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化建设的基础、思路及案例研究

2020-01-13 06:45李加林马仁锋林雄斌
关键词:东南村镇生态化

李加林,马仁锋,林雄斌

(宁波大学 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 宁波 315211)

村镇地区(Rural Area)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和推动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空间单元,村镇地区的生态建设是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村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不仅需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顶层体制设计,也需要面向具体问题的有效实施策略。由于村镇建设存在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地区差异明显等特点,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建设规划滞后、配套设施缺乏、环境问题严峻、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总体上,村镇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均滞后于城市地区(Urban Area),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受区位及依托城市的影响,我国村镇建设与发展存在较显著的地理空间差异。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较为发达,乡村建设总体较好。因此,分析东南沿海地区村镇生态化建设现状,在剖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村镇生态化建设思路,探究村镇生态化建设模式,提炼村镇生态化建设经验,能促进东南沿海地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也能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一、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分析

(一)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化建设的优势

东南沿海区位优势明显,为村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外部条件。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通达度高,铁路网线密集,内河航道繁忙,优良深港众多,国内外航空航运发达。优越的区位条件不仅使得东南沿海区域内外交通便利,成为紧邻国际航运的战略通道,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和交流,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源交流和合作。东南沿海自然资源丰富,海岸线曲折绵长,海洋资源丰富,能为村镇多层次生态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基础。

东南沿海经济基础雄厚,产业结构合理,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紧密。东南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例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73 万亿元,占全国比例为24.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7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7 倍[1]。

村镇可以分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均衡发展等类型[2]。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乡村城市化的规模和进程均较为显著,不断加速村镇地区的乡村转型和重构。东南沿海村镇建设规划编制规范,资金投入充足,村镇类型不断完善。高水平的村镇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村镇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建设的劣势

东南沿海村镇地区的污染问题成为生态化建设的重要障碍。大量陆源工农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城乡生活垃圾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导致饮用水源质量下降,区域土壤复合污染加剧。高度发达的工业以及发达城乡地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威胁人体健康。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基数庞大且人口不断增加,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生态消耗加剧,再加上农村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加剧了生态资源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尽管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远高于西部内陆地区,但与城市地区相比,村镇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缺乏村镇生态建设的联动发展[3],尚未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和消费模式[4]。相比城市地区的产业格局,高新技术对村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村镇地区企业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仍然有限,难以把实验室技术真正转化为解决环境污染的适用技术[5]。

(三)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建设的机遇

首先,全球化带动下村镇建设的转型升级。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解决生态危机成为关系国际社会前途命运的时代挑战,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解决的时代课题。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以可持续的方式统筹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支持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这对确立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也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村镇生态化建设确立了时代使命。其次,新时代国家政策对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时期国家政策对村镇建设提出新的理念和任务,“十三五”已成为东南沿海村镇建设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合理的城乡区域关系和更美丽的生态宜居环境,将为村镇建设和振兴提供发展新机遇。第三,美丽乡村建设效果逐渐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当前,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绿色GDP”也逐步纳入政府的考核体系。

(四)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建设的挑战

首先,不健全的体制机制约束村镇的可持续建设。随着多样化环境问题的出现,现行环境质量和监测评估制度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需求。各地区之间、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降低了村镇地区生态建设效率。生态经济建设的持续性不足,村镇地区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对政府资金和政策的依赖性过大,未能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作用促进绿色经济“造血式”发展模式,还亟待进一步探索。其次,人口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加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降低了东南沿海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亟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及环境问题的综合防治。再次,由于生活、生产经营模式过度分散,村镇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土壤改造、化肥农药水土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集成应用的综合效益难以提升,未能有效发挥村镇生态化建设的潜力[5]。

二、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化建设的构建思路

(一)村镇生态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东南沿海是我国社会经济优质发展地区之一,具备良好的村镇生态建设基础。在国家“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框架下,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化建设应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加强村镇地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区等建设。遵循村镇生态建设规律,充分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推动生态化建设,逐步形成村镇地区生态建设的规划编制体系,多渠道融资体制,生态化建设关键技术及鼓励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优化城乡社会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南沿海地区生态化创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二)村镇生态化建设的目标

