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性沉默的特征及实施*

2020-01-14 10:39庄海翔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数学

摘    要    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一定程度上存在仅仅把发言作为成功参与课堂的依据的现象,这掩盖了学生可能通过沉默等形式来参与学习的样态。沉默是一种复杂的双向性内心情感,积极性沉默具有情感性、个体性、创造性,通过在情境与情感上搭桥梁,在活动与互动间找平衡,在知识与素养中寻突破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沉默,可以豐富学生的数学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   积极性沉默 数学 情感表达

课堂参与包含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的共建。积极的言语表达烘托出一种热闹、活跃的表象,但未必能真正地映射出思维本质;而有些学生在沉默中,通过聆听、探索、反思等非口语化的隐形参与,能更好地跟进学习进程,融入课堂。积极性沉默是相对于显性的口头言语表达而言的,表现为外显的言语静止、实质上却是思维动态运转的课堂参与模式。该种状态下的学生多以涂画、沉思等表象,通过仔细聆听、主动探索、反思质疑的内在方式积极参与互动性学习。积极性沉默是依托于一定情境中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性文化体现,彰显了课堂文化应有的内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积极性沉默应该是师生所能悦纳的课堂精神和教学行为之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总和。

一、积极性沉默的特征

1.积极性沉默具有情感性

学生在倾听同学发言或者老师讲解的时候,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将许多带有情绪性的表象,与以往的活动经验相关联,沉静在自己的思考之中。他要判断老师同学们的见解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与自己一致,会呈现积极认同的一面;如果与自己的不一致,他会带着疑问、进入下一步的内心体验与探究。

2.积极性沉默具有个体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愿望、动机、思维模式等不尽相同,无法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评价。喜欢用积极性沉默的方式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他们表现的方式可能会不一样。如有的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呈现出呆呆看着黑板或者望着窗外的样子,还有的会在纸上乱涂乱画。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对学生个性的理解和尊重上,关注他们真实参与课堂的程度。

3.积极性沉默具有创造性

表面的沉默隐没了内在的积极心理活动,学生用感性带动理性,对学习资料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感想和体悟。在活动中形成了个性化想象、较为严密的思考、富有情感的过程体验。学生利用猜测、联想、推理、验证等活动,独树个性,标新立异,使学习情感熠熠生辉。

教师不应该假设自己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完全相同的,也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视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不负责任,而是要探究沉默背后的积极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情境与情感、活动与互动、知识与素养三个维度上,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与情感的收获。

二、积极性沉默的实施策略

1.在课堂情境与学生情感上搭桥梁

积极性沉默参与的课堂具有整体性、协作性和共生性,拥有独特的自我表达和个性生成范式,这些都建立于它独有的生态情境和自然的情感流露之上。

(1)让课堂始终在境。课堂在境体现在课堂流程的整体性、全员性和全过程性。因此无论是情境创设、问题形成、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还是评价反馈都应始终保持为一个有机整体,不能破坏情境感。要逐步形成全景式辐射,观照每个学生在生态圈里的生长。让学生在积极性沉默中捕捉思路,在有效参与活动中验证想法。通过设计活动、深入感悟、推理论证的过程,为学生的积极性沉默提供存在的土壤和空间。

(2)让学习完全入情。首先,教师对沉默的应用应以信任和乐于分享权力的意愿为基础。为此,教师需要先评估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设立出一种包含积极性沉默的常规,创造更多开放性机会,邀请更多学生参与活动。比如,教师和学生约定:用”眼睛看着我”来吸学生们的注意力,要求学生竖起大拇指或者在关键环节处进行沉默的表扬。其次,教师在观察和指导学生活动的时候,也可以保持沉默,允许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让他在那个时刻拥有权威。再次,教师要把沉默作为表扬的手段,让学生得到的是一种参与的沉默,而不是顺从的沉默。通过指导学生互动的课堂结构,渐渐教会学生要彼此依靠,实现对尊重合作的课堂文化的强化,让学习完全入情入境。

(3)让教学全程有感。以项目内容为教学主线,驱动教与学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把握有感觉、会感触、能感悟。首先,这种模式下学习的主体一定是学生,因为他们既是项目的制定者,又是实施者、还是学习的评价者。其次,该模式需要在有价值的情境中,展开真实的探究,而小学生纯真朴实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乐于参与。再次,项目导学重在实践感悟、批判论证、评价反思,而这三点在积极性沉默学习方式的参与下,能得到更深层次的体现。

2.在课堂活动与师生互动间找平衡

教学目标的厘定、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程序的编排、集体互动的运作等,所有要素都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载体,都应该服务于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展开。活动是外显的形式,互动才是内在的硬核,通过活动实现自我对话、他者对话间的互动平衡。

