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探讨

2020-01-14 02:59吴学灿段禾祥杨靖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物种

吴学灿,段禾祥,杨靖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昆明 650034)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目前我国保持最完整、面积最大、最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近年来,西双版纳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云南省“三大定位”的重要窗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同时,保护压力也在加大。为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以助推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及现状

与其他热带雨林类似,位于我国西南的西双版纳雨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这里有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棕榈林、暖热性针叶林、竹林等7种植被型[1]。在水平地带上发育的热带季节雨林和季雨林是一种在水分、热量和海拔分布上均达到极限条件的热带雨林类型。根据已有研究发现[2],季节性雨林以勐腊县最为集中,除此之外在西双版纳州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潮湿沟谷、山坡下部及低丘台地均有分布;热带山地雨林主要分布在勐海南糯山和勐宋的一些沟谷中,及北部勐养困满、困旱的龙山、红沙河以及勐腊县的曼帕、曼定等海拔900米以上季节性雨林的上方,总体上雨林面积不大,分布也比较零散,很多已遭破坏;而热带季雨林仅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澜沧江开阔河段两岸和一些开阔河谷盆地且受季风影响最强烈的地段,目前很多季雨林已被牡竹林取代。西双版纳这种复杂的森林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等植物已记载4669种[3],这使得西双版纳成为我国优先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区域。

近年来,西双版纳珍贵而独特的热带雨林因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而面临着雨林面积减少、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等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的变化,西双版纳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一,建立自然保护区。目前,西双版纳州已建立6个自然保护区,包括2个国家级、2个州级和2个县级,保护区面积约为3974.80平方千米,占全州面积约20.81%。中国科学院也在此地建立了面积约8平方千米的热带植物园,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迁地保护。其二,加强法制建设。州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条例,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条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资源保护条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以上法制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热带雨林管理的规范化。其三,开展跨境保护。在森林保护、护林防火等方面开展了跨国间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实施“中老跨界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热带雨林急剧减少的趋势。

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的重大意义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类型,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和热点地区,早在1993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具有独特性、典型性、不可替代性,濒危程度极高,保护价值极大,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和国际意义。

2.1 我国重要的热带生物资源宝库

从空间上来看,与其他亚洲热带雨林甚至与非洲、澳大利亚相比,在相同单位面积的样地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物种数量更加丰富多样。从时间上来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结合了珍稀种、孑遗种、特有种等不同地质年代的植物种类和不同的植物区系成分。在这片仅占国土面积1/500的土地上,生活着亚洲象、印度野牛、鼷鹿、绿孔雀、犀鸟等占全国16.44%的野生脊椎动物;生长着望天树、土沉香、千果榄仁、篦齿苏铁等占全国12.1%的高等植物。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一些古老孑遗种(如鸡毛松、木莲等)经过长期的发育演化,避过第四纪冰川而幸存下来。此外,这里还以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而闻名,生长着野生稻、野荔枝、野芒果、野茶树等。值得关注的是,西双版纳的野生古茶树还被茶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是“世界茶叶原生地”[4]。拥有“野生动植物王冠上的明珠”的美誉,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物种基因库。

