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平台美术学习资源的设计与提升

2020-01-14 10:39姚育晓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2期

姚育晓

摘    要    随着线上教学快速融入常态教学,急需优质的线上美术学习资源。依循学科特点,基于自媒体平台的美术教学资源设计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依据强化互动提高贴合度、动静结合实现深阅读、满足需求增强实用性等原则,进行国家课程自学资源设计和原创课程实践资源设计,并以动态评价完善线上美术教学资源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自媒体平台 线上美术学习 资源设计

2020年,全国性的线上教学全面展开,虽然国家及地方都建立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出空中课堂、云课堂,供学习者点播,但其资源相对固化,仍然需要教师原创或者搜集、组织资源。美术教师以个人力量实现线上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难度较大,此时便需要专业的团队,借助便捷的媒体平台来进行线上美术学习资源的设计、推送,以更好地服务线上教学。

一、自媒体平台美术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

自媒体平台线上美术教学资源设计可借鉴专业人员生产内容PGC,由美术教师或美术名师工作室进行资源内容设计。强调个性化的内容与形式,让资源更具标识性;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呈现可选择的丰富资源;构建“有趣、有用、共享”模式。

1.强化互动,提高贴合度

交互式教学是基于教育信息化平台,运用各种终端、新媒介、自媒体开展的多点混合教学,其主张合作探究。这种模式鼓励学生互动、合作,同时提出要借助微课堂、学习社区等自媒体平台形式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1]。自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优于传统媒介,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路径具有高度的亲民化的实时双向性。自媒体平台线上美术学习资源设计应强化多向交流模式,让学习者灵活选择各种移动终端,发挥自媒体参与的优势,通过语言表述、程序操作、评价展示等多种方式,强化互动性,让学习者融入学习氛围中,以互动操作性的程序设计加强学习者的互助合作,通过展示分享来促进学习者互评互促,提高资源与学习者的贴合度。

2.动静结合,实现深阅读

数字媒介环境下的阅读要积极利用自媒体等传播特征来实现读者阅读取向的“由浅变深”,通过新兴阅读媒介的个性化服务,促进读者个人深度阅读习惯的形成[2]。自媒体平台美术学习资源设计应该是一种数字阅读状态下的超文本阅读,融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资源、媒介于一体,为学习者提供的是有温度的、动静相宜的综合的过程性阅读,是一个有内化的时间、有调控的缓冲的深度阅读。但必须注意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者自控力相对较弱,对于智能化设备的高频使用可能使其陷入“手机依存症”,因此应根据其特征进行阅读时间规划,控制不同学段的资源单元的信息容量。

3.满足需求,增强实用性

自媒体信息传递与受众间的信息接收具有双向选择性,这些资源价值的体现在于是否得到受众的回应和选择。美术学习资源的设计与推送改变了常态教学、实践顺序,更具自主性;让学习者预知新知识,在课前有充裕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在课堂中对新知的内化和实践任务的完成,这样的资源显然具有实用价值,且受到学习者的重视。但是资源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及时回收学习者的反馈情况,利用自媒体的灵活性,对资源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以满足更多学习者的需求。

二、自媒体平台美术学习资源的设计

线上美术学习资源设计的完整过程包括统筹规划、资源设计、资源推送、评价反馈、调整完善。基于自媒体平台的线上美术教学资源设计可以从教材应用、课程开发等层面进行规划设计,不断提升资源设计的质量和效用。

1.以“预习导案”为例的国家课程自学资源设计

国家课程内容是線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程进行解析,以普适性、校本化、个性化的“预习导案”为学习者推送课前美术学习资源,可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学习成效。

(1)转变角度,凸显学段特点

在自媒体环境下,师生双向传递信息、见解、问题,“预习导案”的设计关注不同学段、背景学习者,考量其自学能力、设计难易度、反馈回应率等因素,将教学设计转成学习设计。资源设计应凸显学段特点,如第一学段的表达方式应该更注重童趣,营造具有亲近感的情境,为低段学习者搭建初步的自主学习程序结构;第三学段,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往较为理性的方向提升,提供一种较有梯度和层次的自学程序,促成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2)强化创意,融合形式内容

自媒体内容的样态呈现应该综合运用非文字类的表达形态如图片、视频、音频、动图等形式,增添视觉上的趣味性,让受众可以迅速直观地了解你所要表达的内容[3]。线上美术学习资源“预习导案”设计可将学习内容化解成别具创意趣味的思维游戏;以幽默趣味的语言表述来引入情境,用动图、表情包、音视频等视听形式作为资源呈现的点缀。