(1)学生从看客变成创客。大班额教学下,追求“更多更好更快”的主观教学行为及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造成当下数学课堂能积极沉思的学生并不多。多数学生往往以第三者身份观察课堂,很少有自己的思考,长久下去,形成惰性思维。其实,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几乎都有10%~15%的机动课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节奏,智慧挖掘资源,促使学生先独立思考实践,再带着自己的主张与同伴交流,实现从观众到主演的角色常态化轮换。如教学“一亿有多大”。该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具体操作和实践中增强对大数的理解。如果仅仅让学生看教学课件,背数位顺序表,显然是低效的,学生也不会感兴趣。教师可通过前置预学,让学生主动体验,通过搜集生活中含有亿级的多位数,总结归纳读法、写法及数据的实际意义,再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分享。这样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

(2)学生从无心走向有意。教师应敢于迈出教材,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容许学生个性思考,另辟蹊径,通过精心预设和意外生成,引导学生从无心的追随模仿走向有意的自主设计。

【案例1】和差问题。小军和小强一共有144张邮票。小军比小强多24张。两人各多少张?

生1:总数减去24张再除以2,得到小强邮票张数是(144-24)÷2=60(张)。

生2:总数加上24张再除以2,得到小军邮票张数是(144+24)÷2=84(张)。

两位学生的思路都是采用“和差问题”的基本解答方法,但第一位学生是主导,而第二位学生是一般性模仿。但有学生经过思考后,列出如下算式:144÷2=72(张),24÷2=12(张),小军张数是72+12=84(张),小强张数是72-12=60(张)。虽然该生的思路与教材编排意图相左,但这是他经过独立观察思考后的发现。教师顺势而上,改编例题条件“小军给小强24张,两人同样多”,其他条件问题不变。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

(3)学生从有限迈向无限。课堂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面对充满无限可能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让他们从有限的教学环境解脱出来,在无限的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将课内所学与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观察中沉思,在沉思中验证,在验证中收获。

【案例2】“蒜叶的生长”。在“综合与实践”模块中,师生互动的亮点就在于活动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操作。在教学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分四组分别在“室内外”“有光照和无光照”“水中或者盆土中”进行。在相同的时间记录,再完成统计图。

本实验的物质要求是将学习环境从室内引到室外,学习要求是从瞬间记忆到持久关注,情感收获是让学生拥抱生活,激发兴趣和热情。

3.在知识获取与素养形成中寻突破

知识积累、运用和创新的意义在于实现一种更好的能力提升、素养形成和情感获得;素养的形成也将促使学习方式最优化,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

(1)倾听性沉默:于知识难点凸现时。学生对教学中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此时,学生用已有认知无法接受新学内容,难点的呈现与突破更需要倾听型沉默的参与。学生思路追随同伴的发言与教师的点评,倾听时的沉默带来的空白时间,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灵敏的寂静是真实课堂的展現,这种灵敏的寂静便是学生思维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充盈时的沉默。

【案例3】比与除法、分数的关联。在学完比的意义后,教师会引导学生用对比、联想的方法去辨别三者关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是学生很难概括的,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此时的课堂是热闹后的寂静,需要教师在关键处给予讲解。

(2)探究性沉默:于思维过程展露时。展现、描绘思维过程,提炼、领悟数学思想,让自己的学习对他人可见,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使用图表、画图、列举、文字描述等能比言语表达更清晰地呈现自己思维过程。思维过程的呈现更需要探究性沉默的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思维逐步得以呈现,这也是学生浸入深度思考的历程。

【案例4】“怎样围面积最大”。“李大伯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绝大多数学生在经过探究后才能呈现如下方法:

方法一:画图列举。在方格纸上画出符合条件的各个长方形。

方法二:计算列举。22÷2=11(米),11米是长宽之和,根据题意,一一列举长宽分别是:10和1、9和2、8和3、7和4、6和5。

方法三:文字描述,辅助算式。有学生用六个字概括“和定,差小,积大”。长+宽=22÷2=11m(和定)。把11分成6和5,6-5=1m(差小)。面积:6×5=30m2(积大)。

各种方法思维含量比重或大或小,难易程度不一,但都展示了独特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3)反思性沉默:于核心概念阐释时。只有对概念拥有清晰正确的解读和运用,才能更好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但在概念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让学生肤浅地阅读教材,泛泛地指导学生对相关对象性质的了解,却忽略了应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概念要素的准确涵义与相互关联。反思性沉默是对自己整个思维过程进行再梳理,寻找误区与盲点,从而提升思维周密性,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师一般按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分。在经过反思性沉默后,学生会提出交集思想,即“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而锐角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反思性沉默后的结果就是让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让思维从拥堵走向通畅。

转变教学理念,更新参与结构,把积极性沉默作为课堂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使之成为课堂机制固有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思维的主动参与和情感的真实展露,从而更好地对话自身、对话课堂、对话课程。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魏宏聚,谢晓筱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1).

[3] 崔志钰 .课堂的隐性参与:辨析·激发·转化[J]. 教育导刊,2019(04).

[4] 时广军.交往理性视角下学生沉默样态、诱因及化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7(08).

[5] 庄海翔.微项目导学——小学数学学习的新途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8).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数学
我们爱数学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