2.2 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全球热带雨林的分布大概以赤道为中心,分布在低纬度的东南亚、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以及非洲的刚果盆地等,热带雨林的分布一般不会越过南北回归线。在位于北半球的我国,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南部、广西南部,以及广东、福建、台湾地区的南端,整体上呈一条不连续的狭窄带状分布,其中较集中分布的仅有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地区[5]。西双版纳由于较早建立了保护区,而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另一方面,由于其热带雨林远离赤道且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海拔范围内而发育形成,并且具有独特的“植被倒置”现象[6],在热带雨林生态学和生物地理研究上,在探讨东南亚热带植物区系与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及东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关系上,均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2.3 我国唯一的傣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西双版纳是以傣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其海拔900~1000米以下的坝区和低山丘陵既是热带雨林中生物多样性最显著的部分,也是傣族村寨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恰如傣族古训所述,“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热带雨林的森林和土地是人们生存赖以的基础,这里的人们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在生产活动中,他们耕种于斯,从雨林中汲取多种多样的食物。同时他们还利用竹木建盖房屋,使用芭蕉叶盛放食物,甚至用贝叶来镌刻佛经。可以说,他们的衣食住行、文化仪式的方方面面都与雨林难以割裂。无论是出于满足基本生存的实际需要,抑或是为了精神世界的长远发展,热带雨林对于傣族的影响都毋庸置疑。相关研究发现[7],被傣族利用的药用植物多达1200种、野生食用植物约600种、用材树约100种,而具有宗教意义的植物约100种,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近年来保护和修复雨林生态系统成为各级政府促进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最美丽省份建设的示范窗口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与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两国山水相连,且拥有数量可观的跨境民族,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西双版纳的建设像是一个全方位展示我国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橱窗”。而从国内来说,即使在旅游业资源较丰富的云南省来说,西双版纳因其“避寒胜地、神秘风情”的特质,亦成为众多游客来到云南的必游之地。许多对云南山川景色充满无限向往的游客,对云南的印象都来自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因此,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和修复,既是刻不容缓的生态建设任务,也承载着展示云南形象的示范作用。

2.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实践基地

西双版纳以热带雨林而闻名,也必然以热带雨林的持续发展而发展。失去了热带雨林景观的特质,西双版纳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从生态系统的维护来看,在全球各类生态系统中,除水域生态系统(海洋、河流、湖泊和湿地)外,热带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最全面的,它涉及养分循环、原材料提供、防止侵蚀、调节气候、休闲旅游、基因资源等方面[8]。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通过单一的橡胶林种植区与原始的热带雨林区进行对比,可发现橡胶林的物种多样性大幅降低,群落层次、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等均有明显降低,且橡胶种植区的水土流失及地表径流是热带雨林的40倍[9]。其次,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热带雨林景观提供了人们休养生息、休闲娱乐的场所,这里独特的热带动植物景观及其承载的独特民族文化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观光者。如果失去了“绿水青山”这一独特的发展资源,西双版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难免陷入更大的困境。

3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尚需解决的问题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极为脆弱,具有纬度分布上、海拔高度上、水热条件上的边缘性特征,极易受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尽管已采取了大量措施挽救这片珍贵的热带雨林,但大部分已退缩在有限的保护地中,问题严重。

3.1 橡胶等经济林种植保持高位,威胁热带雨林生态环境

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是符合当地生境条件和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曾经在地区分布广泛,具有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等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实困境,以及支持国防工业、民用工业的实际需要,以国有农场为代表的橡胶种植业在西双版纳逐渐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倡发展市场经济,橡胶种植效益较好,呈现国营、民营一起上的局面。在20世纪的80年代,“两山一地”政策的实施,使得政府对林地和经济作物发展的控制力减弱,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迎来橡胶种植的大规模扩张。根据有关资料和统计年鉴[10-11],1956年西双版纳建立了景洪和广龙两个垦殖场,种植橡胶351亩,1965年发展到12万亩,1976年达到30.27万亩,2000年增加到100万亩,2017年达到457.42万亩。随着橡胶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张,越来越多的热带雨林被采伐,最后营造为以短期的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人工橡胶林。大面积的人工橡胶林种植急剧改变着立地条件,随之又引起了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的改变,甚至使得气候、水源等生态环境发生了连锁反应。据统计[12],1954—1995年西双版纳地区年、月雾日均在减少,景洪、勐腊、大勐龙尤为明显,使整个地区总体涵养水分、调节空气湿度等能力明显下降。

3.2 森林破碎化现象明显,加剧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退化

随着经济林、农田及路网水网等的人为干扰斑块逐渐增加,退缩在保护区中的热带森林不断被分割包围,破碎化、片段化现象日趋明显,各孤岛状森林彼此间失去联系,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平衡和物种基因交流的能力逐渐降低,进而加剧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退化。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2470平方千米的森林被分隔成5个片区,物种基因流动受到森林破碎化的阻碍,“边缘效应”影响加剧,使得森林的本地物种减少,热带雨林组成成分不断降低,进而大大降低了保护价值。另一方面,在傣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下形成的村社神山岛状雨林,即“龙山林”,有400多个,大的有30多公顷,小的仅在1公顷左右。由于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物种的迁移和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受阻,并逐步对小气候产生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退化。有研究表明[13],历经30多年的演化,“龙山林”内木本植物种数基本稳定,但物种多样性却有所下降。