1.完善村镇生态基础设施,推动生态经济优先。一是从根本上整合配置村镇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化村镇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推动村镇合理分区,引领村镇生态化建设。二是坚持村镇资源的循环化,以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村镇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高效利用[6],推动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促进村镇地区经济的绿色发展。三是以“科学化和本土化”手段加强村镇生态治理,实现多利益主体联合参与村镇生态建设和协同治理。

2.改善村镇生态环境,突出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一是优化村镇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生态修复和恢复技术,确保大气、水体和近海海域等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达标和优质化。二是实现村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保持和扩大生态优势,发挥村镇地区对节能减排任务的贡献。三是综合整治和有效控制村镇地区环境污染,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以控制水环境污染为核心,实现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和污染综合整治。

3.优化村镇生产、生活、生态结构,推动宜业、宜居和宜游建设。一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村镇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二是创新村镇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推动村镇多层次规划的覆盖和有效实施,推动村镇合理布局与配套设施改善,实现村镇优美人居环境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和美丽村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村镇居民生活质量有效改善。

(三)村镇生态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1.遵循村镇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价值需要遵循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人类社会经济生产需求与生态系统发育的关系。村镇生态建设需要认识和掌握村镇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居民各类活动与村镇生态系统的互馈关系。作为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的运行同时受限于自然培育、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规律。村镇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村镇社会经济增长与附属于村镇地域的生态系统的高效协调。村镇地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过程的有机融合,是村镇生态建设的新理念。此外,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的比较优势,建立清晰的生态产权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科学的GDP 核算体系,促进生态经济运行体制的合理高效运行。

2.构筑村镇生态建设的逻辑框架及规划体系。我国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迄今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村镇地区的规划仍强调物质空间提升和优化,缺乏生态规划的内涵和实现路径[7-8]。首先,村镇生态建设应基于本土化特征选取适宜生态技术和管理体制。根据村镇生态规划所需的技术要点,进行各层面的技术汇总,在此基础上实施技术攻关、技术应用和设施建设,对生态技术应用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统筹村镇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生态技术应用。根据各村镇不同的气候、地形地貌、人口分布、产业类型,开展村镇适宜性生态技术评价和资源配置。其次,在时间维度上,村镇生态建设是从前期现状调研、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到规划评估等全过程,分别制定相应的生态规划与建设标准。在村镇规划的不同阶段,明确村镇生态建设的要点(图1)。在空间维度上,村镇地区空间规划往往需要通过不同层级的空间规划予以落实。村镇生态规划需要和其他规划实现良好衔接,并且在不同空间层面中,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技术特征。在增量型村镇生态规划建设中,在总体规划层面,主要针对县域或镇域生态要素系统进行生态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调配;在镇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研究确定并落实镇域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在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针对重要功能地块或建筑(群)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形态、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等提出特定的设计要求和管理方案。

3.对共性单元技术进行本地化创新集成应用。村镇生态建设包括“能、水、物、气、土、行”等六大要素。同时,村镇生态建设过程还涉及大规模外界物质系统的输入。村镇生态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造,需要和生态要素系统形成良好的互动。村镇生态建设六大要素均有核心指标,构成了村镇生态建设的共性单元,分别为清洁能源使用率、再生水利用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人均绿地(生态空间)与绿色建筑比例、区内环境空间质量达标率、绿色出行比率。村镇生态建设共性单元技术的应用需要符合国家、地方政府的标准,通过满足各项专项规划要求,落实村镇地区生态化建设。在符合共性指标的基础上,各要素嵌入本土化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工艺、施工材料和辅助性指标。在选择本地技术与材料时,需遵循村镇生态建设的地域分区和地方分类原则,制定村镇地区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指导标准[9]。这能适应村镇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规律,突出乡村特点和地域文化,防止村镇建设对生态系统的过度损耗。

