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才逆向流动的思考及理论探索

2020-01-14 10:40张凌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2期

摘   要   城市学校激烈的职业竞争导致城市教师向乡村回流已逐渐形成趋势。城市教师回流既可以解决城乡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等困难,也可以解决农村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结构单一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建议乡村地区学校通过给回乡执教教师以薪资、福利帮扶,评估政策倾斜,相对的教学自由,打造教师互助平台等措施,提高逆向回流教师的留驻率,加强农村学校对青年教师人才的吸引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   教师人才  逆向流动  反流动  教育资源分配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很长时间以来城市学校虹吸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许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更高的福利薪资待遇离开了农村,走向城市学校的教学岗位。这一现象进一步增大了城市学校的教师竞争,导致了城市学校教师教学职业生态的变化。“编制”一位难求,“晋升”竞争颇大,这些都成为了压在许多基层教师心理上的包袱。在这一大环境下,在城市谋职的教师逐渐向农村“回流”,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回到农村的基层岗位,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身体力行地改变眼下农村教育的现状。

这一回流现象反映出当下人才选择的多元化和进步,也反映出农村在涵蓄人才方面所具有的潜力,教师逆向回流也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实践层面看,有必要对教师逆向回流的现象做出趋势研判,对教师逆向回流的现象做出资源整合和利用策略的探查性思考,并根据乡村基层教育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鼓励与调整。

一、由“村进城”到“城入村”的逆向流动趋势研判

1.青年教育人才反哺家乡的趋势型流动

目前教师从城市到乡村的逆向回流趋势中,人数最多也影响最大的人群就是乡村基层出身的青年教育人才。前些年我国师范类院校在招生上给予贫困地区人才以较大的政策优惠,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子选择报考师范类院校,在毕业后,这些师范类院校毕业的青年教育人才选择了反哺家乡,投身家乡的教育事业。这种情况就属于最典型的从城市到乡村的“回流”。这一类教师对农村的现状比较熟悉和适应,往往能够根据农村的现状,对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反馈和调整,在改造教育环境、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因材施教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适用性。这一类人才反哺家乡的愿望往往很强烈,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很明显。

2.政策激励引导后的人才流动

除了因为教育理想而回流家乡的青年人才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一批因为政策指导回流乡村的教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就对教师城乡流动提出了诸多引导性政策,计划中提到向主动下乡的教师提供补助,并根据教师的服务情况,在绩效考核时进行政策倾斜。在这一类引导鼓励型政策的激励下,许多青年教师选择进入乡村,服务农村基层中小学校。从收效来看,显然这一批教师缓解了不少农村地区的“教师荒”现象,许多贫困农村中小学校中存在的“青年教师盼不来、老年教师等退休”的问题得以解决。不过,政策引导并不是长效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青年教师将政府的优惠政策当成职业跳板的现象,因此,政策激励还有待于持续发展、改进,以更符合目前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

3.城市生活压力引发的教师个人趋避

教师人员数量增长、师范院校扩招的力度加大、师范类毕业生数量的激增,都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原城市学校教师在升职方面的压力。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出现了“百人争一编”的现象。很多教师在较大的压力下感到苦闷,对未来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很难获得机会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选择回流乡村,在农村学校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回避城市学校过大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也可以相对稳定地从事教师工作。也存在一部分农村出身的教师感到在城市学校发展生存压力过大,高昂的消费成本、居住成本对教师个人形成了反向的阻碍,从而导致了這些教师的逆向流动。

4.乡村特殊环境有利于教师个人价值实现

城市学校教师向乡村逆向流动也可能与教师的教学理想有关。城市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多,许多教师经常面临分数和教学理想的两难选择,这就导致一部分有育人理想的教师选择回到管理相对宽松,考核要求、分数要求相对较低的农村学校服务。而农村学校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在工作之余增强个人教育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向农村流动不完全是单向的,特别是因为教学理想选择乡村的教师,往往还会因为教学理想的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再次选择回到城市执教。

二、“逆向流动”对我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1.直接对乡村教师短缺形成补充

城市中的教师向农村流动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补充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我国师范院校并不少,每年师范院校的招生数量也比较可观,农村学校的教师短缺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短缺”,即受过高等教育的教育人才不愿意接受农村相对艰苦的条件,进入乡村执教。因此,在逆向流动潮流逐渐形成时,农村学校的教师就直接得到了补充,近些年由于政策鼓励和地方经济发展,一部分常年难以招收新教师的农村学校也已经招募到合适的青年教师补充空缺,农村学校的“教师荒”得到了缓解,这便是逆向流动最明显的现象之一。

2.对农村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带来了革新

农村在教育观念的改革和更新上明显慢于城市,一些农村学校至今还保留着体罚学生的习惯,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边界也不甚清晰,许多学校的教育观念已经多年没有更新,不少教师认为“题海战术”才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手段。面对这种情况,青年教师作为新鲜血液,直就会给已经相对稳定的农村教育现状带来冲击和引导,突破眼下乡村学校刻板保守的教育现状,引导整个学校的教学风气出现革新。特别是对一些从师范大学毕业的青年教育人才而言,农村传统保守的教学环境同样也是学生实践学校教学理论的重要场所,许多有经验、有志于向学的教师根据农村现阶段的实际条件、学生的综合水平,发展出了一条符合当地教育实际的教学方法。从环境改造和社会影响多个层面来看,城市教师的逆向回流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结构,有着比较积极的意义。

