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慧
【摘 要】预习是任何一门学科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语文来说,预习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步骤。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由于小学生普遍缺乏预习的习惯和能力,所以本文就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能力;习惯培养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通过预先的自学,来学习即将要在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其核心在于预先自学。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首要步骤,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能够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预先了解课堂的知识,为上课扫除知识障碍,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缺乏预习的习惯,所以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影响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原因
1.老师家长对预习认知不够
对于预习,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在进行预习要求时,却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对于预习的认知不够。很多家长和老师虽然认同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要求中,不知道应该如何具体要求预习工作,对于预习的内容要求非常笼统,同时也缺乏对于预习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从学生角度来看,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除了在课堂中老师直接的管理下能进行良好的学习行为,课下自主自发的学习行为明显缺乏,直接表现为小学生对于预习没有兴趣,缺乏预习习惯,认为预习就是将不懂的内容标出来,不会系统深入的对课文进行理解。再加上课堂中老师对于预习工作没有检查到位,所以导致预习只是一种口头上的形式,没有真正的执行效果。
二、养成预习习惯,提高預习能力
1.明确提出预习要求,给学生指明预习方向
没有目的的预习行为,会让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预习工作,所以老师在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要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明确规定预习的目的,像布置作业一样将预习的要求逐条的罗列出来,让学生遵照具体的条例来进行预习工作。根据课文内容布置预习要求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画出美文美句,让学生先行归纳课文中的中心思想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山中访友》课文学习之前,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僻字,让学生先行查阅字典,读准字音,摘录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且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在阅读了全文之后,要求学生自行归纳段落的结构,根据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在进行了从细节到整体的预习工作之后,老师再开展后续的课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效率。
2.具体细化预习作业,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
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执行和理解能力,因此要把预习的工作具体化和细致化,明确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可以详细的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细致的预习作业,来跟着老师的指导,一项一项的去进行预习学习。比如在进行《老人与海鸥》的预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读课文,做到流利的阅读,对于一些课文中的生字,如“漩涡”“抑扬顿挫”等词语,让学生事先圈出来,标出读音,同时可以让学生概括出两个最令令人感动的场景,并且写下来。在完成预习工作之后,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如果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如果你是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通过以上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3.传授预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预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预习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的进行预习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来进行预习指导,在预习的初级阶段时,老师可以事无巨细的布置预习工作,让学生遵循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预习作业。在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其他课文的预习,模仿老师之前所布置的预习作业,自行归纳预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正确的掌握预习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文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背景搜集,了解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送别诗句,同时要做到通读课文,要读通读顺,另外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学生在了解了大致的预习工作之后,可以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按照基础的步骤进行其他课文的自学,从而具备学习的能力可以进行自主预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预习是课程学习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时,要重视预习的作用,通过预习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可以让老师实现少教多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邢艳飞.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4).
[2]吴勤芳.就这样预习[J]. 小学语文教学,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