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亨 邓文捷
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是膝关节软骨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或者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此疾病可导致膝关节出现肿胀僵硬、疼痛、行动障碍等不适症状,这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工作状态等方面均有不利影响。临床中,针对膝骨关节炎疾病初期可选择药物与物理治疗,若病情较为严重则需开展关节置换。但近年来,随着药物类型的增多,若不能正确应用药物则引发机体出现耐药性,而且长时间服用西药对机体重要器官损伤性较大,而物理治疗周期较长,效果起效慢,无法获得患者认可。在中医范畴内认为膝骨关节炎属于虚寒症、肾虚髓亏证范畴,可对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选择温针灸与电针等方案开展治疗[1]。我国中医治疗历史悠久,且对机体损伤性较小,医疗费用低,从而获得患者高度认可与满意。因此,本文就电针和温针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118 例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9 例。对照组女29 例,男30 例;发病部位:左膝骨22 例,右膝骨29 例,双膝骨8 例;疾病严重程度:轻度20 例,中度29 例,重度10 例;基础疾病:高血压24 例,糖尿病22 例,高血脂20 例,痛风13 例,外伤史9 例;平均年龄(61.83±1.09)岁。实验组女28 例,男31 例;发病部位:左膝骨21 例,右膝骨28 例,双膝骨10 例;疾病严重程度:轻度21 例,中度29 例,重度9 例;基础疾病:高血压22 例,糖尿病20 例,高血脂23 例,痛风14 例,外伤史10 例;平均年龄(61.95±1.5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系列检查确诊为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②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③患者本人或者家属对此研究知情同意;④患者晨僵时间>30 min,持续性14 d 膝关节疼痛,病变关节活动发生摩擦响声。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恶性肿瘤;②骨性强直者;③结核病史;④类风湿;⑤年龄>80 岁;⑥膝关节内外翻畸形;⑦患肢血管神经受损;⑧血液传染性疾病;⑨中途更换治疗方案者。
1.3 方法 患者保持平卧位姿势进行针灸治疗,选用一次性毫针(0.3 mm×40 mm),选取患侧足三里、内膝眼、犊鼻、阴陵泉以及梁丘、血海等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疼痛严重者加三阴交穴,关节活动障碍者加委中穴,30 min/次。对照组应用电针开展治疗,针刺得气后应用电针治疗仪,设定频率为5 Hz,连续波,询问患者感受,适度调整电流量。实验组应用温针灸开展治疗,针刺得气后在内膝眼、犊鼻穴毫针针柄套入2 cm点燃的艾柱,注意避免灼伤皮肤。两组均治疗5 次/周,4 周为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晨僵改善时间、关节肿胀改善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膝关节功能越理想。应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评定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疼痛、生理健康、心理状态及生活能力,满分100 分,得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疗效判定标准:有效:患者晨僵、关节疼痛等不适全部好转,炎症因子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改善:患者晨僵、关节疼痛等不适有所好转,炎症因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60%,患者精神状态一般,对此次治疗结果满意;无变化:患者晨僵、关节疼痛等不适无明显改变,炎症因子水平未发生变化,患者精神状态差,对此次治疗结果不满意;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晨僵改善时间、关节肿胀改善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比较 对照组晨僵改善时间为(9.51±0.64)d,关节肿胀改善时间为(14.63±1.04)d,疼痛消失时间为(7.68±0.45)d;实验组晨僵改善时间为(6.43±0.50)d,关节肿胀改善时间为(12.87±0.87)d,疼痛消失时间为(5.04±0.36)d;实验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改善时间与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6.84±5.21)分,实验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6.89±5.25)分;治疗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1.98±5.99)分,实验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9.91±7.87)分;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有效16 例,改善30 例,无变化13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97%;实验组治疗有效20 例,改善38 例,无变化1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3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躯体疼痛评分为(65.51±4.20)分,生理健康评分为(65.78±4.22)分,心理状态评分为(65.80±4.29)分,生活能力评分为(66.54±4.65)分;实验组躯体疼痛评分为(90.51±6.51)分,生理健康评分为(90.84±6.60)分,心理状态评分为(91.87±6.75)分,生活能力评分为(91.57±6.66)分;实验组躯体疼痛、生理健康、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膝骨关节炎是骨科诊室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也是中老年人群多发病。年龄越高发生膝骨关节炎的几率越高,老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疾病初期临床症状表现为膝关节偶发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无较大影响;而疾病早期患者膝关节会出现经常性疼痛,在上下楼梯及起立时会出现疼痛加剧情况,活动受限;疾病发展到中期,膝关节出现强烈疼痛,且日常生活活动量受限;疾病发展到晚期膝关节疼痛剧烈,患者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而且还可导致关节僵硬、肿胀、畸形,这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非常不利[2]。所以,选择正确的方案开展治疗能缓解机体疼痛等不适病症,更对其日常生活质量有着积极影响[3]。
临床中,针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多选择药物治疗。虽然我国西药类型较多,但由于此疾病属于慢性病,治疗周期长,若长时间服用西药会加重对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损伤,甚至产生耐药性,这不仅降低治疗效果,还可诱发其他疾病。我国中医治疗历史悠久,对部分疾病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而且医疗费用低,中药材对机体损伤性较小,从而获得我国人民群众认可与满意。在中医范畴能认为,肾虚髓亏型骨关节炎是由于肾气亏损,无法对生髓填充,从而导致骨髓华源不足,而诱发骨骼失养,骨髓空虚,在受到外感内伤刺激,从而诱发此疾病[4]。所以针对肾虚髓亏型骨关节炎可选择电针与温针灸治疗,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但临床中针对电针与温灸针治疗效果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就针对肾虚髓亏型骨关节炎患者应用这两种方法开展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改善时间与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31%高于对照组的7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躯体疼痛、生理健康、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充分证明了温针灸治疗的优势。针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刺激可达到养血益血效果,膝眼与犊鼻针刺可达到止痛、通利关节目的,针对阴陵泉进行刺激可通络揉筋、养肝止痛,对血海进行针刺具有活络舒筋,调节机体血液循环等目的,针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可对患者机体内环境进行调节,消除肿胀以及关节疼痛感。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进行结合,从而达到活血行气、温通经脉等作用,有效缓解骨细胞死亡,加速机体血液循环。电针是将针刺与电进行联合,通过电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等目的,还可对肌肉收缩达到一定刺激作用,调节血液循环,加速机体对炎性物质的吸收。相关研究也表明:针对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应用温针灸与电针开展治疗,温针灸可有效缓解患者关节僵硬程度,电针镇痛效果比较理想,可根据患者疾病状况进行合理选择[5]。
综上所述,温针灸对肾虚髓亏型骨关节炎的治疗价值更高,可改善患者机体炎性水平,降低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确保临床治疗效果。但,若想进一步提升干预效果,可将温针灸与电针联合,增强镇痛、化瘀活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