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源流考*

2020-01-13 14:37姜德友陈星燃王远红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2期
关键词:百日咳医家肺气

姜德友 陈星燃 王远红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未提及百日咳这一病名,但并非没有本病,只是将其相关论述分散地记录于咳嗽证候中。中医学对百日咳的认识已历千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似症状记载[1],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首次以其咳嗽特征而定称,名为“顿嗽”。近现代诸多医家提出,百日咳首见于明代寇平《全幼心鉴》,将百日咳与“百晬嗽”混淆,故考证百日咳源流颇有意义。现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入手对历代医籍加以梳理研究,考镜源流。

1 病名

百日咳是一种因时邪疫毒侵犯肺系,夹痰交结于气道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是以其病程可达百日之久为特点命名,而“百晬嗽”则为出生百日内小儿咳嗽,又称“乳嗽”[2-4],二者名称之中虽同有“百日”之意,却差异显著。百日咳在古代别名众多,各有侧重,过去常因地方习用,而有所差别。现流传至今的诸多称谓虽未在历代重要书籍中一一列出,但循其命名规律,可归纳如下。

1.1 以病因分类命名

明代秦昌遇在《幼科金针》中指出本病乃“时行传染”而发[5],命名为“天哮”,江苏地区又有“天齁咳”之称。清代高士宗沿习秦昌遇所述,以发病原因命名,于《医学真传》谓之“时行顿呛”,亦称“顿呛”。民国医家吴锡璜于《中西温热串解》对其病因作出详细阐述,并提出“疫咳”之称,言“燥乃感阳明燥金之化也。此症必有咳嗽,声甚重浊,甚则咯血,在西医谓之流行性肺病,或名曰疫咳,从一岁至七岁之间为多”。

1.2 以病症特点分类命名

元代王珪《泰定养生主论》言“盖因四时不正之气……大抵使人痰涎风壅,热烦头疼……以其咳嗽不响,续续相连,俨如蛙鸣。故又号曰虾蟆瘟”。以其咳声之症状特点,命名为“虾蟆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历代医家对疾病认知及所处地域风俗存在较多差异,后世医家多以“虾蟆瘟”“蛤蟆瘟”等称谓定名痄腮,盖因二者均属于传染病,且痄腮患者头面腮颐肿如瓜瓠,面状似蛙,与百日咳之病症特点相似。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首次提出“顿嗽”一词,“若咳甚气喘,连声不住,名为顿嗽”。至此,“顿嗽”正式作为病名被提出,并沿用至今。明代吴元溟在《儿科方要》中云“顿嗽者,小儿咳即呛顿,连声不已,嗽则脸红,吐则嗽止”。因患儿咳时有呛吐、呛顿的表现,故亦有“呛咳”之称。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记载“小儿连咳数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如鸡声音”。详细描述百日咳咳嗽之剧烈,咳至声音嘶哑,伴有深长鸟鸣样吸气声,故称之为“鸡咳”“鹭鸶咳”。

1.3 以治疗药物命名

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云“鸬鹚涎治肾咳,俗称顿呛,从小腹下逆上而咳,连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咳发比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者,用鸬鹚涎滚水冲服,下咽即止”。提出用鸬鹚涎治疗本病,故又有“鸬鹚咳”之称[6]。

2 病因病机

本病百日咳之所以出现与一般咳嗽不同的特殊性咳嗽,其发病机理与感染时邪、痰浊羁留、肝经郁热,肺气上逆或素体虚弱,气阴亏损有关。这说明百日咳的形成,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下而产生的。

2.1 外感疫毒、侵袭于肺

后世医家认为外感时行疫疠之气,是本病致病的主要因素。元代王珪即有“盖四时不正之气”的初步认识,明代医家普遍达成共识,认为时令气候变迁,感受风寒或温疫之气是本病的病因病机。值得一提的是,秦昌遇指出“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7]的有关疫毒致病特点的论述被清代医家进一步发挥。如高士宗在《医学真传》曰“顿呛不服药,至一月亦愈……至一月,则胞中之血一周环复,故一月可愈;若一月不愈,必至两月”。许豫和于《许氏幼科七种》中云“俗从而呼为顿嗽。其嗽亦能传染,感之则发作无时……此症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此类观点亦已被现代医学所证明,抗生素虽能灭除百日咳杆菌,却不能缩短病程。百日咳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仍不能缩短病程。可见清代对百日咳的传染性认识已非常全面[8]。