3.3 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为盲目引种等因素使其成为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灾区之一。外来生物物种对热带雨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其稳定性和栖息地的干扰、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方面[14]。如飞机草、紫茎泽兰、肿柄菊等的入侵,将会改变热带雨林的稳定性,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阻碍其正常演替进程,加速热带雨林物种丰富度的减少,降低其生物多样性。据相关文献资料统计分析[15],西双版纳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有75种,隶属于31科、58属。外来入侵物种在气候、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面积较大的单优群落,加剧本地原生动植物生存斗争,侵占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4 外来文化冲击强烈,加速雨林保护乡土知识流失

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众多,有傣、哈尼、拉祜、基诺、瑶等13个民族,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都与森林息息相关,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森林生态文化传统。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逐渐转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上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民族文化不断流失,乡土知识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日愈加剧,许多对保护和管理森林具有重要价值、行之有效的乡土知识不仅得不到流传和使用,反而十分遗憾地被遗弃或废止。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与热带雨林保护相关的乡土知识大量流失,民族文化遗产可能失传。如何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系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提高其为热带雨林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有效性,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一项迫切急需解决的任务。

4 进一步加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16]。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统筹谋划,以提供公共生态产品为重点,实施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工程。相关建议如下:第一,开展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调查,完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体系;第二,加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力度,构筑生物安全防范体系;第三,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提升公众热带雨林保护意识;第四,开展退胶还林试点示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4.1 开展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调查,完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体系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作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有调查通常基于土地利用、林业等开展,研究机构多是基于某一研究目的的“点”状工作,且由于调查资金、工作环境、科研能力等限制因素,热带雨林资源详实资料仍十分欠缺。规划开展西双版纳详尽、专业的热带雨林调查,摸清群落组成、分布面积及蓄积量,详细记录物种数量和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现状情况,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质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将为制定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为基础,以国家级、州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保护区空间结构布局规划,强化重点区域内的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加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圣境文化保护小区的建设管理及廊道建设,集中连片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创新保护管理体制,实现统一规范高效管理,实施整体保护,能够进一步促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得到科学有效保护。

4.2 加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力度,构筑生物安全防范体系

伴随着西双版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频繁的人类活动将会加快外来物种入侵的速度,为避免其入侵频率、传播范围及危害程度的进一步扩大,需要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在热带雨林区域内入侵情况的调查,并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数量、分布区域及面积大小等重点指标定期开展区域性监测,确定重点防治区域,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从而提高防控工作的精准性及有效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机理、预警及风险管理、跨境合作保护等体制机制研究,加强监测和安全防范体系能力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入侵物种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合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4.3 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提升公众热带雨林保护意识

西双版纳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积极运用土著民族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及做法,将不断提升热带雨林保护与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需要积极保护并不断弘扬与热带雨林保护相关的民族传统知识、文化体系及方法习俗。如利用傣族“龙山”的文化习俗对区域植被加以保护,推广其数量和面积,也可以把“龙山”纳入保护区加以保护,从而形成连接各保护区之间的生物廊道,可以有效缓解“森林片段化”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4.4 开展退胶还林试点示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坚决稳定橡胶种植面积,降低其扩张速度,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规范橡胶产业的利益再分配。合理确定“退胶还林”目标地区,优先选择保护区走廊带、河流沿岸、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生态功能关键地区和不宜种植橡胶区,开展退胶还林试点示范,循序渐进,先示范,再推广,并不断总结费用效益方法机制,从根本上促进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统筹推进、系统治理、整体保护的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充分挖掘傣族生态文化,将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既将系统保护修复的要求作为生态产业发展的前提,又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发展的需求融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加快脱贫致富,打造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板。

猜你喜欢
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物种
热带雨林“斑秃”之谜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热带雨林之虎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YUNNAN
救救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