的部门和官员可知,祭天在古代并不只是冬至当天的一场仪式,也并不只是涉及太常寺等负责执掌祭祀的部门,而是一项规模宏大、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牵动到几乎每一个政府部门的活动,这项活动需要提前很久筹备,一直到礼成之后,还有繁复的仪式。

(2)根据福胙的运送流程,祭祀前二日,福酒及盛放福胙的器具送至神库内,福胙需要在祀前一日子时宰杀修涤后,送至神库恭奉,而福胙抵达后,太常寺官需要封贮神库,在祀日夜分重新开启恭升祭品牲只,那么在祀前一日举行的阅笾豆礼是如何进行的,抑或是阅笾豆礼举行后再封贮神库,目前还未可知。

2.5 存贮物品

以祭天为例,祭祀前一日,銮仪卫校尉从天坛神库升10座请神牌龙亭至皇穹宇阶下,等待祭祀当日请神牌至圜丘坛上。等祭祀结束后,依旧用这10座龙亭请神牌回到皇穹宇后,龙亭收贮于神库。

由此可见,天坛神库在平日不举行祭祀活动时,具有储存请神牌龙亭的功能。按照祭祀前的准备仪程,应该是在龙亭请出神库后,神库内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存放笾豆案、福酒福胙,以及祝版、玉、帛、香龙亭,最后封贮神库后,也才不会影响祭祀当日请牌位仪式的进行。因此,请出龙亭应该是当天在神库进行的第一项工作。

按照《太常寺则例》记载,运送正坛祭品、酒及牲只的白瓷碗(盛放太羹、和羹)、白瓷盘(盛放祭品)、白瓷尊(盛放酒)、红油木匣(盛放牲只)以及存放这些瓷器的红油盒两个,在祭品运送至内膳房盒内监后,收贮于神库内。

雩祀圜丘时,如果遇到皇帝亲至行礼,备办福胙时,神库又同时作为贮存净冰的场所。

嘉庆十四年(1809年)修缮皇穹宇、皇乾殿时,特派亲王恭请神牌至神库恭奉,修成后再派亲王恭奉神牌至皇穹宇、皇乾殿。同治年间修缮黄衹室,同样将神牌恭奉于神库内。也就是说,即便其他坛庙的牌位供奉于神库内,天地两坛的牌位供奉于专门的“天库”内,然而在“天库”修缮时,神库也有着临时供奉牌位的功能,而在此期间,也会有官员定期到神库上香扫尘,直至修缮完毕,牌位重新请回“天库”。

2.6 关于天坛神库内陈设的猜测

虽然天坛历经动荡,神库内陈设已经几乎不可见,不过根据神库的各项功能,还是可以对神库内的各种陈设进行合理推测。天坛神库内平日存放运送福胙的物品及各个请神牌龙亭,祭祀时则存放各笾豆案、祝版、玉帛香及福酒胙肉,初步猜测,平日里神库内祝版龙亭是按照昭穆制度排列摆放,正中摆放请皇天上帝牌位的龙亭,和天库内牌位的摆放一致。而祭祀时,笾豆案也是按照朝暮制度一一对应位置摆放,正中偏西摆放祝版、玉帛香,而稍东摆放福酒胙肉,和坛位保持一致,这一猜测目前还有待证实。

3 结束语

文章从神厨的功能性出发,对天坛的神厨、神库进行了初步的探寻,试图改变神厨、神库只是举行阅笾豆礼这一浅显的认识。而通过对神厨、神库新的了解,充实了现有的对祀前礼仪的认知,也发现了天坛和其他坛庙神厨、神库一些规制和功能性的区别。在这次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比如神厨、宰牲亭等附属建筑得到的关注和重视,并没有祭坛等主要建筑那么突出,因此很多附属建筑原貌被损毁或者挪为他用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太利于观察和测量。另外,由于神厨等附属建筑虽然有官员负责管理,但整体品级偏低,制作的过程也偏向实际操作而非礼仪进程,因此文字记录较少且较为笼统,对于具体祭品制作和神厨、神库内的陈设没有涉及。

猜你喜欢
祭品库内天坛
动车检查库库内热源特性实测与分析
制冷与空调(2022年3期)2022-08-01 02:35:20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环球时报(2021-04-02)2021-04-02 05:18:08
《天坛之美》
牵引蓄电池工程车库内充电插座烧损故障分析及解决措施
技术与市场(2020年5期)2020-05-21 00:47:06
独一无二的祭品
耽车泵站库内集渗试验分析
古罗马祭品搬运队
新少年(2016年1期)2016-05-30 02:21:46
图志
家用汽车(2016年2期)2016-05-10 10:58:23
利用库内风源进行HXD型机车预实验的研究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