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旭,张建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济南 250011)
《陈素庵妇科补解》(以下简称《补解》)约成书于1644年,是陈素庵的19世袭孙陈文昭以《素庵全书》妇科部分为基础,结合《黄帝内经》的观点进行了一系列注解、扩充而成。《补解》共5卷,分调经门、安胎门、胎前杂病门、临产门、产后众疾门共167论。此书为陈氏家族世代经验的心得结晶,很多见解匠心独运,重视治未病思想,下文从经胎产三个方面浅述《补解》中的治未病思想。
月经期为妇女特殊生理期,经期调护至关重要。月经来潮,阴血下泄,气随血出,故经期气血大虚,身体防御力低下,易受邪气侵袭,因此《补解·经行因浴受风方论》曰:“妇人经行时,胞门开张,即解衣登厕,亦须遮护周密,况裸体而浴乎”[1]33,由此可见,女子在行经期生活作息均要谨慎小心,登厕不可冒风受寒,并特别指出女子性执爱洁,沐浴时更要谨慎,不可久不着衣。此外,亦专篇论述经期同房、悲怒、劳作、饮食宜忌。即经期切忌同房交合,不宜劳作太过,保持心态平和,不宜暴怒惊恐,不宜恣食生冷肥甘。如文曰:“经正行而男女交合,败血不出,精射胞门……甚则厥气上冲,奔窜胸膈,病似癫状,终身不愈,皆由经行合房所致。[1]31”此乃未病先防。
《补解·调经门》文首即“妇人诸病,多有经水不调。调经,然后可以孕子,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序于安胎,保产之前”[1]3,经调是妇女带胎产的基础和关键。调经为首的治未病意义在于已病防变,及时通过调理月经干预疾病发展和转归。全书共论述百余种疾病,就治法而言大多体现了调经却疾的思想。如在《补解·经水不通有痰滞方论》论述妇人因体肥脑满、湿聚生痰、流塞胞门而致的经水不通,可用祛湿化痰的调经方法使痰湿败血随经血而解,从而阻断其演变为不孕绝产。正如所言:“妇人体肥者,往往患此,且体肥则脑满,合而不孕。由于子室阻碍,中不空虚,不能受精也。[1]21”
《补解》的调经用药极为谨慎高明,调经门专设“调经不宜过用寒凉药论”及“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论”两篇,强调在调经时遣方用药要中正平和,不可过用峻厉猛烈之药,否则变证丛生!诚如所言“如过用苦寒,热结虽除,瘀血未尽,火退寒生,祸不旋踵”[1]9,此乃在用药上对已病防变思想的体现。此外《补解》调经善用风药,其常用的风药为秦艽、薄荷、葛根、荆芥等。其风药的巧用之处,一则用薄荷、荆芥轻清之品稍解其表,透邪外达,以防消烁阴血。如经行发斑的犀角连翘饮用荆芥、白芷、薄荷等风药来散阴中伏火;二则用秦艽、防风等平和通行之品代替破血通经之药如水蛭、虻虫,助调经之药通畅经络,调和气血,防止破血通经药引起耗气、动血等变证,取其用而避其害。如经水乍多乍少的当归和血汤,方用四物为君补血和血,加凉血行气药如生地、红花等,妙用秦艽通行经络,助君臣行气和血、补血凉血效果如虎添翼。
《补解》对于安胎保产有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妇人怀胎10月,除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未产时化生经血,孕产后化生乳汁,其他十经每经各自养胎1个月。《补解·安胎门》曰:“何经血虚,则何月当小产,惟预养其经血,庶无小产之患。[1]55”即治疗时随经论治的思想,制定了按月安胎十方预养其经,使无滑胎流产之患。《脉经》是最早将胎儿发育与经脉联系起来的著作[2],后世医家不断完善并沿用至今。近年,相关实验和临床治疗也一定程度证明了按月安胎的科学性。如徐玲等[3]的临床实验表明,辨体按月安胎可以促进胎儿体格和脑的发展。但自古至今一直有医家对此提出质疑,如清·吴谦 《医宗金鉴 · 妇科心法要诀》 曰:“分经养胎不足凭,无所专养更不经,形始未分无不具,阴阳之道渐分形”[4],女子妊娠乃五脏六腑全身气血协调配合,一脏一腑不足供养。这与中医的整体思想矛盾,故按月养胎的科学性仍待考证。但其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如拓宽临床安胎治疗思路,也可为孕期针灸提供参考,同时按月安胎思想也是孕期未病先防的典范。
