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 曾凤兰 赖伟华 戴穗茹
51022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广东 广州
心肺复苏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救治手段,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临床研究表明,及时采取心肺复苏可促进患者心脏搏动功能恢复,辅助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及时向重要脏器输送血液能够实现组织与器官生理功能衰竭的逆转,提高患者存活率[1]。传统心肺复苏方法为徒手胸外按压,但复苏效果受操作者熟练度、按压频率与深度的稳定维持效果、急救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2],而心肺复苏机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研究即对徒手心肺复苏和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心脏骤停患者130例,分为两组各65例。观察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35~79岁,平均(46.62±6.53)岁;心脏骤停原因:脑血管病22例,心血管病19例,急性中毒15例,急性呼吸衰竭9例。对照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35~80 岁,平均(46.71±6.62)岁;心脏骤停原因:脑血管病21例,心血管病20例,急性中毒14例,急性呼吸衰竭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接受徒手心肺复苏,徒手按压患者胸外,频率为100~120 次/min,徒手按压时间>30min。②观察组使用心肺复苏机复苏,在10~20 s 内快速组装MCPR-100B 型心肺复苏机,复苏机背板置于患者背部,按压臂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调整患者为平卧位,头部稍向后仰,使胸廓充分显露,按压臂软垫要与患者胸廓紧贴,启动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频率为110 次/min,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是否出现按压波形,必要时给予电击除颤。两组均同时辅助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配合给予静脉用药。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肺复苏效果[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心肺复苏相关并发症(胃内容物反流、肋骨骨折、气胸/血气胸、脏器损伤)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7.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心肺复苏后SBP、DB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PaO2、Sp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P=0.005,P<0.05)。见表3。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典型特征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心跳骤停,若不能及时进行救治,则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死亡。
心肺复苏是救治心脏骤停的重要手段,心肺复苏即采用胸外按压的方式使心脏形成一个暂时性人工循环,并促进心脏进行自主搏动,并以人工呼吸替代自主呼吸的急救措施。及时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关键。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急救方式,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急救有着重要意义。但复苏成功率仍较低,因徒手心肺复苏需要两名以上医务人员交替操作,可出现按压中断以及频率和按压部位发生改变的情况,高强度的徒手心肺复苏可造成医务人员的体力消耗,相应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难度及压力,降低复苏质量,可见徒手心肺复苏会因人为因素降低复苏效果。所以迫切需要研究和改进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以提高患者生存率[3]。
传统的徒手心肺复苏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方可达到良好按压质量,但长时间徒手按压疲劳感明显,甚至需要暂时中断按压更换操作者,严重影响心肺复苏效果。另外,徒手按压也限制了进一步抢救操作的开展,局限性较为明显。调查研究显示,徒手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低,一般不超过20%[4]。心肺复苏机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临床效果优于徒手胸外按压。笔者认为心肺复苏机的临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操作简单、便捷,操作者单人即可快速组装使用,大大提升了心肺复苏的效率[5];②按压深度、频率等稳定且质量高,有效避免操作者技术不熟练、中途换人等影响按压效果的情况出现,明显提高心肺复苏质量[6];③心脏按压频率能够与呼吸机协调,避免通气对抗情况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心肺复苏后SBP、DBP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质量和效果方面均优于徒手心肺复苏,临床优势明显。而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者耗时均低于30 min,观察组则在30~60 min 仍有4例(6.15%)成功,可见心肺复苏机能够实现超长心肺复苏,有机会在30 min 后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另外,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主要与徒手胸外按压常需2~3 个医护人员轮换进行,由于不同操作者按压力度、深度等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骨折、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大。心肺复苏机采用胸泵原理,能够消除徒手心肺复苏的不利影响因素,持续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输出量,使缺血性损伤程度减轻,保证心脑血管血流灌注恢复。心肺复苏机能够使患者恢复心跳的时间缩短,同时还可节省人力资源,让医护人员可以将抢救中心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患者身上,提高医院的抢救效率。
表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比较(±s)
组别 n 心肺复苏时间(min)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min) SBP(mmHg) DBP(mmHg) PaO2(mmHg) SpO2(%)对照组 65 29.25±12.38 8.71±2.02 77.16±6.85 51.42±6.13 29.87±4.43 93.01±4.95观察组 65 12.77±3.52 4.41±1.25 92.34±7.33 62.52±6.85 31.06±4.26 92.66±5.02 t 37.746 27.734 16.696 13.064 2.252 0.562 P 0.000 0.000 0.002 0.006 0.116 0.671
表3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机救治心脏骤停效果和安全性均优于徒手心肺复苏,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