2.2 痰浊羁留、阻滞气道

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有云“有一症,咳嗽至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此名风痰壅盛”。认为风痰壅盛是导致小儿咳吐的重要因素。本条描述与百日咳极为相似,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诸多医家均有关于因痰浊羁留、阻滞气道导致本病的表述,如明代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云“痰滞成咳,咳声连发,努气不转,痰逆不出,俗名顿呛”。清代何书田《医学妙谛》中云“天哮诸症,喉中为甚水鸡声,哮症原来痰病侵”。卧云山人《剑慧草堂医案》言“顿呛不已,挟感屡发……由热留痰恋所致”。

2.3 肝经郁热、肺气上逆

清代医家提出百日咳之发病与肝肺不调密切相关,唐宗海在《血证论》有言“又有冲气挟肝经相火上乘肺金者,其证目眩口苦,呛咳数十声不止,咳牵小腹作痛……盖血室为肝之所司,冲脉起于血室,故肝经之火得缘冲气而上”[9]。对木火刑金,导致小儿百日咳之发病机理作出详细阐述。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作出补充,其曰“肝气太旺,不受金制……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又或火化为风,眩晕非常。又或上及巅顶,疼痛难恐。又或血不荣肝,因不荣筋,四肢搐搦,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从肝诠释百日咳的病因病机,为后世医家从肝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2.4 素体虚弱、气阴亏虚

明代武之望《疹科类编》载有“顿嗽……然亦有肺气虚极,为毒所遏,而发喘连声不已”,认为百日咳发病根本在于肺虚。张景岳亦云“此肺中伏火,金虚叶焦也”,提出本病是由肺中伏火、肺之气阴亏虚所致。孙志宏于《简明医彀》记载百日咳发病之关键为“盖儿脏腑脆,难于速效,迂延日久,变为顿嗽”,认识到小儿脏腑稚嫩、脆弱,无力抗邪速效,故成本病。清代程文囿《医述》引方星岩之说进行补充,言“顿嗽症,大都肺燥津伤,故咳剧痰不易出”,指出百日咳患儿多为肺燥阴亏所致。

3 治疗

中医学对百日咳主张分期施治,古代医家虽未提出系统的治疗方案,但对其治疗方药的记载尤为丰富。现将中医典籍中相关治疗方法归纳如下。

3.1 中药治疗

3.1.1 轻宣润降法 因百日咳初起之时与感冒颇为相似,故在治疗时医家先法从发散表邪。明代唐昌胤首次提出用药“以轻清为佳”的治疗原则及服药注意事项。因小儿身体清纯,用药轻灵便可中病,故服药不宜太骤,应逐匙进之,不必尽剂。后世医家深受启迪,如清代高士宗言“若人过爱其子,频频服药……顿呛未已,又增他病”。潘名熊提出“宜用轻浮之剂以治之”,以薄荷、柴苏、桑白等轻清上浮之品为主,并慎用麻黄等峻猛宣肺之品。王仲奇亦言需用“轻宣润降之法”治疗本病。现代亦秉持此法,常以“桑菊饮”用于百日咳初期治疗[10]。

3.1.2 益气解表法 外感疫毒为百日咳首要致病因素,且因其发病初期与时行感冒的相似性,诸多医家以“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11],以冀扶患儿之正气兼驱疫邪热毒。明代王三才于《医便》中总结道“治感冒非时伤寒,头疼身热拘急,憎寒壮热,及时行瘟疫热毒……咳声不响,续续相连,俨如蛙鸣……并用此方”。

3.1.3 祛痰止咳法 痰浊羁留、阻滞气道是导致小儿顿嗽不止的重要原因,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时多强调此法。吴元溟主张使用利痰之剂,以“厚朴茯苓汤”“利痰汤”或“五拗汤”进行治疗。秦昌遇则主张“祛风化痰”“消痰驱风”,用启云抱龙丸[12]治疗,并对痰嗽不已、甚则惊风的患儿提出“急宜降痰、顺气、镇惊之剂”的治疗方式。清代吴鞠通提出使用“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13]治疗,以达清痰下气之功。何书田《医学妙谛》认为“化痰为主治须明”,可参用定喘汤治疗。吴克潜于《儿科要略》指出“祛痰保肺之中,再参镇静宁咳之品,宜用保肺涤痰汤”。