《补解·胎前杂病门》曰:“故以四物、四君为主,而随经主治,为安胎言之也。[1]77”女子以血为本,经胎乳以血为用,故女子易出现阴血不足、阳气有余的表现。妇人妊娠,血聚养胎,血分愈虚。《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曰:“妊娠病源有三大纲,一曰阴亏,人身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5],故阴血充足是安胎保产的前提。四物汤阴柔辛甘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调血,补而不滞,故此方得以重用。若邪气扰动、阴血失调则辨证论治,常以四物汤加减化裁。血寒者加温热药温经散寒,常用杜仲、艾叶等如归艾饮;血热者加清热药养血凉血,常用二冬、二地等如安荣散;痰阻者去熟地加化痰药理气养血,常用陈皮、砂仁等如安胎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此则胎牢子安。
《补解·临产门》曰:“上古圣人,其在妊也,有胎教,为母者,绝嗜欲,薄滋味,屏怒、节劳、慎外感之风邪,无雍滞之气血,故其满月而产”[1]159,妊娠早期胎元甚微甚弱易受摧折,诸事谨慎为上。《补解·按月安胎门》曰:“宜静气安神,绝嗜欲,勿食辛辣姜椒炙煿之物以伤经血……切忌交合,淫念一动,相火乘旺,且使败精瘀血留结胞胎之外,久则难产”[1]61,此为养胎气、滋阴血、固胎元、防堕胎。妊娠后期易气血不和,阴阳偏颇,故宜调中为主。《补解·按月安胎门》曰:“无号哭伤中,无叫喊伤气,无形寒饮冷以伤肺……不可多睡久坐,致胎气重坠逼下”[1]64_65,种种宜忌旨在和调气血。且《补解》立猪肾汤,方用四物加麦冬滋阴补血,四君加黄芪、陈皮补气行气,杜仲、续断得猪肾直达肾经,系胞安胎,全方气血双调,安胎保产。嘱妇人孕9月前后预服此药,《补解》指出此方中正和平,有运气周流之妙,可防小产难产。
分娩是妇人怀胎10月,胎儿发育完善,孕妇气血和调,自产道和胎盘一起娩出的过程。此如瓜熟蒂落,花开放香,为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临产接生不可强行下之,要以因势利导,行气滑胎为主。《补解·临月催生门》曰:“如体质强壮,奉养太过,起居安逸,绝无忧劳,以行气滑胎为主,而加行血补血之药。可服催生如意散,及兔脑催生丹”[1]159,两方虽同为预防奉养太过的达官贵妇难产所制方药,但催生如意散在9月之后10月临产以前预服数剂,方以肉桂行血破血,乌药、红花、车前行血顺气,冬葵、滑石、芝麻质润滑胎。兔脑催生丹是在分娩胞破见红时服用,方用红花、苏木行血破血,百草霜性温行血,兔脑催生滑胎,麝香药力雄猛开窍通关,全方效果立竿见影,姜汤调下以促胎产,防久产不下,变生它症,生死反掌。《补解》未病先防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妇人产后3 d内最易发生三冲危证,甚则危及生命。胞内瘀血浊浆3 d之内未尽排出,败血浊液可去不可留,宜通不宜瘀,宜下不宜上。产后瘀血上冲心,神无所主发为血晕,上冲肺,窍为之塞即为发喘,上冲胃,阻水谷成为发哕,三者皆为凶险难治之症。“一产之后即宜保生锭子及桃姜煎,以逐瘀血、生新血[1]174(《补解·产后血晕方论》)”。在产妇分娩之后宜立即服用保生锭子及桃姜煎逐瘀生新,防止败血上冲发为三冲危证,此乃因时制宜,未病先防。
妇人分娩耗气伤神且产时难免出血,产后易有余血浊液,身体处于正气虚、邪易侵的状态,故产后以扶正防邪为主。《补解·产后众疾门》指出:“产后以百日为准,凡百日内得病,皆从产后气血两亏,参求用药,既有伤寒、伤食等症,亦宜补气养血药中略加见症,从治一二味为正论,不可全用峻削攻伐,致成蓐劳产怯之症,尤忌寒凉酸涩之药,使瘀滞凝结。[1]173”产后治疗要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理念,即用药注意照顾气血,祛邪不伤正。慎用寒凉酸涩药,以免血滞成瘀;慎用峻削攻伐药,以防耗气伤血,虚上加虚。且产后不可将养失当,如过劳、惊怒、冒风等,以防成为蓐劳虚羸。
《补解》提倡经行谨慎避邪,孕时按月养胎,产后补益气血,此乃未病先防;临产有变,行气滑胎,其他之症待分娩后再行治疗,此乃已病防变;调经用药平和,善用风药,治法方药常附瘥后补益气血方药,增强正气,此乃瘥后防复。本书着重点为经胎产,关于带下的论述散见于调经门和产后众疾门,仅指出阴蚀病久不治则祸及它脏腑,宜早治疗。总之,《补解》是陈素庵世代智慧结晶,其思想闪现着治未病光芒,很多观点如经期避邪、瘥后产后调理,其合理性已被肯定,可资借鉴学习。有些观点如按月安胎,其科学性仍待考证,可为科研探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