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秀平
摘 要 故事类文本在小学中高段占比较高,有着情节曲折、人物鲜明、价值取向健康向上的特点。从语文要素层面看,纵向比对和横向联系都遵循从说到写的语文实践,同时又有预测、提问的阅读策略训练。支架式学习活动有着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和过程开阔等特点。故事类文本教学可围绕情节展开,感受人物形象,领悟文本价值;围绕学情需求,从学习重点、难点和兴趣点切入;围绕语文要素,将之作为起点、支点和终点来设计。
关键词 支架式学习活动 故事类本文 学习实践
支架,指起支撑作用的架构,原指建筑行业脚手架,后被迁移到美学、医学等领域使用。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揭示教育目标需引导学习主体“跳一跳够得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顺应”,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环中获得完善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结合以上理论,提出“支架式教学”。 本文的支架式学习活动,指教师在研读文本、把握学情、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能帮助学生从“此岸”到“彼岸”的学习模式,有着“主结构”“大框架”“明路径”等特点,在整体认知活动中起到支撑作用,以促进学习活动真实、高效发生。
一、故事类文本的教材解读
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很适合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学习材料。以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故事类文本占比大,以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为主。表1是小学中高段故事类文本选编大概。
1.故事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1)情节展开曲折生动。一个好故事,不能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以三年级下册《漏》为例,作者通过地点转换不断设置悬念,将“漏”的可怕推向高潮。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故事中往往有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通过其在具体事件中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赋予鲜明性格特点。如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通过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与心理等描写,展现了一位既有普通人易受诱惑的弱点,关键时刻又能战胜弱点,身先士卒、严明纪律的好领导形象。
(3)价值取向正面健康。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故事本身要有趣,还需由表及里,使人获得情感熏陶、意义培育。寓言是借助故事讲道理的文体。神话故事是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背景下,人们以神奇的想象力来解释自然现象,表达美好愿望的文本。民间故事多是普通小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表达着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幸福生活愿望。
2.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
(1)纵向比对,从说到写的螺旋上升。随年级增高,故事类文本的类型在逐步丰富。从单元语文要素上看,基本离不开“读故事—说故事—编写故事”,在读读说说與编写上的要求上螺旋上升。
(2)横向罗列,从说到写的紧密结合。听说读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与素养,贯穿学习始终。故事类文本通俗、清浅、易于模仿,是从“说”到“写”的好范本。从单元语文要素来看,“读-说-写”紧密结合。
(3)策略迁移,从说到写的预测提问。阅读策略的引入,是统编语文教材的突出特色。 在故事类文本单元中,分别安排“预测”“提问”阅读策略。策略落实同样遵循从“说”到“写”的学习过程,吻合故事类文本特征,将“故事”当作“故事”读。
二、故事类文本支架式学习活动的类型
1.围绕情节变化的支架式学习活动
厘清故事类文本情节发展的走向,是学习故事类文本的主要路径。
(1)以情节变化经历故事过程。情节主要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有时也采用倒叙、插叙,打破常规路径,引发阅读期待。在情节路径上,常有曲线型、环状型、阶梯型、网状型等。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是一个典型的阶梯型情节发展图,又有着回环的价值意味。围绕情节变化搭建待完善阶梯图,能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大意、梳理结构,把握情节推进的基本特点。借助阶梯图,结合结尾处“又变成了一棵树”,联系开头“一棵树”,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初步体会其中的哲理意味。
(2)以情节变化感受人物形象。人物离不开情节,情节发展为塑造人物服务,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可以成为支架式学习活动设计的重点。如三年级下册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情节展开以两者对话为主,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再现特点鲜明、对比强烈的形象,形成故事矛盾冲突点。图2就体现了这样意图。
(3)以情节变化领悟价值要义。一个好故事,是一盏明亮的灯,能启迪智慧引领成长。《海的女儿》是一个爱情故事、爱的故事,还是关于成长的故事?美人鱼的人生是一场悲剧,还是一份对生命圆满的追求?主旨多元与丰富正是文本成为经典的魅力所在。可通过“简讲前文+读课文”“简讲前文+读课文+课堂作业拓展阅读”“阅读《海的女儿》全文”等系列活动,丰富与完善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2.围绕学情需求的支架式学习活动