2.以“美创云课”为例的原创课程实践资源设计

除了教材内容的预习资源的设计,可以进行原创课程类的自主实践资源设计,如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类型、跨美术学习领域类型、学习方式实验类型的资源设计,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1)跨学科跨领域融合

以美术为核心的跨学科整合不是学科叠加,而是各科知识的内在融通,跨越单学科学习的视野,建立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美术学习除了跨学科合作式学习,还有美术学科内部的跨领域融合学习,打通相关学习领域的关联点,运用多领域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从而取得美术创作实践成果。

在“美创云课”系列原创课程中,“环保纸趣”主题以纸为媒材,融入跨领域知识、技能,将绘画、手工制作、综合材料应用相结合,将美术、情景剧等多种学科知识融合,打破单课学习局限,构建了纸艺风景制作“闽南好风景”、植物主题纸艺制作“植物“纸”计”、综合材料制作“有趣的玩偶”、综合材料制作“端午龙舟”、纸箱创意制作“闪闪舞台剧”等五个小主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学习主题。

(2)强化学习方式转变

学习者在大数据时代所能接触到的数据非常庞杂,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变革,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会促进学习者产生更多的兴趣、信心、活力;采取自我管理的主动学习策略去达成情感体验学习目标,进而取得较好的成效。以项目学习为代表的新学习方式正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实践,且富有成效。

美创云课“万物生长计画”采用项目学习为实施方案,基于“做中学”的核心理念,以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为驱动问题,通过推演,选择以“手账APP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搭建“手绘植物”“手账APP学习”“综合设计制作”的学习支架,学习者以个人或合作的形式,通过自媒体平台推送的资源进行分阶段的学习,完成成果,借助平台进行展示交流。

3.以动态评价完善线上美术教学资源的设计

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习者的能力、素养提升为目的;线上学习过程应强化信息传输、评价、反馈,有效地设置教、学、评一体动态互促机制。学习者的动态评价与反馈类似于用户使用者生产内容UGC,学习者在使用线上学习资源的过程,也在生产内容,产出阶段性的美术成果,这些也将补充融入到资源中。因此,基于自媒体平台线上美术学习资源设计应具有动态性,同时考虑资源推送与应用过程中学习者丰富多样的阶段学习成果与思维过程;应当搭建相应的反馈平台,及时收集学习者的评价与反馈。

以自媒体平台构建的评价方式较为多样化,可有机融合应用。快相册、晓黑板、美篇等APP可以实现美术学习资源的推送,作品上传、评改;可以是点对点的互评,也可以集中展示交流。这些评价平台都是学习者可以实时参与、回应的,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学习者也成为资源内容的生产者,融入在线上学习资源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学习者的进步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每一个教学节点作品和成果的呈现中,反馈平台就是创造让学习者表现自我的空间,以展示成果。

三、自媒体平台美术学习资源设计的提升

线上美术学习资源设计借鉴媒体融合的理念,为学习者提供纯数字传送的资源,同时所推送的图文资源可以转化成纸质资源,多渠道的呈现,为学习者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服务,提升增值效应。

1.学习共同体:资源与群体的融合

组成线上美术学习共同体,运用“同玩+共研”的美术学习资源设计实施模式,推送开放性、整体性的活动项目资源,打破自媒体平台与学习者的单向联系,通过搭建学习者群体,组织不同地域的同好者,在线上及线下现实的情境中共同去发现、解决某个现实问题,在有目标、有规则、有智慧的出發点上,运用美术学科或多个学科融合的知识,通过深入的探究、对话与分享,让学习者共同玩出技能、新意,研究出具有创造价值的成果。

2.学习社区:资源与平台一体化构建

微信公众平台大多以订阅号推送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完整度,其他APP也是一种动态传递与呈现,不方便学习者查询过往的资源,而教师网络空间有全面、直观、丰富的资源呈现,因此将网络空间、自媒体平台与各种APP进行优势匹配,以网络空间+微信公众平台+教学APP加强互通、互补,发挥信息资源、评价反馈、交流互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构建混合一体化的学习社区,将为线上美术学习设计提供更阔的空间,也将促进美术线上教学的价值实现。

线上美术学习资源设计是实施线上美术教学的基础工作,而线上线下混合一体化教与学可能是未来教学的新常态,这些学习资源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美术学科的开放性、创造性特点而言,倡导建立多样化的线上学习资源设计平台,加强区域联动交流,具有特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静. 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08).

[2] 华凤霞. 数字阅读语境下的读者阅读心理探析[J]. 出版科学,2016(02).

[3] 闫敏,夏明英. 新媒体时代高校官方自媒体平台发展研究[J]. 传播与版权,2018(0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