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锋
直肠癌是发生于患者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患者临床出现便血、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失血量增多,癌细胞向远处转移,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增加,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常采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根治直肠癌疾病,同时保留患者肛门,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但常规保肛手术治疗后,患者吻合口瘘、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术后康复[2]。研究发现,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且手术指标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较高,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6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98 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1 例;年龄42~72 岁,平均年龄(54.27±6.83)岁。观察组男31 例,女18 例;年龄41~74 岁,平均年龄(55.08±6.5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直肠癌MR 分期:T1 期36 例、T2 期48 例、T3 期14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直肠癌;②患者满足手术适应证,且具有良好的手术耐受力;③患者术前未接受放疗、化疗治疗措施;④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经临床检查显示合并有肠梗阻症状;②患者机体营养水平低下,手术耐受低;③患者出现癌细胞扩散转移情况。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在临床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病情评估和肠道准备,同时了解手术治疗方法和术后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意识。
1.2.2 手术治疗方法
1.2.2.1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两组患者均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患者取截石位,采用气管插管方式行全身麻醉,采用常规五孔法进入腹腔,置入腹腔镜,确定患者直肠癌位置以及大小,确定手术切除区域。手术操作完全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TME[3]),游离肿瘤并切除全直肠系膜,清除病灶组织周围淋巴结,采用缝合器在患者直肠拟切断处闭合切断,下腹部取小切口取出标本,近端肠管置吻合器抵钉座。扩肛,采用1∶1000 的聚维酮碘进行肛管冲洗,经肛管置吻合器机身,行乙状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无张力,血供情况良好后冲洗盆腔,缝合盆底腹膜,并在患者左右盆腔放置引流管,并根据患者状况行肛管减压。
1.2.2.2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经患者右下腹取标本切口,显露回盲部,将距末端约15 cm回肠提出右下腹切口做双腔造瘘,系膜缘置导尿管防肠管回缩,逐层缝合固定肠管及腹壁,回肠对系膜缘缝荷包切开备开瘘。于术后4~6 个月行回肠造口闭瘘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满意度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术后指标包括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②满意度评分由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评价,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③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伤口感染、造瘘口红肿、肠梗阻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对比 对照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7.13±2.09)为h,排便时间为(4.27±1.46)d,下床时间为(2.83±0.53)d,住院时间为(12.86±2.24)d;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22.17±2.35)h,排便时间为(2.42±1.17)d,下床时间为(2.02±0.41)d,住院时间为(9.71±2.63)d。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40、6.922、8.462、6.383,P=0.000、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1.83±2.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7±3.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66,P=0.000<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4 例、伤口感染2 例、肠梗阻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9/49);观察组患者发生造瘘口红肿1 例、肠梗阻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25<0.05)。
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传统直肠癌根治术虽能达到治疗效果,但须为患者建瘘,更改患者的胃肠功能路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4]。随着临床医疗水平发展,患者能够避免取肛手术治疗,能够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行超低位保肛手术治疗,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5]。同时,手术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情况明显,导致患者吻合口恢复时间较长,康复时间延长。研究发现,在超低位保肛手术治疗中应用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能够通过造口避免患者吻合口附近粪便堆积,有效缓解吻合口压力,减低伤口细菌聚集,尽早为患者提供饮食,改善患者机体营养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术后并发症明显改善[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40、6.922、8.462、6.383,P=0.000、0.000、0.000、0.000<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1.83±2.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7±3.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66,P=0.000<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25<0.05)。说明直肠癌患者采用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分析患者术后指标改善效果更佳原因,主要为:①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采用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治疗患者,建立人工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患者能够尽早饮食,提高机体营养水平,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而行常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为降低吻合口瘘并发症发生率,需等患者术后排气排便后才能给予饮食,患者机体营养水平低,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治疗时间延长[7];②患者吻合口愈合更快,直肠癌患者在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均会出现不同情况的肛门括约肌损伤,严重者出现排便功能损伤,出现直肠前切除综合征。而采用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术治疗,能够将粪便转流,减轻患者直肠吻合口压力,从而促使吻合口恢复,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原因,主要是因为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吻合口瘘、肠梗阻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和肠梗阻并发症情况通常与患者机体营养水平低、吻合口张力过大、胃肠功能紊乱有关,采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术治疗,患者术后能够尽快恢复饮食,提高胃肠功能,降低吻合口压力,从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8]。同时,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术患者术后由于对造瘘口管理不善,容易出现造瘘口红肿、糜烂并发症情况,因此在围手术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健康治疗,引导患者进行造瘘口的自我护理,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直肠癌患者在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促进患者早日下床活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患者临床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