学情把握是教学设计依据之一。教师对学习起点、学习期待与学习难点把握得越准确,教学活动实施就越顺利,效果也越明显。
(1)指向学生学习重点。紧扣学习重点的支架式学习活动设计,可以为目标达成找到一条简洁路径。神话故事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夸张的语言表达,构筑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阅读这类文本,了解故事内容,讲述故事情节,体会想象神奇是学习重点。如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以四张具有典型特点的图片,紧扣“神奇”一词,通过“借助图片梳理大意—观察图片感知神奇—辅助图片研读神奇—利用图片言说神奇”,支撑起整篇文章的学习活动。
(2)指向学生学习难点。学习是一个与原有认知、知识和经验相互链接并自主建构的过程。造成学习难点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新认知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链接受限,造成传递与接收阻碍。设计合适的支架式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从旧知走向新知。与原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加大古诗文占比,并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为降低初次学习小古文的畏惧感,提高阅读兴趣,可将文言文版与白话文版用“比对阅读”作支架,从文章篇幅、语言、朗读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小古文的基本特点、意思与内涵,获得初步阅读方法。
(3)指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过程的生动活泼、形式新颖有趣,契合人类本身某种“游戏”精神。比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手法有一箭三雕的高超智慧,可采用“编排课本剧”作为支架式学习活动的任务,以结果性任务来反推学习过程展开。 首先,通过“剧本分成几幕”引导学生对故事主要内容的把握与梳理。其次,分幕改写剧本,以剧本格式改写内容,形成基本框架。第三,读剧本想人物。只有透彻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才有了然于心的表演。第四,分角色演剧本,将前期学习结果呈现。“编排课本剧”将学习置身于一个真实有意义的情境中,语言作为沟通、交流与互动的本质属性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情感体验、深度思维和语言发展融为一体。
3.围绕语文要素的支架式学习活动
语文要素有目标性统领与方向性指引的作用。 对语文要素的理解与落实,是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依据,也是支架式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角度。
(1)以语文要素作为起点。精准把握语文要素,能启发支架式学习活动设计导向,并作为有效的学习起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关于“提问”的阅读策略。“提问”既是学习目的,也是学习手段。在“提问”中学会“提问”,并以学生“提问”引导进一步学习探究。
(2)以语文要素作为支点。三年级上册的“预测”,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的阅读策略单元。围绕预测,安排三篇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正文加批注方式,直观呈现什么是预测,从哪些方面预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以开放结尾引导学生边读边预测;《不会叫的狗》以三个故事结尾,说说自己的预测和理由。“预测”是贯穿始终的阅读策略,是支架式學习活动设计的关键词。
(3)以语文要素作为终点。“讲故事”是故事最好的传播方式。从三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复述故事”要求。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提出“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以《猎人海力布》为例,可将“转化叙述者身份”作为学习支架,让同一个故事有不同样子;以海力布劝乡亲们离开的场景,以第三人称介绍“海力布”石头来历等,用终点任务反推学习过程展开。创造性复述故事,先要读懂故事、理解故事、内化故事。
支架式学习活动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化载体,与现行课堂中常见“一问一答”式、线性教学现象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学习目标明确,支架式学习活动,是学习目标具体的呈现,教师明了,学生也明了;二是学习路径清晰。“支架”就是路径,让路径引领学生主动行走,最终实现自主寻找路径,甚至设计路径;三是学习过程充分。“支架”中间部分,有路径,也空旷,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空间到时间上给予保障,让学习活动从容展开,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与构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兴.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8(06).
[3]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 陈先云.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亮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小学语文,2017(10).
[6] 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02).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