4.形成公众参与式的治理决策机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镇地区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是保障城乡规划实施和实现村镇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在村镇生态规划各个阶段,应以多样化方式实现公众参与,如公告展览、调查问卷、访谈协调等。例如,在规划编制前,调查村镇地区对经济增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各利益相关方诉求,论证方案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在规划编制后,鼓励村镇地区民众参与环境规划评估、管理和监督。在参与式决策过程中,强化专业者与公共部门的交流,落实设计工作的沟通与协调,确保乡村规划与设计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宁波北仑河头村生态化建设案例

(一)宁波北仑河头村生态建设基础分析

宁波市北仑区河头村位于柴桥街道西南侧,坐落于九峰山南麓,距北仑中心城区约10 公里。全村共有978 户,总人口约2700 人(其中外来人口约400 人),耕地1257 亩,山地1281 亩。河头村曾先后获得“浙江省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优秀单位”“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十年村庄整治建设十佳村”“市级园林式村庄”“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河头村主要产业是花卉种植和营销,共有花卉从业人员1985 人,20 亩以上花卉种植大户100 余户,总种植面积超过1 万亩。在村庄整治和建设过程中,河头注重视乡村特色的保护和营造,实现生态建设、产业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河头村生态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河头村生态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基于“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强化生态功能,开展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园林建设、生态水系与污水治理、低碳能源开发、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村镇社区综合治理,不断促进村镇空间与产业、生态的有机结合,发展多元化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1.绿色建筑建设。绿色建筑具有节能性、环保性、地域性、宜居性等特点,包括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化改造两方面。北仑区河头村绿色建筑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主。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应用等建筑节能技术,如高性能节能门窗和新型保温产品的应用。

2.生态园林建设。村镇生态园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村镇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园林构建已成为提升村镇特色和吸引力的重要内容。河头村地处九峰山区,村镇生态园林建设具有较好条件,同时依托景区资源,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整个河头村纳入柴桥街道瑞岩社区生态园林体系,通过各级生态廊道,加强河头村外围与内部空间的园林绿化和生态园林体系建设。

3.生态水系与污水治理。河网水系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村镇的空间格局和污染治理体系。河头村处于芦江水系的上游地带,流经村庄的溪坑约有2 公里。自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以来,河头村的溪坑整治与污水处理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河头村的生态水系与污水治理充分利用了村里地势的自然落差,利用垂直流和人工湿地实现垂直充氧,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再通过生态湿地中植物、微生物、人工介质等共同作用,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在地势较平坦地区,则采用生态塘方式实现污水处理。

4.低碳能源开发。村镇地区存在能源消耗大,结构单一,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给我国能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扩大低碳能源在村镇地区的生产和使用,对实现村镇地区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所处地理区位及资源禀赋,河头村重视低碳能源开发,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政府财政大力扶持生态能源,提高太阳能开发利用水平,不断加快低碳能源应用。

5.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是村镇垃圾综合利用的重要任务。河头村制定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与分类标准,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机制,提高垃圾处理工艺和技术水平。同时,不断完善垃圾处理设施的空间布局,根据村镇的特点实施分类投放、固定垃圾桶(厢)、垃圾车上门收取、中转站、垃圾处理场等设施。

6.村镇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村镇地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体现。北仑河头村初步形成“属地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特色的治理体制,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并示范“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区治理经验与模式。

四、结论与讨论

村镇生态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落实需要实现村镇地区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态景观和空间格局的综合统筹。基于东南沿海村镇地区生态化建设的分析可以看出,村镇生态化建设应贯彻生态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社区和谐等生态化建设原则,遵循村镇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积极构筑村镇生态建设的顶层体制及规划体系,开展生态建设技术的本地化集成应用,形成注重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北仑区河头村是村镇生态建设的典型。一体化生态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是村镇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头村确定了总体规划设计、产业结构培育、环境景观设计、环境生态整治等思路,并为村镇地区经济增长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例如,在河头村的产业发展上,将花卉这一生态产业作为产业核心,并与村庄整体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实现协调,这对其他地区的村镇生态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东南村镇生态化
忆东南警卫团将士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村镇污水治理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榜单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生态化培养研究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东南DX7荣耀版山东区域限定上市
榆林村镇的地名文化