3.1.4 顺气宁嗽法 诸多医家提出“肺气抑逆”“肺气不顺”会导致小儿发病时出现咳声连发、努气不转等症状。朱丹溪有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其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其而顺矣”[14]。故在治疗时众多医家从顺通肺气入手,求达宁嗽之效。《药品化义》有“款花主安肺,为顺气宁嗽之品”之说,陈复正习承此法,于《幼幼集成》中言“咳而声不出,口鼻出血者,此气逆血亦逆也,须顺气宁嗽,宜官拣参冬花膏”。

3.1.5 调肝镇咳法 木火刑金是导致小儿呛咳不已的重要原因。清代林佩琴提出以“泄木降逆”之法治疗。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出用“四物汤合左金丸”“小柴胡汤加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蛎、丹皮、地骨皮”治疗本病,并在《医学能见》中指出“肝血不和”亦可致本病,言“小儿咳嗽,连呛数十余声者,肝血之不和也。宜加味逍遥散”。萧伯章于《遯园医案》亦有相似记载“顿呛者……用药当以治血理肝为主……乃以当归四逆汤与之,一剂知,三剂已”。

3.1.6 滋阴润肺法 孙一奎《赤水玄珠》中提出本病由“热毒乘肺”所致之说,武之望亦有相似论述,指出“热毒乘肺,为所熏灼,叶焦而举,故成此症”。并以麦门清肺饮加连翘治疗。清代程文囿在《医述》又有“顿嗽症,大都肺燥津伤,故咳剧痰不易出,宜仿清燥救肺汤大意”。以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益气养阴[15]。林佩琴《类证治裁》有言“顿嗽……感燥者甘凉清润之”。通过滋阴润肺之法,以达到养阴润肺、泻肺清热的治疗目的。

3.1.7 补肺益气法 在百日咳的治疗上,武之望强调若患儿本身肺气虚极,则治疗时“不可拘于肺热一端,而纯用清肺解毒之药也”。此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医学真传》亦有言“表里皆虚者,芪、术、参、苓可用。因病加减,在医者之神明。苟不知顿呛之原,而妄以前、杏、苏、芩、枳、桔、抱龙丸辈,清肺化痰,则不可也”。若表里皆虚而得百日咳者,不可一味采用涤痰之法。清代徐大椿受钱乙所言“有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补之”启发,在《兰台轨范》中提出“补肺阿胶散(钱乙)止嗽生津……此方治小儿天哮最效”。

3.1.8 培土生金法 陈复正于《幼幼集成》言“顿嗽……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只宜补脾为主,官拣参五味子汤”,主张以补脾为主而治疗肺虚顿嗽。吴克潜强调“肺气将乏,邪势方张,不补其气,邪必更深”。在《儿科要略》中提出用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中加入祛痰顺气之品进行调治,以求健运脾胃而达治本之效。

3.2 针灸疗法

针灸是治疗百日咳非常有效且被广泛应用的疗法之一。明代董宿《奇效良方》载曰“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证”。考猢狲即为现代所称之猕猴,劳证最常见的症状即咳嗽,其主治即小儿猕猴样咳嗽,与百日咳之“鸡鸣样咳嗽”描述类似[16]。现代儿科学将四缝穴作为百日咳针灸疗法的主要取穴。

3.3 推拿疗法

清代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以补脾益肺的手法治疗本病,云“当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治宜推三关、六腑、肺经……痰结壅塞多运八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减,言“干咳,退六腑;痰咳,退肺经、推脾、清肾、运八卦、气喘掏飞经走气,并四横纹”。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中亦有相似记载,且作出“凡推用葱水”的补充。

3.4 食疗法

《本草汇言》提出白萝卜汁、饴糖同服之食疗法,言“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用白萝卜捣汁一碗,饴糖五钱蒸化,乘热缓缓呷之”。清代王翔《万全备急方》提出“治天哮,用二两姜、二两蜜捣汁冲和,在饭镬上蒸,连露三夜。每日临哮时,即以半匙进,黄昏进一次”(如姜老少汁,略加浓茶捣)。清代谢元庆《良方集腋》亦载有食疗调治顿咳三方,言“每日用鸡蛋一个,一首开去一孔,纳入川贝母末,洁白三盆糖等分,约共三钱。在饭锅上将蛋孔向上蒸熟食之,吃至七个即愈。又方,建兰叶同冰糖煎服。又方,日久不愈,生西瓜子日日煎服之即愈”。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本病治疗方药的论述繁多,但对病因病机及治法的阐述较少,故以方测证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十分裨益,归纳整理如上,以飱同道。

猜你喜欢
百日咳医家肺气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阿奇霉素在小儿百日咳的应用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人到中年补肺气
小心百日咳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百日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