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鹏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养生和健康服务研究所,湖北 荆州434020)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薄厥”“偏枯”“仆击”等病证,与中风病的临床表现相似。《金匮要略》正式将该病命名为中风。《本草纲目》是明代及明代以前中医药的集大成之作[1],其中散载有中风病的病案,这些病案既有从内风论治者,也有从外风论治者。两种治法迥异,但都符合临床实际。本文整理分析这些病案,有助于全面认识中风病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中风病的处方用药。
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下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轮上有浮泡小疮,黄汁出,乃与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之,遂愈。(《本草纲目·卷一·神农本经名例》)
解析:此证是由患者素禀痰湿,经泻下致虚,复感风邪所致。湿性趋下,故脚肿生疮。猪肉能生痰助湿,故食猪肉而病发。医者用泻下之药,湿邪从大便稍去,病情稍有好转,然正气已虚。患者外出感受风邪,风伤卫,营卫不和,故汗出;风性轻扬,易袭头面,风邪与疮毒搏结,故头面暴肿,呈紫黑色;泻下耗伤正气,且复感邪气,故多睡;耳轮属脾,痰湿之邪循脾经上扰,故耳轮生疮,并流黄色汁液。
小续命汤为治六经中风之通剂。方中麻黄、防风、杏仁、生姜开表泄闭,祛风邪外出,且风药兼能祛湿;人参、甘草、附子、桂心益气温阳以扶助正气;川芎、芍药调和气血;黄芩苦寒,可解疮毒,燥痰湿。倍加羌活者,是增强祛风之功。此案辨证精准,用药切中病机,故病得痊愈。
宗奭曰:防风、黄芪,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本草纲目·卷十二·黄芪·发明》)
解析:《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2]柳太后当是气虚卫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而患中风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3]柳太后口噤不能言,当是风中于脏,属于中风病中最严重者。牙关紧急、口不能开,则汤药不能下喉,故采用外治法,将药物煎成汤液,然后用热气熏蒸,使药物通过腠理、鼻孔而进入患者体内。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以祛风邪外出,益卫固表以防风邪再入;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治风之通用药”,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两者相须为用,其功益大。患者经过药气熏蒸,体内风邪得以祛除,则口噤得解,言语自如。
中风口噤:荆芥穗为末,酒服二钱,立愈,名荆芥散。贾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谈录》,前后用之甚验。其子名顺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再生丹也。(《本草纲目·卷十四·假苏·附方》)
解析:中风口噤,是指中风后牙关紧闭,口不能张开。李时珍说:“荆芥入足厥阴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由此可知,荆芥穗长于发表散风,其治疗的中风病当为感受外风所致。
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病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群医束手。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自午至子。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一声,遂吐痰而苏,调理而安。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诚然。(《本草纲目·卷十七·藜芦·发明》)
解析:高年之体,罹患中风。不省人事,邪已入脏腑,病情危急;牙关紧闭,药难入口中。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诊察后,认为病由痰浊蒙蔽心窍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4]所以选用吐法治疗该病。藜芦味辛性寒,用催吐之功,能涌吐风痰。为方便给药,打掉一颗牙齿,浓煎藜芦汤从牙齿空缺处灌入。服药后痰浊一涌而出,则窍闭得开,而神志自然清醒。
时珍曰:蓖麻仁甘辛,有毒热,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本草纲目·卷十七·蓖麻·发明》)
解析:偏风又称“偏枯”,即半身不遂。多因营卫俱虚,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经脉阻塞而致,症见半侧肢体运动障碍,麻木疼重,甚则废而不用。《诸病源候论》有:“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故为偏风也。”[5]该病正气不足为内因,风邪侵入为外因,内外相因,导致经脉阻塞,治以疏通经脉为主,兼补虚祛风。
方中蓖麻油味甘、辛,能开通关窍经络;羊脂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润燥、祛风解毒之功;麝香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具有活血通经、止痛之功;穿山甲性善走窜,内达脏腑,外通经络,活血祛瘀力强,能通利经络,透达关节。四药合用,共奏舒筋活络、补虚祛风之功。制作成摩膏使用,能使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每日外摩数次,可使药效持续发挥作用。坚持使用,病终痊愈。
能治一切诸风,手足顽痹,瘫缓不遂,五劳七伤,填血补脑,坚骨髓,长精神,润五脏,裨六腑,开胃口,和血脉,益口齿,明耳目,泽皮肤,去寒热,除三尸九虫,天行时疾,瘴疫瘦病,泻痢痔漏,妇人带下,产后血运。并以酒服。河内叶敬母中风,服之一年而百病愈。(《本草纲目·卷十九·菖蒲·发明》)
解析:方中石菖蒲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有开窍醒神、化湿豁痰、辟秽之功,对于痰湿秽浊蒙蔽清窍所致的中风尤为适宜。以药测证,患者当为痰浊壅闭型中风。对于其他类型的中风,石菖蒲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