3.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公平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农村过去在基础教育层面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城乡之间的教学资源、教师水平、生源构成、家庭教养等等因素造成了庞大的教育鸿沟。城乡之间教育公平的差异很大,教学公平较难保障。在城市教师逆流动返回乡村后,这一现象将会出现比较大的改观,首先是教师数量增长,农村学校学生人均分配的教师数量有了明显提升,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关照力和辐射力有所提升;其次是城市回流的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比较强,教师个人具备的电子教学技能允许其采用更符合学生认知模式、更加鲜明直观的设备和更为精准的讲解教授学生;最后从城市回流的教师眼界相对开阔,从性格引导、价值观培养等等多个层面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看世界的视角,从眼界和视野上打开学生自我人生规划的图卷,改变学生既定的、固有的生存模式。这些特点都将进一步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从教育的“软”实力层面打开农村地区儿童个人努力上升的渠道。

4.优化了教师资源城乡分配两极分化的格局

前文提到,前些年青年教师群体出现了向城市集中涌动的势头,城市虹吸了附近农村地区许多优质师资,在这种追求经济和利益化风气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只愿意将职业规划的方向放置在城市,这种势头的形成和群体的从众心理不无关系。因此,眼下的逆向流动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许多教师审视自身的教育职业定位,并引导部分教师反向流动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基层学校。教师的回流缓和了过去社会上两极化的城乡用工矛盾,城市中“一编难求”和农村学校的“无人投报”的巨大差异相对改观,改变了城乡之间教师职业的两极格局,也为基层教育事业的正向、稳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乡村学校对“逆向流动”教师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策略

1.予以福利、薪资等层面的客观帮扶

要留住青年教师,留住逆向流动、建设家乡的教育人才,必须切实使这些教师感受到农村对其个人职业发展的正向影响,必须使这些教师感知农村学校的优势。这些优势既可以是根植于乡村的独特特点构建的,也可以是弥补逆向流动教师在城市中无法获取的资源,满足其所需要的物质来实现的。当地学校可以主动联系政府相关部门,为返乡回流的教师申请符合地方引导文件的福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从教师住宿、一日三餐等客观条件上缩小本地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异,消除城市教师离开熟悉环境的失落感。对一些格外优异的教育人才,学校可以主动提高绩效奖金、提高生活补助,鼓励教师留驻当地,培养教师在本地服务的长远热情。

2.给予评优、绩效评估方面的政策倾斜

不少地区已经印发文件,在乡村教师评优、绩效评估等方面做出细则规定,如河南省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后,就对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做出了详细规划;山东省则在全国较早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师比核编后,全省核增教职工編制5.64万名,并按全省5%的比例增加农村教师附加额度,又核增3.77万名乡村教师编制。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地方留住回流教师,并且有助于增加教师对教育行业的信心。一部分地区过去严格管理职称、评优,目的是为了留住乡村教师,避免教师借助职称跳板向城市流动,这样的行为可能造成了反面的效果,对留住教师,扩充农村教师数量帮助不大,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中看不到职业上升的希望,体会不到个人工作被肯定,实际上严重打击了其工作的积极性。政策倾斜的影响力将从提高教师个人价值、肯定教师的奉献付出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带动其他教师重新审视农村学校的教职价值,提振社会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价值评估。

3.给予教师相对的教育自由

因材施教是我国反复强调的重要教育概念,也是“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减负增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口号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因材施教的根本在于给予教师相对自由的教育选择权,目前许多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集中在试题训练方面,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做出调整。同时强调升学率也导致教师日常工作的压力倍增,一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成绩,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敦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作业,这些可能都会导致教师对自身工作产生厌倦。农村学校在升学竞争和家长压力等方面承受较少,可以给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教育自由,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自我效能感,这些权限的开放包括允许在安全范围内开展班级春游、秋游等活动;允许教师自己确定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允许教师降低班级学生的作业负担;等等。

4.利用回流教师提升本地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实践层面看,从城市回流至农村的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普遍比农村学校教师要好,其对新型教学观念的接受、对多媒体科技的教学技能掌握方面也比较突出。因此校方也可以鼓励回流的乡村教师向原本驻守农村的教师分享经验。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经验分享会、教师座谈会,让回流教师谈一谈自己对新引入的教学观念的看法、谈一谈自己对农村本地教育情况的认知;而原本驻守乡村的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机会更新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以点带面的教师互助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至教学交流层面,本地农村教师对地方学生特点、教育文化习惯都比较了解,可以反向带动回流教师,提升回流教师对本地学校的认同感、熟悉感,对留住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慧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喜忧参半[J].中国民族教育,2016(12).

[2] 孙刚成,曲歌.乡村教师及学校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取向——基于对延安市“国培计划”实施推进的实证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3).

[3] 郭平.“国培计划”持续助推教师专业发展[N].四川科技报,2020-03-27(007).

[4] 杨洁.轮岗制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大众文艺,2020(08).

[5] 陶志琼.发达农村地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优”与“忧”——来自A县级市的调研[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18).

[作者:张凌(1982-),男,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